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学习:战国古玺里的燕系朱文玺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唐代韩愈在《送董邵南序》里说:“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宋人苏东坡也曾说:“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名于国史者往往而是。”这两句话其实写出了燕地的风土人情。这个地方的人耿直、爽利,直来直去,不拖泥带水。这种人文风格当然会影响到玺印的风格,因此,战国玺印里的燕玺也就是峻拔爽利的风格,学习燕玺,也一定要注意这种人文对玺印的影响。我们先来看燕国的历史:

(古玺实物)

1、燕国的历史

燕国君主最初是西周初期召公奭的后裔,燕国在东周时期,是较为弱小的国家。春秋时期燕国不断向冀北和辽西发展,消灭了蓟国、韩国、方国部族孤竹、令支、无终等,到燕昭王时,招摹各方贤士,比如乐毅,乐毅伐齐得胜之后,燕国跃为北方强国,北筑长城与东胡、林胡、楼烦为界,它所管辖的地域相当广阔,以蓟(现归北京辖)为中心,范围包括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大部、山西和内蒙的部分地区,东部地域涉及现面朝鲜半岛的一部分地区。燕国其实长期偏安于北方,这跟偏安于西方的秦国略有相似之处。

2、燕系的文字特征

独特的地域文化,当然形成不同的文字体系,学燕系玺印要先记住它的一些常用字,例如:

(燕系的常用字)

3、燕系的四方朱文印

因此,燕系的玺印文字也是其独有的,受其他国家影响也较小。当燕国国力强盛之时,燕地的商业、手工业也发展迅猛,城市空前繁荣,青铜的冶铸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当然也影响玺印的发展。比如前篇文章讲的那方“日庚都萃车马”的大烙马印,今天我们再来看四方燕系的朱文玺印,分别如下:

(燕朱文玺)

这是两方条形朱文玺,燕系特有,我们编号为1号和2号印。

(燕朱文玺)

这是两方燕系方形玺,常规形状的玺印,我们编号为3号和4号。

先说1号印,印面文字是“大司徒长伏(符)乘”,所谓的“大司徒”,是职官名。《周礼.地官》:“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是中央政府的官员。乘,有一说认为是应当读作“证”,同“徵”《史记.苏秦传》“焚秦符”,《正义》里说:“符,徵兆也。”玺文之“符乘”,系指符验之功用。

再说2号印,印面文字是“阳文身瑞”。有一说认为“文”应释为“门”,瑞其实是“金”字边。阳,是地名,燕国有“阳”邑,《春秋.昭公十二年》“十有二年春,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于阳。”《左传》“阳”作“唐”,杜预作注说:“阳即唐,燕别县。”在现在的河北唐山一带。

(古玺里的燕系条形玺实物)

上面说了,1号2号印是燕系特有的印式,这种印式之下,印面文字只有一列,这样的章法之下,印面文字少了左右照应,只能注意其上下文字之间的关系,除了工艺化的排叠之外,印面文字没有左右照应,印面文字就不宜过多,偏偏燕系文字线条峻拔,燕系文化直来直去,因此这两方印中的文字完全按照自己本来的面目自然堆叠在印面上,字与字互相之间基本不产生联络,线条刚健有力,字形以自然错落为美,踏实,安静,古朴、沉雄,这正是燕系文化自带的风格。

再回头说3号4号印。

(古玺印面)

3号印印面文字是“蓟都司工”。司工,即“司空”,西周始置,与司徒、司马合称“三有司”,为朝廷大臣。主管土地及水利、营建之事,金文多作“司工”《礼记.王制》:“司空执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泽,时四时,量地远近,兴事任力。”《诗.大雅.绵》里载:“乃召司空,乃如司徒,俾立室家。”诸侯国与卿大夫也都设置。春秋时鲁、郑、陈等国仍设置。宋因武公名司空,改称司城。汉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这方印的印面文字其实也互不联系,但从字形大小上进行了类似汉印的任疏任密安排,字形复杂的就自动占地大,字形小的“工”就格外占了最小的面积,甚至把“工”字另行缩小了,使章法上的疏密格局定型为“三密一疏”的格局,这其实是后来汉印同样格局的先期审美样本。不同的是,燕系的细朱文字形并不像汉缪篆一样方方正正,它需要印面有一个阔边来限制印面格局,保证印面的印章属性。

(古玺印实物图)

4号印印面文字是“涿镂师玺”,其中的“镂”字,又有一说解释为“铸”,不管是“铸”还是“镂”,这都是一个管理雕镂铸工艺的工师。这方印的章法类似汉印的章法,也是燕系里的典型印,它的疏密多靠线条的排叠来实现,由此“涿、镂、玺”三字通过字形线条排叠实现了三个密处,而“师”字形成疏处,这又构成了“三密一疏”。同时,这方印中,“镂”字与“阳”字明显多作圆形线条,而“师玺”两字多以方笔直笔出现又构成印面的方圆对比,增加了印面的审美元素,这是一方方圆兼备,虚实、疏密共生的一方佳作。

燕系玺印最大的文字特点是字与字之间基本不产生关联,只是依托字形互相产生揖让关系时借用一下,使章法上完成统一和谐的关系。这也是断别战国玺印国别的燕系特征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