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我们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这一课

 小酌千年 2018-10-13

今天表姐想和大家聊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

 

死亡。

 

提起生命,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敬畏;而提到死亡,大多数人都会心惊胆战。

 

因为这个话题太过沉重,人人避而不谈,甚至是与“死亡”有关的一切字眼、标志、符号都在国人的观念中被列为禁忌。

 

而在最近却有一部纪录片《生命里》 ,将视角对准了中国人生命里最禁忌的话题,豆瓣9.0分,看过的人还不多。

 

纪录片由云集将来团队出品,表姐此前曾经推荐过他们的《水果传》、《本草中国》、《追眠记》等作品。

 

整部纪录片一共只有3集,每集三十多分钟。

 


和表姐此前推荐过的《生门》、《人间世》一样,该片也是一部发生在医院内部的医疗题材的纪录片。

 

题材特别之处在于该片是国内首部临终关怀为主题的纪录片,摄制组前后耗时两年,真实记录下四十多位临终者的故事。

 


再加上万茜的旁白配音,为观众讲述一段段温暖平和而又充满感动的生命记忆。

 

在上海的临汾社区服务中心医院,有一个舒缓疗护区,这里也被叫做:


安宁病房。

 

这里的病房负责收治的基本都是癌症晚期患者,生命所剩时间大多不超过3个月,这里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站。


 

因为送到这里的往往都是病入膏肓的患者,所以安宁病房的治疗目的并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在医生和护士们的帮助下——


为病患们解决生理的病痛和心理的折磨,安抚病人和家属心理的创伤,让生命能够更有尊严的谢幕。

 


但在一些家属的口中,这里却仅仅相当于:

 

等死的地方!

 

来到这里的老人们,大多数知道自己已是弥留之际,早就看淡生死。但是对于人生最后一段旅途,每个人却有各自的不舍与无奈。

 

有的病人来到这里,仅仅是因为不想死在家,所以选择来医院。

 


还有的病人刚一来到这里,就提前让家属拿来了自己年轻时的照片。老人细心得从照片中挑好了自己的遗像,挂在自己床头。

 

在外人看来这多少有些残酷的最后一段时光里,但老人们却把这一切看得很淡。

 



病房中有一位68岁的老人鲁胜兰,身患乳腺癌的她看起来却和普通人家的老太太没有两样,谈起往事像是拉家常。

 

她经常躺在病床上,回忆自己年轻时候去新疆插队的日子。

 

年轻时候在新疆吃的瓜果,实在是好吃啊,特别是哈密瓜。

 


这是怎样一位乐观豁达的灵魂啊。


在生命的最后,她平静地道出了自己的遗嘱:

 

今后母亲不在了,希望你、儿子、媳妇,还有女、女婿,希望你们团结友爱,好好善待你父亲,希望你们好好地在一块儿。

 

如此简单朴实的话语,却饱含着一位含辛茹苦多年的老母亲对于子女无私的爱。

 


死亡,是一个人走向生命尽头的过程,但却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在工厂工作了一辈子的汪明昌老人,他偶尔会回忆起自己在单位食堂里吃到的便宜好吃的小菜,可惜再也吃不到了。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他只是与家人、医生和志愿者们聊聊家常,有时开心的时候还会吹一下年轻时候最爱的葫芦丝。

 

对于葬礼,老人更是毫不避讳,他希望一切从简:

 

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不收人家葬礼费。再一个呢,现在墓地也很贵的,海葬我也没问题。

 


老人甚至还对着镜头调侃起陪伴多年的老伴,说自己其实早就写好了遗嘱,就是怕老伴儿不同意。

 

而对于82岁的吴留生来说,在在人生所剩不多的时光里,她最牵挂的是那个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回去的故乡。

 


老人的家乡在浙江嘉兴,尽管距离上海不算远,但老人的身体状况已经无法支撑。

 

她的儿子如今也已年逾花甲,但是为了实现母亲的愿望,他悄悄一个人回到故乡老宅的溪边。


然后颤颤巍巍的用双手端着手机,拍下了母亲朝思暮想的照片。

 


尽管纪录片里呈现的老人,大多都非常乐观豁达,但在生命面前,依然充满了各种不为人知的残酷。

 

当面对死亡的时候,有人能够坦然接受,但也有人始终没有勇气面对这个事实。

 


有医护人员跟另一位病人谈到了安宁病房之前有病人自杀的情况,避免病患心理压力过大会消极治疗。

 

可这位病人却坦承:

 

自己其实也曾考虑过自杀,但是想到自己的两个孩子,还是舍不得。

 


在安宁病房里每天经历生离死别的,除了这些病人,还有陪他们走完最后一程的护理人员。

 

与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不同,安宁病房医生护士的首要职责不是救死扶伤,而是帮助没有治愈希望的病人,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由他们经手并“送走”的病人每年有近200人——


相比起“白衣天使”,他们更像是“生命摆渡人”。

 

对于生命,她们似乎有更深刻地认识:

 

我能做到的就是在这段时间让患者能减轻他们的痛苦,让他们比较有尊严、安详地走过最后的一段人生的时间。

 


片中最令表姐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全身生满褥疮的老人,被送进医院时,老人全身有大小便残留,污垢导致手脚指甲都变黑甚至腐烂。

 

谁能想到,这竟然是一位有文化的大学外语教授?

 


因为褥疮患者每隔三个小时就要翻一次身,老伴身体也不好无法照顾他。


老夫妇只有一位儿子,不仅缺乏专业医学知识,也不太会照顾老人,才导致了老人这样的情况。

 

送到医院之后,医护人员很快发现了病人堪忧的卫生清洁状况,立即进行全面的清洗疗护。

 


老人口不能言,但在这里却能得到最细心的临终关怀和照顾。

 

美国作家阿图·葛文德曾经在《最好的告别》一书讲到高龄老人面对死亡时说道:

 

他们最害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种种状况——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



对于身患绝症的临终患者而言,生命最后的旅程往往充满艰难困苦,很多患者所求的不过是能够让自己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临终关怀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而在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尚处在起步的探索阶段。



上海临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舒缓疗护区,也只是我国少数几个临终关怀病房之一。

 

但在不少人的眼中,这里因为接纳的都是弥留之际的患者,被认为是很“晦气”的地方,甚至有病房周围的人家,也在外墙挂镜子,用来辟邪去晦。

 


纪录片没有回避这种社会偏见,也没有去刻意渲染面对死亡的痛苦与难堪,而是从始至终都在用一种冷静克制的视角纪录下来安宁病房内外,所发生的一切人间百态。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说过:

 

在我们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这一课。

 

生老病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却也是我们最无力改变的。

 


但《生命里》要呈现给我们的,绝不是生命的痛苦本身,而是通过临终关怀的视角,让让我们懂得珍爱生命里的一切。


当生命真的站在悬崖边上的时候,你才能感觉到生命力的存在。因为在疾病和死亡的威胁面前,生命更能迸发出极大的顽强和力量。

 

表姐一直很喜欢《悟空传》里的一句话:

 

这个世界我来过,我爱过,我战斗过,我不后悔。

 

所以请一定要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珍惜身边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