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事 | 江苏南京金陵大报恩寺遗址考古出土“七宝阿育王塔”(2007年)

 叠书山房 2018-10-13

2007年初,为配合“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建设,受南京市文物局委托,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对大报恩寺遗址进行正式发掘。

地宫发掘至距离地表4.2米时的情况

石函顶板取出后,内部的铁函以及铁函顶部放置的大量器物

铁函与石函底座

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发掘现场

七宝阿育王塔在函内的情况

阿育王塔被请出铁函的瞬间阿育王塔西面浮雕“须大拿王”变相塔座东面浮雕“大光明王施首”变相

在一期发掘的基础上,第二期考古发掘工作从2007年9月开始至2008年8月底结束。该阶段发掘区位于第一阶段发掘区北部,发掘面积为1200平方米。该阶段取得的主要收获是:发掘确认大报恩寺大殿遗迹,发现并发掘北宋长干寺真身塔塔基与地宫。

大殿位于北区正中心位置。底部设置大型夯土台基,残存的高度约为5.2米。发掘表明,台基夯筑的方法是一层土、一层碎砖瓦片,分层夯筑,与南京明故宫遗址内宫殿地基的夯筑方法完全相同。此次清理大殿北半部分(大殿南半部因现代建筑叠压未能发掘),大殿底部以未上釉的琉璃瓦碎片垫基,并经夯打,外围围绕一周宽度约为1.2米的基槽。殿内共发现2排6个大型石柱础。据文献记载,该殿“高七丈一尺五寸、深十一丈四尺三寸、长十六丈七尺五寸”,按照现代尺寸换算就是高22.67米、深36.23米、长53.1米,其长宽数据与此次发掘的实际状况基本吻合。

塔基位于大殿之后,与大殿皆位于大报恩寺遗址北区的中轴线上,距离大殿东侧基槽12米。塔基开口于现代表土层下,平面呈正八边形,最大对径约为25米。从外至内分为五层结构,除中心部的地宫外,外围四层结构的平面形状皆为八边形,最外层是一圈基槽,由于历代的破坏,目前仅有北、西、东三边的局部得以保留,每边长约11.2米,宽约1.1米,仅残存底部。基槽边壁和底部皆用白石灰浆涂抹,从残存的痕迹看,原先基槽内应用砖石砌筑。第二层结构为原始的山体土层。第三层结构的下部为经过夯打的原始山体土,上部为夹石填土层,即把原来土层挖开,以大小相近的圆形石块夹杂在填土中分层夯筑而成,夹石夯筑的深度为1.5米。从该层在塔基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构造方法上推断,其功能是承重,塔身应该建造在该层之上。第四层结构又为原始山体土。第五层即塔基中心,为圆形的地宫开口,直径2.2米。地宫表面及上部被多个现代沟、灰坑和防空洞打破,最深处将地宫上部破坏约1.6米,但未发现晚期遗迹直通至底的现象,故而地宫未遭盗掘,保存较好。

此次发现的地宫为圆形竖井式,从原始山体中垂直下挖而成。地宫之内,从上至下以一层石块,一层夯土的方式有规律的填充、夯筑,共39层。在第26层之下距离地表开口4.2米深处,发现一块边长约0.9米、厚约0.25米的方形覆石,位于地宫中心。与覆石同深度、紧贴地宫壁,用单层青砖围砌一道,呈箍状,青砖下为圆形的生土二层台。

从7月16日起,按照详细制定、多方论证的发掘方案,考古队开始发掘地宫的核心区。首先将方形覆石安全吊运出地宫。覆石提取后,其下露出方柱状的石函。通过发掘得知,石函高度达1.5米,边长0.72米,由上部盖板、底部垫板和四周四块壁板拼合而成。其中北壁石板镌刻长篇铭文,题为“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介绍大中祥符四年,金陵长干寺住持演化大师可政和守滑州助教王文等人,得到宋真宗允许,修建九层宝塔之事,塔高“二百尺”,而塔内陆宫中藏有“感应舍利十颗,并佛顶真骨,洎诸圣舍利,内用金棺,周以银槨,并七宝造成阿育王塔,以铁函安置”。

与碑文的记载完全一致,在石函内发现有一座铁函,高1.3米、宽0.5米。这是国内从佛塔地宫中发现的最大铁函。铁函顶部放置大量铜钱以及水晶球、玛瑙珠、串珠、鎏金银凤等供养器物。8月27日,铁函被请出地宫,运抵南京市博物馆进行室内清理。其后,考古队对地宫继续开展发掘工作,在原石函底板下,发现一座类似于腰坑的小型埋藏坑,其内出土白瓷、青瓷碗各1件,青瓷壶1件。壶口朝西,壶内放置1枚水晶球。至此,整个地宫完全发掘至生土。地宫从现存地表开口至埋藏坑底部共深达6.74米。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深的佛塔地宫。

铁函中出土的“诸圣舍利”

铁函内出土的铜牌

铁函内出土的描金龙凤纹丝织品铁函内出土的成串铜钱铁函中出土的莲花如意形法器

11月22日,南京市博物馆与中国航天南京晨光集团合作,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将碑铭中记载的“七宝阿育王塔”顺利请出铁函。

经初步观测,七宝阿育王塔高度近1.2米,内部为木质胎体,外部用银皮蒙覆,表面鎏金,并大量镶嵌水晶、玛瑙、琉璃等多种宝石。该塔由相轮、山花蕉叶和须弥座三大部分组合而成。塔刹有5重相轮,顶部为球形宝珠。四只山花蕉叶分别位于须弥座顶部四角,其内侧分别浮雕两座佛立像和两座佛坐像,外侧浮雕一组佛祖诞生、苦修、说法、涅槃以及降魔显圣等佛传故事。塔刹与四座山花蕉叶之间皆以长链相连,链上悬铃。塔的主体是位于底部的须弥座。须弥座平面为方形,上、下两端的出涩部分皆浮雕一组佛像,姿势各异。塔身四面中心部分,分别浮雕“萨埵太子饲虎”“大光明王施首”“尸毗王救鸽命”“须大拿王”四幅大型佛祖本生变相。塔座四面的顶部分别刻有“皇帝万岁”“重臣千秋”“天下民安”“风调雨顺”四字吉语。塔座四隅站立大鹏金翅鸟,每面的上部和下部分别錾刻铭文,主要记述捐赠施主的身份、姓名,捐赠的数量以及变相的名称等。在塔刹根部,山花蕉叶内侧以及塔座顶部平面之上皆有铭文,提供十分丰富、重要的文字记载。从整体上看,该塔造型高大雄浑,装饰精美,寓意深刻,代表了宋代佛教器物制作的最高水平。

在铁函之中,还出土许多其他供奉的物品,包括琉璃瓶、银鎏金莲花宝子、铜镜以及多达数千枚的各式铜钱——从汉代的五铢,直至北宋前期的至道元宝、咸平元宝等,其中还有一些特殊制作的鎏金龙凤纹花钱。在一枚“景德元宝”的背面,磨光后刻画一幅佛手拈花图,刻画细微,精美异常。在塔顶空隙处塞有大量丝织物包裹。经过对这些包裹的初步清理,出土20余幅珍贵的宋代丝织品,有巾、帕、上衣等种类,大都保存完好。这些织物使用提花、刺绣、印染、描金等多种织造和装饰工艺。在多幅丝织品上还有施主墨书题写的题记,内容丰富、墨色如新。在一个丝织小包中还出土了数百枚形如米粒的舍利子,颜色以白色为主,少量为红色和黑色,推测为碑文中所称的“诸圣舍利”之一。

随后进行第三阶段考古发掘,至11月底,在大报恩寺遗址北区中轴线的东段,即塔基之后,发现并基本确认明代大报恩寺观音殿和法堂的遗存。

金陵长干寺七宝阿育王塔考古发现,入选2008年度南京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件大事。(祁海宁 华国荣 龚巨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