分享

「高考数学 · 干货」做题数量减半,竟然还能考到145 ?

 昵称32901809 2018-10-12

「高考数学 · 干货」做题数量减半,竟然还能考到145+?

前言

你一定相信这么一个道理:考试分数和平时做题的数量成正比。

但是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老师布置的题目都做过了,但是一到考试还是不会?错的敌方都订正了,还用错题本工工整整记下了所有的错题和解析,但是一到考试还是一脸懵逼?

可能你本来就是一个学霸,还没有感受过这种绝望,但是后台发来消息的同学们纷纷表示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其中,有将近80%的同学感受最明显的,是数学考试。

我们的学霸智囊团对上千名同学的样本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竟然是这样的:

同学,不是你的题目做少了,而是你做的题目太多了!

是不是非常违背常识?别急,且听学霸智囊团为你仔细分析一下其中的来龙去脉!

“你做过的题目' 和 “你的题目”

首先,请向你自己提三个问题:

我是一个过目不忘的人吗?

给我一首全新的古诗词,我需要花多久才能记住它?

给我一个全新的公式,我需要花多久才能记住它?

对于第一个问题,如果你不假思索地就回答“不是”,而且对于后面的两个问题,你给出的答案在半天以上,那么恭喜你:

你和95%的高中生一样,都是正常人!

可能你早就看到很多公众号宣传某些清华北大的学神有天生的、过目不忘的本领,但请记住,这部分人只占全体高中生的不到5%的比例,而且更重要的是:

这些学神,一般都是保送生或者竞赛生,也有可能是特长生,但是他们一般不会认真参加高考的!

换句话说,和你同走一座独木桥的绝大部分同学,记忆力都不会比你好到哪里去。

但是,学霸是真实存在的。其中,绝大部分学霸的学习时间都和你们一样,甚至你们做的题目,都有可能完全一样!那么,他们到底用了什么办法才保证了如此高的效率呢?

智囊团的一位元老级学霸道破了天机:

你们做十道题,有可能真的是在做十道题;但是我们做同样的十道题,很可能就是在做一道题。

你觉得是记住一道题简单,还是记住十道题简单?

是的,你说你错题本上收集了100道题目,你都订正了,但是那只是“你做过的题目”。如果我们问你,“请用不超过5道题目来概括你做的那100道题目”,你能做到吗?

如果你做到了,那么恭喜你:

你在错题本中找到了5道“你的题目”。

只要你能搞清楚这5道题目的处理方法,你就能做对那100道题目!

高中知识是有限的,因此知识点的数目也是有限的,那么也就意味着,以这些知识点为考查对象的题目的形式必然也是有限的!这个特征在高中数学考试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只要你掌握了概括“属于自己的题目”的方法,就能够完全摆脱题海战术,做更少的题,拿更高的分!

但是,我们邀请到的学霸智囊团却认为,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和清北学霸做朋友

「高考数学 · 干货」做题数量减半,竟然还能考到145+?

家长学习交流群

「高考数学 · 干货」做题数量减半,竟然还能考到145+?

高一学习交流群

「高考数学 · 干货」做题数量减半,竟然还能考到145+?

高二学习交流群

高三学习交流群

进群福利:

1、不定时,不定期红包,人数越多,红包越大!

2、学霸名师好课免费赠送学习机会!

3、群里有大神陪伴学习!清华航院、清华外文系、化学系,高考语文149分,数学满分学神,高考理综满分,北大中文系、经济系、文综学神等等,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还等什么!快来加入我们!

数学考试,

会犯的错误有且只有两种

根据学霸智囊团的分析,老师出考题的时候一定会通过千变万化的题面向考生传达三个问题:

1. 你知道这个题目涉及哪些知识点吗?

2. 如果你知道这些知识点,那么你知道获得题目的答案需要哪些计算公式吗?

3. 如何保证这些公式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出错?

解决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考生只可能犯两类错误:

A 知识调用错误。无论是概念、公式还是其中的参数,如果不能深刻理解知识点的话,在考试过程中调用错误的知识解题,必然导致丢分。(更普遍的情况是,考生根本没有办法从题面的信息中读取出所需的知识点)

B 计算过程错误。这个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随机性的失误,不管是因为基础不好还是粗心大意,这部分的错误都是在正确理解题意之后产生的。也就是说,考生对题目的理解、给出的解决方案都没有问题,但是得到了错误的答案。

我们所说的“多做题”,最多只能在解决B类错误时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更多的同学往往犯的是A类错误,即“用错误的方法解题”,甚至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解题”。这种情况下,题目的训练量与A类错误的发生概率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

「高考数学 · 干货」做题数量减半,竟然还能考到145+?

也就是说,在积累做题经验的初期,广泛且适量的练习有利于降低A类错误的发生概率。此时,你更多的感觉是“通过这道题,我大概知道同类的问题应该怎么处理了”。但是,随着题目训练量的大幅增加,同类题目出现的比例增加,人的有限记忆力开始触及瓶颈,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感:“这个题怎么和我之前做过的5道题那么像?诶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来着?”

这种焦虑感,就是考试时面对题目“一脸懵逼”的真正原因。而减少面对新题目时调用记忆力的负担才是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法。

事实上,对于经历过高强度解题训练的同学而言,B类错误的发生概率和题目训练量的关系也是类似的,但是当我们将两个图合到一起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些问题:

「高考数学 · 干货」做题数量减半,竟然还能考到145+?

没错,当题目的训练量处于区间[a,b]内时,错误A和B的发生概率都相对比较小,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合理训练区间”

但是,更多的研究表明,这种合理训练区间实际上是因人而异的。那么,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确定这个区间呢?

「高考数学 · 干货」做题数量减半,竟然还能考到145+?

经常问自己3个问题,

就能找到“合理训练区间”

寻找“合理训练区间”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对“属于自己的题目”的认知总结是否到位。

首先,你需要自己制定一个至少能坚持2个星期或更多的训练计划,每天训练的知识点相对固定。例如,在接下来的两周里,数学老师将带领你们学习导数和微积分的相关知识,那么你的训练计划中,每天都必须包含这一部分的知识。

每天的训练量, 按照如下两种情况分别安排:

情况A 如果当天自习预留给训练的时间能够保证自己提前15分钟以上完成训练计划,则在第二天的训练中额外增加一道大题或者4道小题;

情况B 如果当天自习预留给训练的时间内,无法完成相应的训练计划,则在第二天的训练中减少一道大题或4道小题

训练结束后,留出15-30分钟总结,并向自己提出如下的问题:

如果是情况A的话:

1. 今天练习到的知识点是否完全包含了这一阶段应学的全部知识点?

2. 这些题目的知识点能够划分成几类问题?(类别数目必须小于题目总数)

3. 解决这些问题的计算方法是不是完全掌握了?

如果是情况B的话:

1. 今天卡壳比较严重的前三道习题,对应的错误类型是A类还是B类?

2. 对于A类错误,是因为没学过所以出错了吗?

3. 对于B类错误,是因为粗心还是疲劳导致出错了?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两天以上遇到了情况B,并且发现自己在学过了相关知识点之后还产生了A类错误,或者是因为疲劳而遇到了B类错误,那么就必须减少训练量。如果在减少训练量之后,你回到了情况A,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找到了我们所说的每日“合理训练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