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被西医病名吓到,总结“病”的规律,辨证论治(以萎缩性胃炎为例)

 老魏藏书馆 2018-10-15

慢性萎缩性胃炎

——从“气虚血瘀”辨治,“调气活血”为主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通常由浅表性胃炎逐渐发展而成,气滞热郁日久,气血俱累,煦濡不周,胃络失养,逐渐形成胃黏膜腺体萎缩。


从临床表现及舌脉变化分析,也以气虚血瘀为多见,如胃脘部隐痛或刺痛、多食则胀、嘈杂易饥、神疲乏力、便溏、舌质暗、边有齿印等。


胃镜下常表现为黏膜苍白、血管纹显露等。故慢性胃炎在胃黏膜腺体萎缩阶段,脾胃气虚常与胃络瘀阻同见其辨证侧重“气虚血瘀”为主


萎缩性胃炎合并重度肠腺化生或异型增生者,胃镜下常见黏膜颗粒样增生,当从瘀毒辨治。


治疗萎缩性胃炎以“调气活血”法为主,调气者融益气、理气、降气等法为一体,同时配合活血养血,随证进退。


药用孩儿参、白术补益脾胃之气;白芍、甘草甘酸化阴、解痉和胃;香附、柴胡疏利气机;赤芍、丹参、徐长卿、血竭活血通络,化瘀生肌,增快胃黏膜血流,有利于胃黏膜腺体再生;更佐以蛇舌草、白英等清化瘀热。临床实践证实,以上述药物为主加减,对萎缩性胃炎或伴肠化或轻度异型增生等病理改变,往往可收理想的疗效。


【辨证论治】脾胃中焦,乃人体气机之枢纽,故宗《温病条辨·治病法论》中提出的“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法则,作为治疗慢性胃炎的准绳。主张治胃当责于肝、胆及脾,欲调升降,先疏肝胆;欲和脾胃,需适润燥;欲安胃气,宜调气血;欲助运化,寓补于通。中虚当益气,中满当理气,络瘀当活血,阴亏当养阴,热盛当清热,湿阻当化湿。临床症状不一,病机变化多端,治疗当执其要点,善于随机应变,令胃气通顺为度。


张老根据多年的经验,提出治疗胃炎十法,在辨病分阶段论治的基础上,或一法独用,或数法合参、辨证识病,圆机活法,屡见功效,可谓胃炎治疗之要诀。


一曰清热和胃:如黄芩、连翘、铁树叶、芙蓉叶、平地木、白花蛇舌草之属,以清泄阳明,热去则胃安也。


二曰疏肝和胃:以四逆散加减,如柴胡、白芍、甘草、枳壳、香附等疏调肝胆郁滞之气,木达则土安矣。


三曰益气养胃:如孩儿参、炒白术、淮山药、香扁豆之属,脾运健则胃气自调矣。


四曰养阴益胃:川石斛、淮山药、白芍、甘草、乌梅、木瓜、焦山楂之属。能奏酸甘化阴之功,具缓急止痛之效。养阴以润燥,益胃以助运,亦有助于胃酸之分泌。


五曰清化瘀热:如丹参、血竭、赤芍、白花蛇舌草、白英之属,瘀化热清则胃自安和。可改善胃黏膜血流灌注,促进胃黏膜腺体恢复。可阻断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


六曰调气活血:调气者,益气、理气、降气皆是也。如孩儿参、白术、柴胡、香附、丹参、赤芍之属,脾气健,肝木调,气调血行,则腺体萎缩能复。


七曰寒温相配:采用辛香和胃,行气宽中,温而不燥的苏梗与苦寒清热的黄芩、连翘同用,寒温相配,适脾胃之性,则气机舒而脾胃和,胀痛自可缓解。


八曰升降并调:如柴胡与旋覆花、代赭石配合,升清阳之气,降胃气上逆。胆热液泄尤需柴胡以畅达厥阴,升少阳清气,兼佐黄芩以苦降而泄胆热,皆升降并调之法也。


九曰化湿和中:湿热重宜用陈佩梗、生熟米仁;寒湿重宜用半夏、陈皮。湿化则胃安矣。


十曰消导悦胃:宜六曲、谷芽之属。消食化积,健脾和中,食化积消则脾胃之气平和。


【临床体会】慢性胃炎的辨证要重视舌诊。


望舌,对寒热、虚实、气血的辨证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除望舌质的色泽,更当注重舌苔的变化。舌苔禀胃气而生,正常舌苔为胃津上潮、凝聚舌面而成。推究脾胃本脏的疾病,望舌苔尤为重要,黄苔主热,白苔主寒,如见腻苔,必是夹湿,黄腻主湿热,白苔主寒湿,厚腻、灰腻主湿浊与邪热交阻,如反复腻而不化,要考虑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必要时做相关检查。对胃络瘀阻的病理变化,往往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可见增粗、曲张,也是萎缩性胃炎血瘀证辨证的要点之一。


慢性胃炎的治疗要守法坚持,不可朝令夕改。慢性胃炎,特别是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其治疗也非一日之功。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反复,如果因为患者症状反复而经常变更治疗原则和治法,肯定难以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在这种情况下,应在守法守方的基础上加减,同时积极寻找导致患者症情反复的诱因(比如饮食不节、情绪异常、环境改变、气候变化等)加以消除,医患配合,守法继进,最终使得病情得以改善。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