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左肺右”之临床应用举隅

 逸农农 2018-11-15

“肝左肺右”即“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始源于《内经》,《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曰:“黄帝问曰:愿闻禁数。岐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1]。“肝左肺右”并不是指现代医学上的肝肺的解剖位置,即肝位于人体腹腔的左边,肺位于右边。所以“肝左肺右”其本意是什么?想表达什么思想?临床上存在着各种见仁见智的看法。

理论汇总

1 “肝左肺右”与气机升降

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肝左肺右”指的是气机升降变化。即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左升右降”之理。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说: “肝生于左:肝者为木在春,故气生于左。肺藏于右:肺者为金在秋,故气藏于右也。肝为少阳,阳长之始,故曰生也。肺为少阴,阴藏之初,故曰藏也”[2]。唐·王冰也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说:“肝象木,主于春,春阳发生,故生于左也;肺象金,主于秋,秋阴收杀,故藏于右也”[3]。即肝属木,木曰曲直,主生长、升发,木属东方,故曰“肝生于左”;肺属金,金曰从革,主肃降,金属西方,故曰“肺藏于右”,即所谓“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那为什么是“左东右西”,而不是我们现在所习惯的“左西右东”呢?大多数人认为,这大概是因为《周易》对传统医学的深刻影响,在《周易》中:震卦属木,位于东方,即左侧为东;兑卦属金,位居西方,即右侧为西。故这种气机升降的解释得到很多后世医家的一致认可,如金元时期的朱丹溪、明代的张景岳、清代的叶天士等。

2 “肝左肺右”与临床表现

第二种观点是“肝左肺右”是很多病症的表现。传统医学讲究司外揣内,《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4]。即肺有热病者,首先表现出的是右脸颊发红,而肝有热病者相反,左脸颊发红。《难经》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令人呕逆,或两胁痛引小腹,足寒转筋。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如覆杯,气逆背痛,久则喘咳……”[5]故有肥气丸、息贲丸之方。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肝咳者,其状左胁痛,甚至不能转侧,肝咳经久不已,传入胆,其状咳则清苦汁出”[6]。《奇效良方·胁痛门》云:“且夫左右胁者,阴阳之道路也,故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以左属肝而藏血,是也,血阴也,乃为外阳而内阴也;右属肺而主气,肺阴也,气阳也,乃为外阴而内阳也”[7]。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曰:“胁痛,左痛多留血,右痛多痰气,左为肝邪,右为肝邪移于肺……”[8]即肝病者,可出现左胁下积聚、疼痛等症状。

3 “肝左肺右”与解剖部位

第三种观点是“肝左肺右”说的就是肝、肺的解剖位置。有学者[9]从文字的演变角度解释“肝左肺右”:“左”字应理解为“下”义,“右”字应理解为“上”义;“肝生于左”应理解为:肝脏产生或生长在腹腔内,位于膈下,在肺脏的下端,“肺藏于右”应理解为:肺脏隐藏在胸腔之内,位于膈上,在肝脏的上端。其意义在于提示针刺时应严格掌握其针刺的部位与深度,避免对脏器造成实质性损害。

病例分析

患者徐某某,男,37岁,2017年10月24初诊。左侧胁肋部紧束感间作1月,嗳腐吞酸,胃脘部胀闷感明显,纳食欠佳,大便2~3次/d,成形软便,夜寐尚安,余未诉不适。舌红苔白脉沉弦。中医诊断为胁痛,证属肝气郁滞证,治以疏肝理气,方用四逆散加味。方药:柴胡10g,白芍15g,炒枳壳10g,姜厚朴10g,麦芽、生黄芪各 30g,桂枝 10g,炙甘草 10g,醋青皮 5g,吴茱萸 6g,海螵蛸 30g,浙贝母 6g,7剂。

按:《神灸经纶·中身证略》云:“胁痛,有左右之分。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左为肝,肝主血,血留止滞则左痛;右为肺,肺主气,肝邪入肺,气不流通则右痛”[10]。肝属木,喜条达,喜升发,肺属金,金曰从革,喜肃降,肝升肺降,古人谓之“龙虎回环”。肝气不能正常升发向上,故郁滞而致疏泄不及,气机不畅则痛,此所谓“不通则痛”。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气郁滞可横逆犯胃,进而导致胃失和降出现嗳腐吞酸,气机不畅故而胃脘部出现胀闷感,纳食不佳。患者苔白脉沉弦,所幸气并未化热。故以四逆散加味,柴胡辛苦,微寒,归肝胆经,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以助肝气升发,正所谓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如张锡纯所云: “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左升”[11];白芍酸苦,微寒,归肝脾经,止痛柔肝入血分,并能敛肝以防止肝气升发太过,柴胡、白芍之伍,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体用兼顾,共为君药;枳壳、厚朴行气消滞以畅其气,消食化积以除其满,明代李士材曰 “自东垣分枳壳治高,枳实治下;好古分枳壳治气,枳实治血,然其功用皆利气也”[12],此所谓枳壳理气消胀之功强于枳实;青皮可破气消滞以加强二者行气之功,而醋用使其专入肝经,根据施今墨医案中的临床用药,谓之 “陈皮辛散苦降,偏理脾肺气分,青皮苦辛酸烈,沉降下行,偏于疏肝胆气分,青皮行气于左,陈皮理气于右”[13];麦芽消食健胃以助二者消食除满之效,另麦芽归肝经以疏肝解郁理其气;生黄芪健脾升阳,桂枝温阳化气,二者同用可助肝气升发,并可防止大量苦寒药物伤中碍胃,海螵蛸、浙贝母合用可制酸止痛;对于吴茱萸,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曰:“辛散燥热,独入厥阴,有功脾胃,其旁及者也。东垣云:浊阴不降,厥气上逆,甚而胀满,非吴茱萸不可,多用损元气……”[14]临床多以吴茱萸降逆散寒为主,但导师认为,吴茱萸不仅能降逆,也能升阳,正如清·陈士铎《本草新编》曰:“吴茱萸,味辛、苦,气温,大热,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有小毒……因顺折肝木之性,治吞吐酸水如神……可逆用之以祛寒,复可顺用之以解热”[15],故加之吴茱萸降逆升阳并举,还可助乌贼骨以止酸,共为臣药;炙甘草调和诸药,整合全方。

2017年10月30日二诊:左侧胁肋部紧束感减轻,侧卧位时明显,偶有反酸,嗳气,纳食可,余未诉不适。舌红苔白脉沉。前方加全蝎3g,党参、赭石各10g,7剂。

按:古人有云“久病入络”,故原方上加全蝎以通络止痛,赭石降逆止呃,党参健脾益胃以固后天之本。

2017年11月07日三诊:时有左侧胁肋部不适,情绪不佳时明显,余未诉不适。舌红苔白脉沉。前方去赭石,加沉香5g,酒萸肉15g,7剂。

按: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故加温中行气之沉香、补益肝肾之酒萸肉以固护其正气,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讨 论

本病例运用的是“肝左肺右”在临床上病症的具体表现,由左侧胁痛联想到肝气不畅,从而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其本质也就是肝肺气机升降失常。肝气生于左,肝气在下,在下者宜升,升发亦宜有度;升发太过可致肝气横逆犯胃,出现胃气郁滞,临床上常见的因情志不畅后出现的胃痛、反酸等皆属于此类;若肝气升发不及,则可出现肝气郁滞,肝气疏泄不畅也会影响脾胃的气机,也可出现胃痛、反酸等症状,虽然临床症状类似,但是本质刚好相反,用药也南辕北辙,如升发太过需平肝气以降逆,如吴茱萸、白芍等,疏泄不及则需升阳以疏肝,如柴胡、升麻等,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肺气藏于右,肺气在上,在上者宜降、宜敛,敛降不及则可出现肺气上逆之咳嗽等症,敛降太过可出现无汗、胸闷等症,此肺之降气与肝之升发相辅相成,以致气机条畅;肺气宜降还表现在肺肾纳气方面,肺主一身之气,肺气降,肾才有气可纳,呼吸才有深度,不至于出现喘息气促等表现;肺气降还能促进六腑通降,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降则肠腑气降,腑气下行,不至于出现腹胀,便秘等表现。

尤为重要的是,肝气生于左,肺气降于右,还依赖于脾胃之气机升降枢纽的正常调节,脾胃为后天之本,属土,脾乃太阴湿土,喜燥恶湿主升,胃乃阳明燥土,喜润恶燥主降,脾胃协同,化饮食水谷为气血津液,谓之中气善运。正如清·黄元御所说: “土者,四维之中气也。脾以阴土而含阳气,故脾阳左升而化肝木,胃以阳土而胎阴气,故胃阴右降而化肺金。金降于北,凉气化寒,是谓肾水,木生于南,温气化热,是谓心火。肺、肝、心、肾,四象攸分,实则脾胃之左右升降而变化者也……升降阴阳之权,全在乎中。中者,土也,己土升则乙木上达而化清阳,戊土降则辛金下行而化浊阴”[16]。所以肝左肺右的气机升降与脾胃的运化、升降功能密切相关,临床上治疗气机不畅时,要注意调节脾胃功能,脾胃之中气冲和,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则肝肺之气升降调和,故而可达“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结 语

“肝左肺右”是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结合当时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周易八卦等总结归纳的思想,肝不止是肝,肺也不仅仅是肺,且与现代医学上的解剖位置、生理病理都有很大的差别,只是思维方式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解释问题的方法故而不同,就像传统医学里的经络系统一样,现代科技并不能找到它具体的位置,可是它就像飞机的飞行航线一样,一直存在着,只是飞行时你我可见而已。

参考文献

[1] 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75-276.

[2]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 李云,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75.

[3] 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75.

[4] 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89.

[5] 秦越人(扁鹊).黄帝八十一难经[M].高丹枫,王琳,校注.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67-168.

[6]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 魏启亮,郭瑞华,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553.

[7] 董宿辑录,方贤续补.奇效良方[M].可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228.

[8] 李中梓.医宗必读[M]. 徐荣斋,范永升,点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50.

[9] 王孝康,王峰.试析《黄帝内经》“肝生于左,肺藏于右”[J].河南中医,2016,36(7):1126-1128

[10] 吴亦鼎.神灸经纶[M]. 郭长青,杨光,点校.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71.

[11] 康锁彬,董尚朴.张锡纯医方精要[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2002:37.

[12] 李中梓.医宗必读[M]. 徐荣斋,范永升,点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05.

[13] 吕景山.施今墨对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09.

[14] 李中梓.医宗必读[M]. 徐荣斋,范永升,点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03.

[15] 陈士铎.本草新编[M]. 柳长华,徐春波,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23-224.

[16] 黄元御.四圣心源·四圣悬枢[M]. 刘丽,余继文,余小非等,点校.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4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