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戒的过患

 天地虚怀xia 2018-10-15
比库对世间的惠益:佛陀教导妙法,为世间与出世间指明繁荣之道,依此道而行者能获得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利益。正是比库们防止了佛陀教法的消亡,若非比库,或许佛法早已从世间隐没。令佛法久住是比库们对世间最大的贡献。

人们亲近比库、聆听佛法开示,由此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增长慈悲、学习佛法、减弱愚痴、投入禅修,他们于此生和来世收获快乐。有些人证悟入流道果等出世间成就;有些亲近比库的信徒,认识到佛陀教法的意趣、出家加入僧团,证悟涅槃。

许多人亲近比库后,听取规劝、戒除酗酒等恶习,提升了做人的品德;还有一些人跟随比库们学习,得到提升。已加入僧团或是希求加入僧团的人,应常省思持戒的功德,以及为自己和世间带来的惠益,如法如律地生活。

成为优秀的比库:于此教法中,那些已经获得禅那(安止定)或更殊胜能力的比库们,被认为是优秀的比库。现今有此能力的比库虽然不常见,但也不能一概而论的说,世上没有这样的比库了。

结合现今的情况,如果比库不违犯守护出家身份的重要戒条,尽力持守所有的戒律,破戒后悔过改正,履行所有义务,致力于学习、教授和开示佛法,以及念诵护卫和禅修等比库之修行,努力降低贪婪、傲慢等烦恼,提升慈悲等功德;如此,即使他没有固定的住处和施主、没有亲戚和财物,只是过游方行脚的生活,依然可称为优秀的比库。

当知不应以地位、学历和财产来衡量比库的高尚,比库的高尚在于戒德、定德、慧德等品质。比库不应为了获得供养而取悦信徒,不应为了获取资具而参与不如法的活动,只应踏踏实实地修行。也许他会缺衣少用,也许走到哪里都会遇到无礼之人,也许因少有人供养,而很长一段时间生活陷入困窘;若此时他能够如法如律地行持,他会因这些障碍而提升。

就算比库身处非常困难的环境,若他以非法方式索求资具、破坏诸如非时食等戒条,他也不算是优秀的比库。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比库,身、心必须准备好面对各种考验。娇贵的身体对修行是巨大的障碍,身体越娇贵需求越多。那些爱护身体的人,想方设法为身体提供所需,供给不足时就不得不通过非法途径获取。

想避免这种障碍,我们成为优秀的比库必须准备好忍受酷暑、雨露和任何天气的考验,吃不饱时可以依靠任何粗食生存,能忍受任何难吃的钵食,能以任何种类的饮食维生,乃至忍受蚊蝇瘟疫。

印度教行者靠运动提升身体机能,巴利圣典中虽未记载释子沙门会锻炼身体,但释子沙门通过锻炼保持健康并不是坏事。即使不锻炼,走路、外出托钵、履行义务等活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调节身体。

为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行者应练习在硬面上坐卧,培养于户外逗留、宿眠的能力,应适应饮用白水取代夜分药,饮食知节量,即使在允许的时段内也不要吃零食。以茶、咖啡等糖饮作为夜分药的习惯,对身体是有害的。如今比库们习惯喝夜分药,古代的比库并没有这种习惯,他们用冷水解渴。

比库的义务里清楚说明需常备饮用水,在《律藏·大品·大犍度》的“义务”部分,没有提到应向客僧供夜分药以取代水。此点在以下的《律藏》义注中也有清楚说明:“客僧若饮完供给他的水,供水的比库应该询问是否再需要一杯。”这里表明比库应以水解渴,而非茶饮、咖啡等夜分药。缅甸比库也没有饮用夜分药的习惯,客僧都是喝白水的。

心的调御,即是去除杂染与贪欲、培育少欲知足等僧格或品行。通过学习和实践比库必备的僧格或品行,可以令心调御。对名闻利养的渴望,是成为优秀比库的障碍。一位比库若要圆满自己的出家生命,应习惯于满足任何所得到的袈裟等必需品。

学习并念诵沙利子大长老的教诫,会对比库助益颇多:“无论美食或粗食,比库不应完全吃到饱腹;而应时时省思,饮食知量。”“食用比实际所需少四或五口的米饭,随后饮水;对于心向涅槃的比库,这样的生活足够安适。”“只要袈裟如法而得,如律覆体,足可御寒;对于心向涅槃的比库,此袈裟足够安适。”“于坐卧处盘腿而坐,只要不令膝盖打湿;对于心向涅槃的比库,这样的僧舍足够安适。”

若比库无法调御自心,即会陷入贪婪,无论得到多少资具都不满意。“我穿这些旧袈裟太丢人了,我这样怎么出门?我怎么能吃这些食物?若有人来这间破旧的住处让我情何以堪!我让访客坐在哪儿?我没有收入来源,要是病死该怎么办?如果我不得不出门该怎么办?……”心未调御的比库,会因如是之匮乏而懊恼,身体因此憔悴黯然甚至病倒;懊悔之后不久,便开始逐步用非法手段获取资具。

若比库心已调伏,他不会为了四资具短缺而懊恼;无论当下状况如何,他都会知足,并依此而生存。他省思自身戒德等善行,生活充满喜悦。生活在丛林中的隐士,依靠水果和绿色植物生存,食物无盐无糖、未经烹饪,他们仍然健康长寿,全赖调伏之心所生起的喜悦。比库的心被调伏之后,所需越少越惬意。

我们的菩萨,过去有一世曾是德米亚王子,住在丛林里修行。他的父王来探望他,看到菩萨的住处和食物,很震惊地问:“你吃这样的食物,独居山林,为何色身如此明净?”

菩萨以如下偈颂回答父亲:“大王,我睡于铺在地面的树叶上,以独自睡眠令色身明净。我没有皇家卫兵佩剑守护在侧,以独自安然睡眠令色身明净。”“大王,我不懊恼过去,不憧憬未来,活在当下,以此令色身明净。因为期望未来、懊悔过去,身体会如砍倒的竹竿一般,在烈日下枯萎。”

意识到这些过患,无论资具如何匮乏,比库也绝不应贪着,而应省思修行的殊胜、守护戒律。佛陀曾说:“愚人身心未调御,出家对于他们是艰难的;他们不能忍耐,无法持久,出家后被诸多困难吓退。”“比库若不停止逐欲之心,他又能坚持修行几天呢?他始终会被不善心干扰,最终放弃修持沙门法,得不到任何提升。”

破戒的过患:比库护戒应不亚于保护生命。破戒者佯装具德比库、混在清净比库的队伍里,乍现律仪相,伪装具德者而受到恭敬,他也受用佛陀只开许具德者使用的资具、接受具德比库的礼敬,参加戒律甘马,这些是非常严重的过失。“如同不握好古沙草会割伤手,沙门执持邪行会趣向地狱。”——《法句·地狱品》

佛陀在《火堆喻经》中提到,即使一个人双腿被牢固的绳索捆绑、由两位壮汉相对拉拽直到肉散骨断,或是以刀剑刺穿其胸膛,此人所受之苦不及破戒比库接受信徒礼敬所受果报之苦。佛陀进一步教导,即使身体被滚烫燃烧的铁片包裹,其苦不及破戒之人穿着信施袈裟所受果报之苦;

即使口被火红的铁钳撬开、再吞下滚烫的铁球,其苦不及破戒之人食用信施食物所受果报之苦;即使坐卧在滚烫的铁椅和铁床上,其苦不及破戒之人使用信施床椅所受果报之苦;即使被头朝下脚朝上地浸没在融化的铁水中,其苦也不及破戒之人住在信施建造的寺院所受果报之苦。《火堆喻经》是关于已从沙门法堕落而仍乍现沙门相的犯戒者,应受果报的开示。

《清净之道》所提及的破戒过患应当牢记:“虽受礼敬乐,破戒有何乐?彼因此受苦,过于引绳锯。”“受信众合掌,无戒有何乐?彼因此受苦,过于利刀刺。”“不自调御者,受用衣何乐?久受地狱苦,火焰铁板触。”“无戒受美食,毒如哈罗哈,因此于长夜,吞咽热铁丸。”“无戒用床座,虽苦思为乐,热铁椅与床,恼苦无穷极。”“信施寺中住,破戒有何乐?因此彼当住,热红大铁釜。”

“世间导师呵:破戒如粪土,具恶有疑行,有漏而内腐。”“不御非沙门,但穿沙门服,善根自掘害,此生实卑恶。”“如欲庄严者,厌离粪与尸,寂静具戒者,弃彼命何如?”“不离诸怖畏,却离诸证乐,紧闭入天门,登临地狱道。”“破戒者破戒,具足诸罪恶,悲愍者所愍,舍彼复谁属?”“哪怕比库只破微小戒但不忏悔,仍以破戒而住,此人死后将投生为沙门鬼,身着热火袈裟,捧燃烧之钵。”

《相应部·因缘品·勒叉那相应》中,也记载在迦叶佛教法期,有些比库、比库尼、沙马内拉、沙马内莉由于恶行投生为悲惨的亚卡(夜叉),哀嚎着忍受燃烧之钵和袈裟的折磨,这一幕被路经灵鹫山的勒叉那尊者看到。事实的确如此,当知比库以非法行是极其危险的。

比库的助缘:佛陀曾于行脚期间开示《火堆喻经》。听闻后,有六十位比库心生怖畏而吐血,又六十位比库还俗,离开时说:“终生做一名优秀的比库难,还是回家做居士更好”,又六十位比库听后断除烦恼体证阿拉汉。

此经迅速在比库之间传播,许多比库听闻后还俗离去,说:“此教法中能够完全守戒简直太难!”于是,有十名、二十名、五十名、百名、千名的比库相继还俗离去,曾经满是比库的寺院如今空空如也。

佛陀行脚后回到祇园精舍,休息两周后与阿难尊者一起巡视各地寺院,发现寺院荒芜、比库人数骤减、个个愁眉苦脸;佛陀问阿难,早前他游方回来时还满是比库的寺院,而今为何如此寥落呢?

佛陀听完阿难尊者回复缘由,随后说道:“正如有许多港口可以入海,在我的教法里有许多方法可令比库满足。”于是,召集众比库宣说《小弹指经》:“诸比库!若比库修习慈心乃至一弹指顷,诸比库,此比库可说是未缺乏禅那而过活,奉行大师之教法而过活,维护大师之教诫而过活,他未享用民众所施之食而空过。更不用说经常修习慈心的人了!”

经中提到,戒等等素质圆满的比库受施者,才能为施主们带来大的功德利益。但是,比库们即使每天修习慈心禅哪怕一弹指顷,也是在遵从佛陀的教导、可以如法受用信施。慈心是高贵的美德,戒德不够,应以慈心来弥补。即使受供的比库戒德不圆满,若他充满慈心,供养者还是能累积大功德。既然能令布施者得到大利益,遍满慈心的比库受用食物并非无益。修习慈心的比库值得被礼敬和供养。

“比库修习慈心乃至弹指顷,他可成为信施食物的主人、无负债者、继承者而受用此食。”该经义注中提到,比库修习慈心之后,能以主人般受用信施食物,不再是“借受用”,已转为“嗣受用”。始终保持戒律清净是非常难的,因此所有的比库们都应该修习慈心,每天至少修习片刻。

慈心也是比库抚慰自心的方法之一。祝愿顶礼的信众“快乐平安”也是一种慈爱的形式。比库养成如此祝福的习惯,是为了去除因自己戒律不清净时,被礼敬而生的不善。(这一点大部分比库只是按照传统去做,却不知其因。)

《弹指经》有多部,这些经都是为了对应《火堆喻经》而开示的,经中囊括了所有形式的禅修。因此,当知不论比库修习何种禅修所缘,他都可以如法受用信施资具,接受礼敬。以佛随念来礼敬佛是一种禅修业处;以法随念来礼敬法是一种禅修业处;以僧随念来礼敬僧是一种禅修业处;很多比库每日皈依三宝,也是一种禅修业处。如此行持的比库有资格受用信施资具;而且此礼敬本身也对比库有大利益,亦成抚慰之因,所以比库应每日礼敬三宝!——摘自《教海觉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