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书》推拿手法评述

 老丁老不老 2018-10-15



以有形调无形

以无形治有形

无法胜有法

法无定法


《引书》推拿手法评述


1984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的《引书),是一部导引术专著。抄写在113枚竹简上。据墓葬年代推算,其抄写年代不会晚于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著述年代当更早,约在战国中后期(晚于《老子》、《中庸),早于《黄帝内经》)。内容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导引养生学成就。


引,指导引。据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的解释,导引包括“自摩自捏,伸缩手足”,用于“除劳去烦”。《引书》中的基本内容确实如此,主要是肢体运动与自我按摩。自我按摩的手法和术式有“以足靡(摩)胎”、“摇指(趾)”、“摇弘(肱)”、“摇肩”、“摩目”、摩手”、“涿齿”、“举颐(托举颈椎)”等。有关自我导引和自我按摩的内容,可与1973年湖南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导引图》参看,其手法兹不赘述。但是,《引书》中的导引并不仅仅是主动的关节运动,不少治疗性的被动推拿手法已经出现,很值得我们研究。


1治疗颈项强痛的仰卧位颈椎拔伸法


原文:“项痛不可以雇(顾),引之。炎(偃)卧(闭?目信(伸)手足已。令人从前举其头,极之,因徐直之,体。复之十而己。因国也,力拘,毋息,须臾之顷,汗出走()理,极已。


大意为:颈项疼痛不能回顾,用导引法治疗之。仰卧(闭)目,伸展手足…令人从前方托举(托住患者下巴向上牵引)患者头部,尽力保持这一姿势就这样缓缓使歪斜的头伸直,然后放松。如此反复做10次而止。(每次拔伸时),用力勾拉,屏住呼吸,保持一段时间,至皮肤出汗,不能忍受为止。


评述:“项痛不可以顾”,此症类似急性胸锁乳突肌痉挛性落枕,也可能包括颈椎病的颈部急性症状。张家山汉简《脉书》云:“肩脉,起于耳后,下肩,出肘内廉,出臂外馆上,乘手北(背)。是动则病:领肿痛不可以顾,项痛不可以顾。”颈椎拔伸法是治疗落枕的常用手法之一。拉长肌肉能缓解痉挛,这可能是由于受刺激的肌梭(一种感受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内的 Golgi腱器发出了抑制性冲动的结果,即 Sherrington(谢林顿,1857-1952,英国神经生理学家)拉长反应。当大肌肉被拉紧时,其肌电图的波幅减低。运动医学研究表明,持续拉紧受累的肌肉达到最大长度,并维持2分钟以上,可使疼痛减轻或消失。文中提到要缓缓拔伸并保持一定时间,确实是拔伸法临床运用的经验之谈。而仰卧对颈项部肌肉的放松效果优于坐位或站位,也和现代医学的认识相吻合。后世伤科治疗痉挛性落枕,运用了颈部摇法,从其“缓缓转动伸舒使直”(《伤科大成》)“缓缓伸舒,令其正直”(《伤科补要》)的操作要领,可以看出与《引书)拔伸法是一脉相承的。此例说明我国早在春战国时期就认识到了拔伸法可直接拉长肌肉而缓解痉挛。


2治疗痢疾腰部踩踏法和腰部后伸扳法


原文:“引肠辟:端伏,加颐枕上,交手颈下,令人践亓(其)要(腰)。母息,而力举尻,三而已。开(其病不能自举者,令人以衣为举亓(其)尻」。


大意为:用导引法治疗痢疾:患者直身俯卧,下颏部置于枕头上,两手交叉叠放在头颈下,使人踩踏腰部。患者屏住呼吸,并用力抬举臀部,做3次而止。对病重不能自行抬举臀部的患者,应使人用衣服拉举其臀部。


评述:肠辟,即痢疾的古称。汉简《脉书》云:“在肠,有农(脓)血、篡、脾(髀)、尻、少腹痛,为肠辟。”“令人以衣为举其尻”是说由踩在患者腰部的医生借助衣物的牵拉,使其髋部抬起,其作用力最终集中于腰部或腰骶部。这与现代腰部后伸扳法的机理是致的。反观现代腰部后伸扳法一般多用于骨伤科疾病,而《引书)已用来治疗内科疾病,对今天的推拿临床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启迪。踩踏法也称踩骄法。《汉书·苏武传》有将踩趼与热熏结合用于急救的记载:“(苏)武引佩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温火,复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本例是腰部踩踏法和腰部后伸扳法的最早记载。


《引书》中另外还有1例由术者拊按腰部,患者用力抬举臀部的双人配合导引法,用来治疗癃闭。其治疗方法和机理可与本例互参。


3治疗喉痹的颈部后伸扳法


原文:“引喉痹:无(抚)乳,上举颐,令下齿包上齿,力印(仰),三而已。其病甚,令人骑其北(背),无(抚)颜举颐而印(仰)之,亟(极)而已」。


大意为:用导引法治疗喉痹:患者双手按住胸部,仰头抬起下颏,再力图用下面的牙齿去包住上面的牙齿(以绷紧其颈前部肌肉),头尽量后仰,做3次为止。若病情严重者,叫人骑在他的背上,托住前额,抬起下颏使其仰头,做到极限为止。


评述:喉痹,又称喉闭,喉中闭塞不通。广义的喉痹为咽喉肿痛症的统称。《素问·咳论》:“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骑在患者背上而后扳其头,其治疗机理除了是牵拉颈前部的肌肉外,还应该作用到了颈椎。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了脊柱物理位置的异常是相当一部分疾病的直接原因,称为“椎源性疾病”,其治疗可通过手法直接矫正脊柱紊乱而收效。而早在战国中晚期,《引书)已经认识到了“举颐”法可“利喉咽”。上述几例,是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脊柱手法记载。可见,脊柱手法并非传自西方医学。


4治疗颞颌关节脱位的口内复位法


原文:“失欲口不合,引之。两手奉其颐,以两拇指口中厚,穷耳而力举颐,即已矣


大意为:颗颌关节脱位,用导引的方法去治疗。用双手捧住两侧下颌,用双手拇指伸入口中压住其下牙床,向耳部方向用力托举其下颌,就能复位了。


评述:失饮:又称失欠,指颗颌关节脱位。厚说文)著“一指按也”。这是最早的颗颌关节脱位口内复位法的记载。以后《肘后救卒方)、《千金方》等历代医著对此法作了进一步补充。唐代《千金要方提出:“推当疾出指,恐误啮伤人指也”(卷六上·七窍病上)稍后的《千金翼方)提出:“安竹筒如指许大,不尔啮伤人指”(卷十一·小儿)。宋代《普济方)提出手法复位操作时“用一手帕裹两手大拇指”以防咬伤,手法复位后继续“用一手帕往上兜之”以固定(折伤门·接骨手法)。清代《医宗金鉴》提出颞颌关节脱位有单侧脱位的“错”与双侧脱位的“落”的不同,手法运用亦有区别。《伤科汇纂)、《救伤秘旨)、《少林寺跌打损伤奇验全方〉、《霍孔昭秘传》〉、《沈元善先生伤科)等骨伤科著作均主张在手法复位前应先用揉法以放松肌肉。《捏骨秘法》则有较详尽的手法复位描述,并且操作应随“初犯”与“习犯”(习惯性脱位)的不同而异。历代很多医著都提出本病的手法治疗可配合中药内服或外敷。可见尽管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颞颌关节脱位口内复位法作了若干改进,但基本操作方法仍没有改变。《引书)首次记载的颞颌关节脱位口内复位法至今仍有生命力,现代骨伤科临床证明了这一点。中医院校骨伤专业教材《中医伤科学)等认为葛洪《肘后救卒方)和孙思邈《千金要方》最早记载了颞颌关节脱位的口内复位法5-7),近期出版的一些中医权威著作也认为该法首次记载于肘后方》,这些认识是不正确的。


5小结


5.1从《引书)中发掘出几例治疗性被动式推拿手法,有治疗颈项强痛的仰卧位颈椎拔伸法、治疗痢疾腰部踩踏法和腰部后伸扳法、治疗喉痹的颈部后伸扳法,以及治疗颞颌关节脱位的口内复位法。

5.2《引书》中的仰卧位颈椎拔伸法、腰部踩踏法、腰部后伸扳法和颈部后伸扳法,是我国脊柱手法的最早记载。表明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脊柱推拿手法,脊柱推拿手法并非传自西方医学。

53颞颌关节脱位口内复位法首次记载于战国时期的《引书》,而不是公认的葛洪《肘后方》或孙思邈千金方)。

5.4在作为导引专著的《引书)中发现被动式推拿手法,说明导引并不完全是通常认为的主动性关节运动,也可以由他人被动操作,相当于中医推拿中的运动关节类手法。这种被动导引式手法也可以称之为导引手法。


参考文献

[1]张家山汉基竹整理小组江陵张家山汉简《引书》初探。文

物,1990;(10):87~91

2]高大伦张家山汉简《引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5.5

3]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江陵张家山汉简《引书)释文

文物,1990;(10):82-86

[4]高大伦,张家山汉简《脉书)校释,成都:巴蜀书社,199,

[5]岑泽波主编,中医伤科学(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上海:上

海科技出版社,1985,159

[6]王和鸣主编。中医骨伤科学基础(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

规划教材)。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0996,3、140

[7]张安桢主编,中医骨伤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

材)。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230、290-291

[8]施奠邦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卷。上海:上海科

技出版社,1997,2056

[9]丁继华主编,伤科集成(上册)。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6、78

[10]赵毅按摩与导引名实考,按摩与导引,1998;(1):1~4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旨在分享,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