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器之微具风雅——竹刻艺术漫谈

 青木森森 2018-10-14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对于古代文人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映衬出苏东坡这位大诗人对竹的喜爱。

至于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更是将人与竹,竹与画融于一境。竹之所以为中国文人青睐,与外表的自然特征息息相关。竹,虚中洁外,生而有节,秀逸而富有神韵。


一器之微具风雅——竹刻艺术漫谈

竹刻人物笔筒


一器之微具风雅——竹刻艺术漫谈

竹刻笔筒

古代文人在咏竹、画竹的同时,也开始赏玩另一种与竹有关的物品——竹刻。赵汝珍在《古玩指南 · 竹刻》中这样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言简意赅,却颇为精妙。


明清竹刻

竹刻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竹刻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竹刻家们雕刻技艺的精湛超越了前代,涌现了“嘉定三朱”等诸多竹刻大家。

一器之微具风雅——竹刻艺术漫谈

竹刻山水人物摆件


一器之微具风雅——竹刻艺术漫谈

竹刻和合二仙山子

竹刻早期通常是将宫室、人物、山水、花鸟等纹饰,刻在器物之上。而且存世的竹刻制品也很少,目前所见的多为明清两代的传世品。明清时期的竹刻制品,雕刻技艺的精湛,早已超越了前代。

一器之微具风雅——竹刻艺术漫谈

竹刻人物香筒

明代的竹刻风格大多浑厚质朴、构图饱满。刀工深峻,而且线条钢劲有力,图案纹饰布满器身。清代前期的竹刻制品带有明代的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丰富多样,浅刻、浅浮雕的技法同时并用。

一器之微具风雅——竹刻艺术漫谈

竹刻人物摆件

明清时期的众多竹刻作品,在当时就是供人把玩的,或置于客厅,或摆于书房,既能收藏,也可以用做装饰。作为有机材质,竹子有易霉、易裂、易虫蛀的缺点,所以竹刻艺术品的养护显得非常重要。


竹刻作品的保养

古人保养竹刻都是将其安置于纹密坚致的文木匣内,放在适当位置,间隔二三年取出,用生桐油细刷一次,刷后用棉布揩净,重新放入。在风日燥烈或湿大伏天的日子里,不取出玩赏,以防受燥损裂。

一器之微具风雅——竹刻艺术漫谈

竹刻螃蟹香盒

这些方法现在也是非常实用的。除了自古流传下来的保养方法外,我们还须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务必防止坚硬之物摩擦或碰撞作品。因为这种摩擦或碰撞,即使极其轻微,也会损伤器物的包装,甚至在画面上留下难堪的划痕、伤疤。

竹刻作品则需要相应的温度和湿度,过于干燥,易干裂变形,失去光彩;至于过分潮湿的地方,更不适宜,因为受潮起涨,更易损裂,且易虫蛀。

一器之微具风雅——竹刻艺术漫谈

竹刻人物笔筒

常用柔软的绒布轻轻地擦拭,持之以恒,保持其表面光亮润泽。对待器物表面的陈年积垢,不可用肥皂、肥皂粉和清洁剂之类的化学品洗刷,可取适量的绍兴黄酒或桐油作擦拭剂,不仅可以除去渍垢,也可起到保护表面的作用。

传世的明清竹雕作品宜经常置于手掌中把玩,使其更加光润。把玩应注意做到和缓适度。如无时常把玩之闲,宜用绵纸包裹,再以布套或匣子纳藏之,并定期清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