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实的江湖(江湖丛谈)书评

 三槐世家馆 2018-10-13
                提起江湖,我们最为直接的印象便是武侠小说中的侠肝义胆和刀光剑影。但什么是真实的江湖呢?从社会学角度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为生计而奔波的底层游民,慢慢形成了独具特色又不断发展流变的文化共同体,这才是更现实的江湖。而从中衍生出的特定文化构成、侠义精神和规矩,正是人心所向的江湖精神的来源。

        但是真实的江湖是否也那般波涛汹涌,玄机暗藏呢,从这本《江湖丛谈》中,我们便可一只分晓。

        现在的北京天桥广场上只剩下面目奇怪的八大怪雕塑,想要回溯旧日辉煌似有颇多艰难。不过,且看连阔如先生用生花妙笔为我们还原的真实往昔:那是民国初年,这里正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这边有卖剪刀的、卖药的、卖估衣的,卖各种小吃的,商铺、饭馆林立,叫卖摊丛杂;那边有马戏棚、走兽棚、魔术棚、评书场、大鼓场,锣鼓喧天;再看那边,有拉洋片的、变戏法的、算卦的、打把式卖艺的,好不热闹。真是步步惊奇,处处可观。

        这里便全是连阔如先生要为我们讲述的“金、皮、彩、挂、平、团、条、柳”八小门,其实便是相面算卦、挑方卖药、杂技戏法、评书大鼓等各种行当。这种说法,便是江湖中所谓的“春点”,即行话。春点是江湖的术语词典、是各行业“调侃儿”即术语的总称;同时也是入门的凭证,学会了才可称为“老合”,即江湖艺人。

       若学会懂了行,买东西是便可凭一句“调侃儿”简单砍掉价格;镖局出镖之时便可通过这些暗语来表明身份,就像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一问一答之中,默契相合,便知都是兄弟,因此土匪让道,顺畅通行。

        这听来全是‘春点’的有怎样的特别之处呢?

        江湖之人最看重义气。公平与义气,可以说是江湖精神的核心。比如书中讲到江湖人的合作精神:遇见地方小的,容不了许多生意,留下来的人要为迁往别处的人凑路费。卖艺者的亦尊老扶幼,技艺纯熟者不在年老体衰的,或者是刚入门的新手同行旁边搭场子,怕抢了人家生意。

        在江湖之中守规矩为立命之本。让人印象很深的是讲到练武出身的勇猛之士,有当盗贼的,也有给人家做护院的。夜晚盗贼过来,先抛快碎石,看是否有护院看家。护院听得响动,便开始暗语相问,盗贼听得也是江湖中人,便也暗语相答。一来二去,若盗贼守江湖规矩,便放弃行窃。第二日天一亮,那护院之人便到天桥场馆中寻找,若见一人独自饮茶,空出左边位置,便知是昨日之人,正虚左以待,于是两人交情往来,情谊加深。

        细细想来,这江湖技艺全靠口传身授,所以尊师之风自然兴盛。如果没有师承某门,单门独户的表演、创作,是很难“叫座儿”,有立足之地的。比如,连先生讲到评书界只有一位自立门户的,还是一位白发老者,还只是因为半路求师,同门年纪比他小的都不好接受他师傅、师兄等称谓。

        无论是北京天桥,还是天津三不管地带,都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之中,不舍场馆,有需要的只是搭个场子而已。所以要想招来围观,必须得有好的“钢口儿”,即洪亮的嗓门,清晰生动的表达,再加上一套事先练就好的很有技巧的说辞。同时,还要根据人们爱占小便宜的心理,运用先高后低的压价技巧。

        江湖之中有正经行当的技艺,比如说书唱鼓、武艺杂耍等,也有很多是变着法,骗人骗己的把戏。在老云先生的揭露之下,我们得以一窥其貌。

        比如说有些相面算命的,先抛出减价、甚至免费等言论,让人觉得有便宜可占。再用察言观色的本领,抛问听答,弄清要相面之人来自何方、年纪多大等,再根据经验分析综合,根据当时社会人口流动性不大,人们相对关系比较固定等特点,结合各地地域特色、风俗习惯等,便将眼前人之底细探出几分,再弄些文字游戏、或是特殊道具一类的小把戏,便将人糊弄住了。其他门类的骗局,大概也是如此,有的再加上,我们现在所谓的“托儿”,几人一伙,相互应和,共同骗财。所以老云一再告诫大家,不能贪小便宜。

        虽是处处揭骗,但我们也能感到一种深切的关怀在其中。大概老云先生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

        这些人,大概都是底层游民,若是练得过硬本领,挣良心钱,比如评书、杂技之类,天长日久,自然可以“叫座”,赢来喝彩。但偏偏未走正道,越是有黑幕的把戏,越需要不断的流动,当时信息蔽塞,一地行骗之后再另去一地,也算是能维持长久生计。但是行骗所需本领之高超、心思之细腻,也不是一两日便能学来。有些人甚至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也在所不辞。

        比如讲到“挑方卖药”一章,其中有“挑青子汗”的,即卖不灵的刀伤药的,每次都要在自己腿上划个口子,亲自演示药的止血功能,我们真是无法想象为了挣钱,他身上能留下多少伤口。

        其实,细想起来,从这本书中便可看出底层人民生活之艰辛。求医问药可以说是保障生命的最基本诉求了吧,同时生命大事不可儿戏,但是人们为何甘愿冒风险造假欺骗,同时又有那样多的人会轻信。我们看的时候会觉得那时人们怎么都有些傻里傻气,其实除了知识缺乏、社会动乱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生活无保障。这不仅让我想起前一段一新闻,一女博士患癌自愿接受民间的一种所谓饥饿疗法,最终死亡加速。这不仅是知识构成的问题,面对疾病的恐慌,实际也有经济原因。看病自古以来是大事,可叹人民贫苦。

        自然,那些江湖人士并不一定都是辛苦挣钱只为生计,在‘老云’的笔下,有多少人有了多余的收入便全吸了鸦片,最终财破人亡,真是太可悲可叹。

        种种看来,老云先生为我们呈现的江湖风貌,一点也不比武侠之中的理想世界缺少神秘、险恶、与趣味。

        我想,最堪称奇的还是这老云先生本人。他自己是说评书的行家,主说《西汉》、《东汉》,惯用‘道活儿’,语重声宏,口齿清晰,绘声绘色;再加之爱钻研,模拟人物神态、语言、举动,惟妙惟肖,更曾一番趣味,曾制造了“千家万户听评书,净街净巷连阔如”的奇观。

        难得他能有超前于时代、不拘于自己所处环境的眼光与境界。又博览群书,语言生动、文笔流畅,凭一己之力,将各门类艺术从起源到流变,以及其中诸多名人轶事,完整而细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更为难得的是,他能游走四方,凭着一股凛然正气,一双火眼金睛,将骗人把戏背后的黑幕一一揭露,并以“云游客”为笔名,在当时的社会刊出。我们无法想象他会面临多大的压力,江湖险恶,以正义之名断了别人财路,不知会遭来怎样的凶险。

        同时,我们从他行云流水,如同说书般的叙述中,始终觉得惊人的一点是:他总能想法找到骗局的幕后真相。他能让顶级偷盗高手展示其中机密,也能尾随别人,在旁细致观察其中套路。比如经常有这样的叙述,“事后我老云问了一个老合朋友,他便将此事其中蹊跷一一道来。”还有一次他到一个铺子,一会功夫边和老板成了朋友,再一会功夫便问出了人家的老底,真是让人佩服。可想而知,当时他也是誉满天桥,又讲义气,所以朋友满江湖。

        今天我们看来,这本书的价值自不待言。无论是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还是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方面,我们都能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书中记载的内幕与告戒,也值得我们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