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舍弃

 天地虚怀xia 2018-10-13
佛陀在《经集.执杖经》第955偈里说:“你应当舍弃过去,及任何未来之事,不执着现在之事,你将平静地游荡。”憍萨罗王的大臣名叫山达帝,他在听闻这首偈颂之后,证得了阿罗汉果。

这首偈颂的教法中包含了观禅,它是什么意思呢?假如你对过去的诸行(色法和名法),有生起任何的贪爱或嗔恨等烦恼,你应当舍弃它们。

假如你对未来的诸行(色法和名法),有生起任何的贪爱或嗔恨等烦恼,你应当舍弃它们。

假如你对现在的诸行(色法和名法),有生起任何的贪爱或嗔恨等烦恼,你应当舍弃它们。如此,你将会过得很平静。
    
这首偈颂的意思是说,你应当舍弃对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贪爱,它纠缠着你所谓的“我”、“我自己”、“我的生命”。

当人们舍弃了贪爱,他的心就会很寂静。假如根除了贪爱和邪见,他就解脱所有的痛苦,熄灭所有的燃烧,他的心得到了寂静,即证得了阿罗汉果。
    
当佛陀在开示法的时候,会观察听众的诸根、定力及观智,并以所开示的佛法,来培育听众的诸根。

佛陀在清晨及傍晚,都会进入很深的大悲定,散播悲心到整个世间,并观察当天有没有众生能够证得圣道、圣果。
   
有一天,佛陀以他的心,观看到山达帝大臣,接着佛陀从给孤独园走出来托钵集食,路上见到喝醉的山达帝大臣及他的随从们正要去河边沐浴,便对着他们微笑。

阿难尊者问佛陀为什么微笑,佛陀回答说:“阿难,今天山达帝大臣会在严饰下来到我的面前,在听闻了四行的偈颂后就会证得阿罗汉果,接着他会飞到七棵棕榈树的高度,坐在天空中展现他的神通,然后般涅槃。”
   
阿难尊者告诉其他人这个消息。那些对佛陀没有信心的人想:“这个山达帝酒鬼,怎么可能证悟道果呢?”他们对佛陀的预言有所怀疑;而那些对佛陀有信心的弟子们信心变得更强,他们对佛陀的预言有信心。
   
佛陀做出此预言,并不是为了显示他的知识,而是为了利益众生。山达帝大臣及随从们沐完浴后回到公园,当他在欣赏舞蹈表演时,他的女舞者突然间倒地暴毙。

这位女舞者在过去的七天里都在为山达帝跳舞,并且只吃很少的食物。为此,山达帝感到非常的惊讶与悲伤,他省思:‘在过去的七天里,她为了逗我开心,每天都很卖力的跳舞。’省思后,他更加的悲伤。这时,他过去的波罗蜜成熟了,他很想见佛陀。
   
于是,山达帝大臣来到给孤独园见佛陀,佛陀问他为何如此悲伤。虽然佛陀已经知道所发生的一切,但他还是如此问,以便让山达帝大臣自己说出来。
        
接着,佛陀说:“过去,你为了同样的处境而流下的眼泪,比四大洋的海水还要多。”接着,佛陀进一步解释生死轮回,在生死轮回中,人们都曾经互为亲属,父亲、母亲、儿子或女儿,那位舞者在过去的许多世中,也都曾经是舞者。
        
在听闻佛陀开示的时候,山达帝的痛苦减少了,他的智慧生起,心变得专注,他明白名色法的本质、五蕴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他很深入的观照名色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并证得了阿罗汉果及神通。
        
佛陀说:“山达帝,现在你应该用你的神通来展示你的成就,以端正人们的邪见,并引导那些没有信心的人培育正道。”
   
于是,山达帝飞到一棵棕榈树的高度,再降下来礼敬佛陀。接着又飞到两棵棕榈树的高度,再降下来礼敬佛陀。第三次飞到三棵棕榈树的高度,他持续这般礼敬佛陀七次。接着,他在空中盘腿而坐,述说他在生死轮回中的经历。

在九十一劫之前,山达帝投生在观慧佛的时代,他鼓励人们去见佛陀并听闻佛法,他走过一条街又一条街,不断地鼓励人们。他同时也解说佛陀的功德、法的功德及僧团的功德。

观慧佛的父亲是曼督玛提王,他知道之后便叫山达帝进王宫,问他在做什么。山达帝说,他在解释佛陀的教法,并鼓励人们去实践,国王就送他一匹马,告诉他说:“你可以骑着马,就不用以步行来宣扬佛法了。”
   
过一段时间,国王又叫山达帝进王宫,问他最近在做什么,山达帝回答说,他还是在做同样的事情。国王说:“很好”,并给他四匹马和马车来做同样的事情。

过后,国王又问他在做什么,他说还是一样的事情,国王很高兴的给他很多财富、一头大象和很多随从,来让他做同样的事情。
   
那时候人类的寿命是八万岁,山达帝在一整世中都做同样的事情。由于他那段时间所累积的功德威力,使他不曾投生到地狱。后来,他也在其他佛陀的座下做了许多功德并累积波罗密,以成就阿罗汉果。

由于他宣扬佛法的功德,每一世他的身体都有像檀香一样的香味,嘴也有像百合的香味。

最后这一世,他成为憍萨罗王的大臣,由于边境有许多叛乱者,国王就派他去平乱。山达帝到了边境,很快且很有智慧地平定了叛乱。国王很高兴,就把整个王国给山达帝统治七天,并给他很好的舞者及很多随从。
   
山达帝说了他的故事给现场全部的人听,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火遍,再进入阿罗汉果定,然后入般涅槃。佛陀吩咐人在地上铺一块白布来收集他的舍利,全部的舍利都自动地落在那块白布上。人们建了一座塔来供奉他的舍利,以供人们礼敬。
   
比丘们问佛陀,以山达帝的例子,他是一个圣者,大家应该称呼他比丘或是居士呢?佛陀开示了《法句经》第142偈:“严身住寂静,调御而克制,必然修梵行,不以刀杖等,加害诸有情,彼即婆罗门,彼即是沙门,彼即是比丘。”
    
这首偈颂的意思是说,即使庄严其身,假如他平静地生活,寂静、已调伏、已确立、完全清净,舍弃对众生的一切伤害,他就是婆罗门,他是沙门,他即是比丘。
   
虽然山达帝穿着国王的服饰,但他遵守戒德,这是他的生活,并证得阿罗汉果。体证后,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婆罗门、沙门,或是比丘。

他被称为婆罗门,是因为他去除了烦恼;他被称为沙门,是因为他止息了贪爱;他被称为比丘,是因为他摧毁了烦恼。所以佛陀说,我们可以称呼他是婆罗门、沙门,或是比丘。
   
在场许多的比丘及居士们听闻佛法后,生起悚惧心,并精进地修行,最后也证得阿罗汉果。
    
在这个教法里,佛陀要我们去除对过去、现在及未来所缘的贪爱及邪见。虽然在这首偈颂里只有很短的文字,但里面却有很深的观智教法。
   
要培育观智,首先要先培育戒清净,第二要培育心清净,也就是要克服五盖、培育正定。第三要培育对究竟名色法的了解,也就是见清净。

第四是对缘起、对因果法则的了解,这个阶段是度疑清净。第五要观照所有的究竟名色法为无常、苦、无我。

第六个阶段是辨识究竟名色法的生灭,当禅修者培育了对生灭的了知,他对究竟名色法会有更深的正念和智慧,他可能会生起观的十种随烦恼,如果进一步修行,就能克服这些随烦恼。

接下来培育行道智见清净,他的观智会更进一步提升,当他的坏灭随观智成熟时,就会支持更高的观智生起,如怖畏智、过患智、厌离智、欲解脱智、省察智和行舍智。

在行舍智时,能够观照究竟名色法并去除对名色法的贪爱和邪见,当行舍智成熟时,就能证得随顺智,接着道智和果智将会生起;当道智生起,他就证悟了涅槃,成为了圣者。

接着,省察智也会随即生起,藉由省察智,他可以看到还有什么烦恼未断,什么烦恼还存在。当他的观智成熟时,他将断除所有的贪爱及邪见,证得阿罗汉果。
    
在前面故事所讲解的,山达帝在当天就证得阿罗汉果。而在这之前,他已培育了九十一劫的波罗密,因为他的波罗密已经成熟,所以他只要听闻一首偈颂,就能证得阿罗汉果。
   
巴利经典中提到,有三种能证得阿罗汉的人。第一种人叫做敏知者(略开知者),这种人拥有很强的过去波罗密,在圆满他的波罗密后,他只需听闻教法的重点,就能证得圣道圣果。

第二种人叫做广演知者,这种人的波罗密成熟后,他只需听闻完整的开示,就能证得圣道、圣果。第三种人叫做所引导者,他听闻佛陀的教法后依法修行,等到他的波罗密成熟时,就能证得圣道圣果。

还有一种人叫做文句为最者,虽然他能听闻佛法并依法修行,但他无法在这一世证得圣道、圣果,直到他的波罗密在未来世成熟时,就能在那时证得圣道圣果。
   
山达帝曾经对佛法做了很大的贡献,在观慧佛的时代,他把法宏扬到全国,但那时候他的波罗密还不成熟,无法证果。由于对佛法的贡献,他能够一劫又一劫地培育他的波罗密,在我们这尊佛的时代,他能够证得所有的圣道圣果,因为他已经经过很长的时间来圆满他的波罗密了。
   
在佛陀时代,很多人听闻佛陀的教法后,就能证得阿罗汉果。如果了解他们的过去世,就会知道他们已经用很长的时间来圆满他们的波罗密,到最后一世,他们遇见佛陀,听闻了一小段佛法开示,就能证得圣道圣果。

如今我们培育戒德、定力和观智,这些将成为我们的波罗密,在未来,当我们的波罗密圆满成熟时,我们将能够证得圣道圣果。在此,祝愿大家都能培育波罗密,证得所有的圣道圣果,体证涅槃。愿大家听闻佛法的功德,直到体证涅槃之时,你们得以健康、长寿!——圣法大长老开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