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平民和平时期一年四季都只能吃小麦、小米或大米,难得吃几回肉吗?有何历史依据?

 cdmyq 2018-10-13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 宋.张俞

吃肉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是国人的沉重的话题,虽然曾经有皇帝近乎呓语一样的说起“何不食肉糜”,但恰恰是这位皇帝时出现了大面积的人口灭失。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人口大国,吃饭的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是最大的政治问题,所以朝堂之上还专门辟了一个职位叫做“大司农”,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长。

(桓范是曹魏的大司农)

历史上有名的盛世也只是能够保证70%的人能够暂时吃饱饭而已,至于康乾盛世,更是被讥为“饥饿的盛世”,连饱饭都吃不得,仅仅能够维持活命而已。所以,当欧洲人接踵而至来到他们的学者们口中的神秘的东方所看到的,都只是衣不蔽体的群氓。普通百姓连饭都不饱,如何食得肉糜?

在人类农业革命之前,人们过的日子应该是健康富足的生活。我们经常看到神话故事里的人们的寿命都很长,动辄百岁。今天的人们接受了“七十古来稀”的常识,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古人们在编瞎话诓骗后人。实际上,在采集、狩猎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原始社会,人类可能真的比现在要更健康。

(采集的生产方式意味着更为均衡的营养)

采集的生产方式,要求人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常一片几千平方公里的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也不过是100人左右的群落。人们找到什么就吃什么,与四时相合,按照“道法自然”,这个时候的人们是最接近“道”的。在掌握了团队协作对抗(猎杀)凶猛的野兽,那时的人们只面临作为同类的智人的威胁。食物来源更为广泛的他们,营养更加均衡,因此身体更为健康。由于他们的住所分散,且靠近水源,因此空气流通性好,也很少有疾病滋生,除非意外死亡,那时候的人们的寿命都会很长。

人们饱受疾病折磨的时代很快就到来了,起因是人们发现了可以种植收获谷物来养活自己。虽然采集的生活更加自由,但是缺少保鲜技术的他们不能长久的保存食物,因此时常要面临饥饿。谷物的好处之一,就是便于长久储藏。

(种植谷物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中国神话里有一个神农氏,他尝遍了百草后,终于发现了五谷,并且教会了人们种植谷物。历史上存在的真实事件可能是由于盛行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远古部落的人们产生了建设神祇的想法。这要求他们必须要维持一部分的脱产人员在规定的时间里,长期从事建设神祇的工作。这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件很轻易就能完成的工作,在远古部落里可能要面临极为沉重的后勤压力。采集来的谷物作为食物,被安排送去给建筑工地的人们,路上洒落了一些种子。起初并没有多少人在意,可是由于建设的需要长期待在一个地方,人们逐渐发现了路边洒落的种子逐渐发芽、成熟,有心的人们就此发现了农业的秘密。

(建设宗教活动场所催生了农业)

人们开始耕种土地,还发明了很多农具。农业逐渐发展,剩余的物资越来越多,因此产生了私有制。人们为了守护自己的田产、庄园还有收成免于被强盗侵夺,就开始建造了防御堡垒,并且农民们开始聚居生活,把所有的生活用具、牲畜财产都存放在堡垒中,因此形成了村落,进而形成城镇。农民们为了获得更多,需要更多的土地,需要更多的人口。生活逐渐变得拥挤不堪,而逐渐丰富的剩余物资也让人们有了余力生育人口。由于田地里的活计越来越多,更是因为耕种对天时的挑剔,使得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动弹不能,甚至女人们也被安排了耕种任务,母乳喂养的时间越来越短,最后只好以粥来代替。

拥挤的生活、杂乱不堪的环境,以及以谷物为主食后的营养不均衡,使得人们罹患了很多疾病,因此在城镇里逐渐拥有了医生这样的脱产人员。然而医生的存在使得人口更多了,因此也爆发出了更多的疾病,所以古代社会在进入农业社会后经常会闹瘟疫,阖村阖户死绝的情况屡有发生。随着越来越多的疾病进入人们的视野,人类的寿命也就越来越短了。

(城堡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建设的)

吃谷物能吃饱也算是功德一件,因为这样的情形并不多见。因为土地是稀缺资源,尤其是水草丰美的土地更是紧俏,惹来越来越多的部落争夺,而人口繁殖的速度在进入农业社会后却几乎失去了控制。因此,战争和瘟疫成为了调节社会人口数量的手段,人类社会在“马尔萨斯人口陷阱”中挣扎了几千年。所以,古代农民能够吃肉的时节是确实存在的,一般都在大量的社会动乱灭失了大量人口后,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如孟子说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见梁惠王说老百姓能吃肉是王道)

可是这样的好年景委实不多见,很快社会资源就会因为人口增加,使得人均占有的资源减少。更是由于各种资源越来越向权贵阶层集中,劳动人们能够获得的生活物资也越来越少。吃肉在大多数的社会历史中,成为了奢望。按照粮食与肉类的换算比是1:5,要5斤粮食才能换一斤猪肉,至于牛羊肉则需要更多的粮食才能换得。人们吃饱饭尚且不易时,如何舍得吃肉?所以,吃肉自古以来就是权贵阶层的特权。在《国语.楚语下》中,更是对此做了明文规定“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因此,在古代吃肉可算是一件大事,以致于需要“宰相”来操持。宰,割也;相,断也。宰相的初意,即是分肉时能够公平、公正。因此,吃肉在古代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天子赐胙,即是天子于祭祀宗庙、社郊后,把祭肉分给群臣。这里的“臣”都是贵族,普通平民百姓是没有份的。所以,曹刿还说过“肉食者鄙,不能远谋”的话。直到汉代,还有过东方朔不等分肉的官员到来,就自己拔剑(汉人士大夫多配剑)割了一块回去,即是“怀肉送妻”的典故。

(东方朔怀肉送妻)

吃肉不易,《礼记·王制》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农业社会里,肉食一般都要送给权贵阶层来享用,普通平民百姓要杀了牲畜来吃肉,还有可能犯罪。比如耕牛在古代就是重要的农耕物资,杀牛是要掉脑袋的。

值得一提的是,至少在宋代之前,猪肉都难登大雅之堂,权贵阶层宁愿选择牛羊肉。如宋真宗时御厨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时每天要宰280只羊。宋朝是中国各个朝代中最为富庶的朝代,在宋代前期,老百姓应该是能够吃到肉的。当时的汴梁城的羊肉消耗量很大,苏轼因此写了一句“十年京国厌肥羜”,吃羊肉都吃到腻味了。那些在京城里的人可都算是中产阶级了,自然有余财买一点肉来吃。当苏轼被贬官到惠州时,偏远地区,一座城一天也只杀1只羊。生活困顿的他甚至都没有余钱来买羊肉,写字卖钱又不是风雅人物能做的事,因此苏轼就只能央告屠夫留些羊骨头,苏轼用慢火煨熟,制成“羊蝎子”。还是这个苏轼,在黄州做官时,也是囊中羞涩,买不起羊肉,只好吃权贵阶层不屑吃的猪肉,发明了“东坡肉”的做法,还留下了一首词《猪肉颂》,算是给猪肉带了一点贵气。

(苏轼是一个吃货,发明了很多菜)

到了明朝,如果为官清廉,则是家无余财,只能勤俭度日,比如海瑞,只有在老母过寿时才买了2斤五花肉。在万历20年,猪肉价0.02两/斤,海瑞为此花了0.04两银子。在朝廷做官,领着朝廷俸禄尚且如此,何况那些普通百姓人家?到了清朝,有很多文人雅士颇有治业之法,敛财有方,因此他们也敞开了饕餮之胃。如年羹尧大将军、地主阶级文学家袁枚等,吃肉不仅多,而且花样儿频出。然而普通百姓吃肉,仍属奢侈之事。如到了鲁迅的笔下,孔乙己的同乡们,平日里下苦力的出身,每每做到了酒馆,却也是吃不起肉食,只管要了茴香豆做下酒菜。

(海瑞平时舍不得吃肉)

在日本也同样如此,并且他们做的更是彻底。曾经有1200年的时间,出于宗教、文化等原因,日本人是不吃肉食的,他们认为肉食不洁净。因此,日本人的身高在古代一直都很矮,即营养不良的原因。欧洲人来到了日本后,最不能忍受的是日本人的饮食。他们写信抱怨,“这群猴子竟然只吃一点点的东西,居然能跳跃和打仗”,并说“如果欧洲人也和日本人一样只吃大米等谷物,我们连枪都举不起来”。可即使如此,日本人很多人连一日两餐的米饭也不能吃饱。在《七武士》里,有些武士赌上了性命就是为了能吃两碗米饭。日本的贵族们身穿和服,看似光彩照人,裹着的都是病恹恹的躯壳。

(源氏物语里的贵族都是病恹恹的)

同样的,在欧洲的封建城堡里,尽管猪牛羊这些牲畜都是农民们在饲养,但是正如开篇所提到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能够享用这些肉食的,都是权贵阶层。农民们只能用动物的血灌到猪肠里,做成“血肠”,一口咬下去,鲜血四溅,好歹也算是过了一回吃肉的瘾。

很多人认为游牧民族天天跟马牛羊打交道,自然他们是可以吃到肉的。话虽如此,却不尽然。但凡是存在阶级的地方,肉食在长时间以来都是权贵阶层才能享用的高端食材。牧民自然也是能够吃到肉的,只是他们舍不得杀死他们的牲畜,一般都是老死的、病死的牲畜才会杀来吃。而且游牧民族需要用他们的牲畜(这是他们能够拿得出的最好的交换物品了)去和农耕民族换取食盐、茶叶、铁锅等生活必需品。平时游牧民的生活也不会是酒池肉林,顶多就是谷物熬成了粥,加上一些肉沫。大快朵颐、脍炙人口的饕餮大宴,历来是权贵阶层才有福消受。

(手把肉只有在招待尊贵的客人才做)

中国人现在的肉食消费量能够达到现在的程度,也只是近些年才取得的成就。老百姓要吃肉,这是关系到老百姓幸福感的事,自然不能马虎大意,因此中国成立世界最大的猪肉消费国,还建设了战略准备肉,以备不时之需。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从古至今,至少在胃口这方面,还从来没有如今这么幸福过。所以,很多老人看到如今的年轻人不珍惜眼前的生活,挑肥拣瘦,浪费铺张,心里疼的不得了。他们有粮食短缺恐惧症,总怕粮食不够吃。吃谷物尚且不饱,何况是吃肉?虽然借助于科技的创新,人类突破了“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的瓶颈。但是科技创新存在不确定性,人类不能把全部的指望都放在对未来经济的增长上。一旦科技创新的脚步变慢,不能产生更多的资源和能源来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消费经济自然不能再支撑下去,争夺资源(生存权)的战争将会更加剧烈,甚至有可能毁了人类的未来。

(战争意味着生存权的争夺)

到底是信奉资源总量存在天花板而选择勤俭持家,还是相信消费经济,多赚钱、多花钱为国家经济增长做贡献呢?地球的资源对于人类贪得无厌的消耗,能不能支撑的下去?悲观的人总是悲天悯人,未雨绸缪,倾向于节约度日;乐观的人则相信科技能够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觉得这是科学家和资本家需要考虑的问题。乐观的人喜欢消费,并且善于消费,以美国人最为突出,以3.22亿的人口,全球最大市场的桂冠蝉联了一个多世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