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新 |《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出炉 哪个地区领跑?

 孤凤 2018-10-15

中经文化产业:随着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区域间的竞争发展将进一步促使文化产业在市场、产业业态、服务体系及产业发展路径等多元化发展。在10月13日召开的”2018特色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云南)高峰论坛上,《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发展报告》”一书正式发布,这也是国内第一部从区域角度持续关注和研究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蓝皮书。“中经文化产业”将报告部分内容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发布现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区域文化产业,是特定区域依托其文化资源与文化消费市场,创作、生产、传播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等经济活动的总和。它主要反映统一市场条件下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以及区域间横向文化经济关系。


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形成因素有三个:


一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造成的起始条件的不同;


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差异化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以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主导,东中西部差异化发展的国土经济空间布局的形成;


三是几十年来地方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导致的同质化竞争。


这三重因素推动形成了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复杂态势。


《发展报告》以2015—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为对象,分析了环渤海、长三角、东北、东南、中部、西南和西北七大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探究了长江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台湾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困境及对策,并对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估,对区域文化产业的研究成果和重要事件进行了梳理。

 

发展现状 ★


《发展报告》提出,2015—2017年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显著,文化产业在地区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的效能日益突出。“互联网+”时代,市场形式的变化,技术能力的广泛应用和产业新业态的涌现,促使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更为清晰的差异化特征。未来区域间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差异化将愈加明显,区域不平衡发展将是中国文化产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基本特征与态势。具体表现在:

一、区域文化产业稳态发展,长三角地区持续领跑


2014-2016年,中国七大区域的年均文化产业增长率,除东北地区因经济结构失衡导致经济总体下滑拖累文化产业负增长之外,均呈现稳态发展势头,保持在9%以上的增长水平,均超过同期区域GDP的年均增长率。


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历年位居七大区域榜首,年均增长率达到12. 40%,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长率3. 59个百分点,超过同期东北地区14.6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也只有长三角地区历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5% ,而东南地区与环渤海地区每年仅以0.1%左右的增速接近5%,其余地区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都在4%以下(除西南地区2016年为4.01)。长三角地区领跑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 2014-2016年中国七大区域文化产业增加值,图片来自《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二、文化娱乐消费持续高涨,区域差异较为明显


2013-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率为8.68%,而同期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达到9.15%,超越了全国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速,成为消费支出中的一大亮点。


长三角地区与东南地区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位居前列,从2015年起突破1000元大关。超出同期全国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4倍,但是年均增速低于10%。


相反的,其他地区虽然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没有突破1000元,但是年均增速均在11%以上,成为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速较为活跃的地区。


其中,西南地区较为突出,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历年排名倒数第一,但是年均增长率却达到12.93%,增速排名第二。


▲ 2013-2016年各区域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及增长情况,图片来自《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三、资本投资趋向中部地区,区域分布趋向均衡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文化产业政策和资金扶持计划密集出台,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热度逐步从东向西进行转移,区域间固定资产投资的差距呈现逐步缩小态势


在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地区结构中,2016年中部、环渤海、长三角、西北、西南、东南及东北地区的占比分别是:22.38%、19.96%、17.64%、13.35%、13.34%、9.01%与4.32%。


自2012年以来,环渤海与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下降,中部地区持续上升,其余地区相对平稳,维持在1%的范围内上下波动。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在不同区域之间分布趋向均衡。

四、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增速较快,区域差距趋向缩小


2012~2016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限额以上文化批发和零售业、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的数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5.02%,从业人员数的增长幅度保持在14.99%。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呈现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的趋势。


中部、西北和西南地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在企业数、从业人员数、资产、营业收入、利润等相关指标的增幅上基本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说明了文化产业资本投入向中西部倾斜的趋向,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差距呈现缩小态势。尤其是东南地区,资本投入引致的拉动效应较为明显,要素资源配置进一步得到优化。

五、产业集聚更加凸显,区域差距较为突出


2012~2016年,从资本投资和企业规模的增速来看,首先,中部、西北、西南地区的文化产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就产业集聚程度来看,根据区位熵计算长三角、东南、环渤海地区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与专业化程度远高于其他区域


其次,从2012年起,长三角、东南、环渤海地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古全国的比重超过65%,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国的比重维持在76%~81%,利润总额的占比高达77%以上。到2016年,尽管三大区域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占比下降到67.95%,却吸纳了全国70.25%的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从业人员,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占全国总量的比值高达79.97%和81.16%,上缴国家税金占全国的比重更是达到67.21%。


以长三角、东南、环渤海地区为代表的东部在文化产业的聚集发展层面占据了绝对优势。

六、文化服务业发展迅猛,区域特色日益显著


2004~2016年,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以及文化服务业三类文化企业法人单位数比例结构从21.68:16.07:62.25调整到14.10:12.90:73.00,文化服务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开,而文化制造业与文化批发和零售业的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2015年,中部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文化服务业企业的古比分别为75.24%、77.22%,77.61%和76.19%,高于全国67.65%的平均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中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特色

七、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可持续发展基础夯实


2013~2016年,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活动持续增长,研发投入与有R&D活动企业数量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4.64%和21.55%。其中,研发投入除东北地区呈现负增长之外,中部地区增速最快,长三角地区、西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研发活动的投入产出比一直在全国平均线以上,而西北地区则后来居上,分别在2014年和2015年位居全国首位,2016年略低于中部地区。


研发活动从数量的增长已经开始转向对质量和效率的追求,提高研发成果向市场开发的转化效率成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快速增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发展态势 ★


关于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发展报告》指出,“十三五”后三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三年,也是城乡文化消费快速增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发展的最佳时期。随着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红利的进一步释放,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在地方转型发展中价值认识进一步提升,国家和地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在七大空间板块的发展,将在业态、规模、发展模式和功能作用方面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一、不同区域间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及平均增速差异更加明显,全国整体保持高增长态势


“十三五”期间,全国文化产业年平均增速基本保持在两位数的高增长态势。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继续保持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的高速增长态势。


环渤海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十三五”中期有望突破5%,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2020年末,其文化产业增加值总和将突破万亿元。


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望突破6%,其文化产业增加值总和将在2020年达到1.5万亿元。长三角地区将继续巩固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地位。

 

东南地区的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城市群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增速“一骑绝尘”,因此该区域有望在“十三五”后期达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但区域内福建和海南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拖缓了地区的整体增速,东南地区若能允分发挥广东和珠三角城市群文化产业增长极的辐射作用,实现区域内的相对均衡发展,其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应该能够提前实现。


西北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十三五”期间将逐步走出2%-3%的区间,并以较快增速超过3%,由于其GDP的基数不大且发展速度较为稳定,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占比将增加到3%以上,其增长速度会超过西南地区并向中部地区靠拢。


中部地区文化产业投入增速、企业规模扩张和研发投入增速均处于全国前列,但从研发成果的转化率、文化企业的利润率和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速与占比等产出结果来看,投入产出的效率并不显著,若资源配置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改变,“十三五”期间中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将依旧平缓。


资源禀赋的突出优势构成了西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天优越条件,但在市场成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决定力量的当下,长期依赖资源优势所形成的发展惯性也将成为制约西南地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性增长的束缚。

二、区域文化产业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对文化资源要素的单一依赖度降低


分区域来看,中西部地区的要素投入保持了较高的增速,而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东南地区这三个东部地区的要素投入自2014年开始减缓。


东部地区(除东北地区外)无论在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还是在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水平、文化企业营收能力和研发水平上,始终保持着全国领先的地位。投入产出效率的区域分化,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所呈现的东、中、西部三个层级的发展态势将进一步显著。因此,中西部地区在寻求要素投入体量增长的同时,应着力于要素升级带动的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升。

三、国家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将激活产业融合创新,为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推动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对不同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西南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得以激发,东部地区金融资本、文化企业和人才将更多关注西南地区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文化产业发展,西南地区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


西北地区依托丰厚的历史、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培育内外消费市场、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形成中心城市和基础设施投入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增长速度会有较快增长;


东北地区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由于本土消费不足,加之环境气候条件不优、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相对不足,丰富的工业遗产得不到有效利用,文化旅游产业在地区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小、增长缓慢。围绕中心城市所形成的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域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区域内文化产业的结构和布局无法得到全局的统筹和优化;


中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在新型城镇化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人口红利将带动中部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南北发展不平衡,南部文化消费市场活跃,产业业态多样,北部历史文化富集,但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意相对不足的现状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变。

四、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发展迅速,为东部三大区域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和城市群区域协作体的不断发展,将加快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和以区域为中心,不同层级城市之间文化消费、资本、技术和人的流动,将为环渤海、长三角东南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注人新的活力。都市文化消费、科技文化融合,国家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和国有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中引领作用的发挥,将成为三大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东部三大区域仍将成为中国区域文化产业的引领

五、文化产业统计标准的调整和统计的规范,将进一步影响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格局和路径选择


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强化了互联网时代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形势,满足了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新发展的需求。


新的统计指标体系将促使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产业在规模、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东高中西低的格局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常态,不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明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