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博新展开幕

 天然首选 2018-11-15

将于2018年11月16日至2019年2月24日在上海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选取了281件文物,以时间为序,以工艺为纲,分“漆彩飞扬”、“清雅素髹”、“雕锦镂华”、“螺钿萋斐”、“金髹彩妆”、“闽风瑞光”六大工艺版块进行展示。年代从战国至近世,品种有彩绘、素髹、雕漆、螺钿、金饰、建漆等等,包罗万象。


本次展览尽出上博馆藏珍品,另借展了浙江省博物馆、常州博物馆、福州市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共7件重要出土漆器珍品,有些堪称真正的国宝,出土后从未离开过当地。



提起漆器,现代人一般会想到日本,联想到精致的莳绘工艺。很少有人知道,漆器原本出自中国,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本次展览负责人包燕丽老师一直希望通过一场精品荟萃的漆器艺术展,使更多的观众走近绚丽多彩的漆器世界、领略中国漆器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观“千文万华——中国历代漆器艺术展”前,让我们对话包燕丽老师,读懂标题、了解工艺,走进辉煌灿烂的“漆器时代”。





“千文万华”这个词来自《髹饰录》,它原本是形容明代漆器工艺的盛况。尽管这本书的流传及作者尚有争议,但借这个词来作为本次漆器展览的标题还是贴切的,因为这个展览展示的漆器无论是年代还是品种可谓包罗万象。年代从战国至近世,品种从素髹、彩绘到雕漆、填漆、螺钿、镶嵌、戗金、描金、描彩……再到后期的建漆、漆线雕等等,真是丰富多彩,虽然不能穷尽漆器工艺的全部,但漆器发展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实物,可以说大多已经囊括其中,真可谓“纷然不可胜识”也!


从中国漆器史各个时期出现的品种看,“千文万华”这个词也是当之无愧。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中出现了朱漆木碗;1978年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嵌玉高柄朱漆杯,说明4—5千年前中国的漆工艺已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查先秦史籍可以发现,《周礼》、《春秋》、《尚书》、《庄子》、《韩非子》等许多书上都有关于“漆”的记载。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的漆工艺快速发展,各种彩绘纹饰为主的漆器应用广泛,品种多样,数量惊人,达到全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漆器工艺处于调整阶段。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出土的犀皮和戗金漆器,说明漆器工艺仍在缓慢发展。另外,随着佛教艺术发展而兴起的寺院造像,将漆器中的夹纻胎和贴金彩绘工艺发挥到极致。隋唐至五代时期,漆器由日用品向工艺品发展,金银平脱和螺钿,就是这一时期名闻遐迩的两种新工艺。宋代漆器既精致又实用,并且向两方面发展:一方面,大量生产生活日用品,这有大批出土的素髹漆器为证;另一方面,漆器制作继续向精品发展,戗金、描金和雕漆工艺,可以代表宋代漆艺的最高水平。元代漆器生产继往开来,硕果累累,雕漆和嵌螺钿漆器成果斐然。明清两代是中国漆器史上集大成时期,不仅品种和数量多,而且制作非常成熟。此时制作的漆器为传世品之大宗。




战国至秦汉是中国漆器工艺突飞猛进和繁荣兴盛的重要时期。此时漆器制作逐渐遍及全国,品种不断增加,工艺水平日益提高,数量成倍增长。


战国漆器首推楚国。楚墓不管规格大小,一般均有漆器陪葬。其中尤以湖北江陵、随州、湖南长沙、河南信阳等地的发现最为重要。从出土情况看,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制作之精、分布之广都远远超越了前代。


彩绘凤鸟纹漆耳杯

战国 (475BC-221BC)

长16厘米,宽12厘米,高5厘米

西冈浴子女士捐赠

上海博物馆藏


秦代漆器在继承战国工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1975-1978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560余件漆器为人们了解这个时期的漆器工艺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此外这批漆器上还有很多针刻文字和符号,为研究此时的漆器生产情况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彩绘漆樽

秦(221BC -207BC)

直径11.5厘米,通高17厘米

荆州黄山M48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汉代是一个政治较为稳定、与民生息,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汉初的经济政策,对恢复生产十分有利。至西汉中期,社会生产得以恢复,人民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漆器制作迅猛发展,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是中国漆器史上最灿烂辉煌的时期。在中国物质文化史上,如果玉器时代对应新石器时期,青铜时代对应夏商周时期,汉代则可以说是在青铜文化衰退阶段,逐步形成的一个漆器时代。


彩绘云凤纹漆圆盘

西汉(206BC-8AD)

直径26厘米,高6.3厘米

荆州高台M28:N24-1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漆器是一种十分昂贵的器物,原材料珍贵,制作要求高、周期长,人工附加值非常高,汉代大量漆器的生产,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是不可想象的。《盐铁轮》载当时的漆器:“一文杯得铜杯十”、“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是其制作高成本的真实写照。漆器又是多用途的器物,汉代无论贵族墓还是平民墓都有陪葬。成千上万漆器的出土,证明汉代国力非常强盛,物质文化水平极高,审美创新能力十分旺盛。漆器作为汉代非常时尚的高档用品,凝结着汉人的智慧,体现了汉人的精神,是汉文化的物质载体,在世界物质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页。




雕漆的历史一直婆娑迷离,众口不一。早年,大英博物馆将斯坦因从新疆米兰堡采集回去的剔犀皮甲定为唐代,曾有人问过他们根据,回复是不知唐代以前有雕漆。而唐代雕漆概出自《髹饰录》:“剔红,即雕红漆也……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 但是,此书并没有说雕漆始于唐代,查遍所有唐代出土或传世漆器,没有看到雕漆实物,唐代最为流行的漆器是铜镜背面嵌螺钿和宝石以及金银平脱工艺;另外就是大量夹纻胎的佛像。所以仅凭这句不可考的书本之言,就以为雕漆历史始于唐代是不明智的。我们还是应该依靠第一手资料判断,如果暂时没有科学考古出土之物,那么,相关的实物资料也是重要的依据。


剔犀云纹圆盒 

汉-三国(206BC-280AD)

直径6.7厘米,高5.1厘米

李汝宽家族捐赠

上海博物馆藏


近日,李汝宽家族捐赠给我馆的一件剔犀云纹小圆盒,非常有意思。从器型看,这件器物与汉代小漆奁非常相似,从漆皮破损处可以发现它也是采用卷木胎工艺,因为年代久远,已经非常轻盈。此盒整体髹黑褐漆,盒外黑漆层间朱、黄漆各一道,漆层不厚,但漆质上佳。盖面略隆起,剔刻三角形云纹三朵,盒壁则剔飘忽的变体云纹,或叫卷云纹、云气纹等,而云气纹正是汉代的主要纹饰。楚人好鬼神,汉人好神仙,汉文化受楚文化的影响,将云气纹发挥到了极致。此盒的云纹与宋代剔犀器的云纹相比,显得古朴而稚拙,具有剔犀起源时期云纹的面貌。此盒的口部为银釦,这是战国晚期随着漆器胎体变薄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加固工艺,汉代得到发展并广泛应用,有鎏金、鎏银、金釦、银釦等,这也是汉代漆器的一个特征。虽然截止目前,汉墓出土的漆器中尚未有雕漆器物出土的报道,但是,汉代出土的漆器其实只占当时漆器生产很小的一部分,很多品种我们还无缘见识。故宫博物院漆器专家夏更起先生在《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导言中,也曾引用了这件漆盒,认为“从其造型、漆色、纹样及银扣等方面看,很具汉代特征”。综合上述各种因素,将此盒的上限暂定为汉代。


剔犀云纹圆盒 

汉-三国(206BC-280AD)

直径6.7厘米,高5.1厘米

李汝宽家族捐赠

上海博物馆藏


从制作工艺分析,此盒云纹从间隔的朱漆和黄漆层看,粗细不一,有的呈现漫漶状态,应该是既应用了剔刻工艺,又采用磨显技术的缘故,是一种不太成熟的剔犀技法,似乎尚处于试验阶段。漆器史上其实还有一个品种,与剔犀器十分相似,其关系又错综复杂,那就是“犀皮”漆器。查考古文献得知,古人其实并不清楚犀皮与剔犀的区别。由此,结合云纹圆盒的实际情况,不禁大胆猜测:也许犀皮与剔犀同时起源,只是当剔犀越做越成熟以后,犀皮因为不被当时多数人接受,而不再大规模制作,直到晚明—清代又开始流行。因此,倾向于将此圆盒的下限暂定为三国时期。




上海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冲击平原,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墓葬内一般地下水位都较高,如果有漆器陪葬,应该可以保存下来。然而,由于一般均为配合基本建设或者已经被盗的情况下作抢救性发掘,所以完整发掘的墓葬所占比例很低,出土器物并不多,出土漆器的墓葬更是稀少。


据《上海唐宋元墓》统计:上海地区已经发现的唐宋元墓共计48处84座,其中唐、五代墓葬13处24座,宋代墓葬21处40座,元代墓葬14处20座。发现漆器的墓葬仅有4座,漆器共计17件。1952年青浦重固元代任仁发家族墓被盗追缴的漆器有:“剔红东篱采菊图圆盒”1件、“黑漆莲瓣形奁”1件、4个黑漆小圆盒、朱漆残瓶1件;1972年宝山月浦南宋谭思通夫妇合葬墓出土素髹漆器10件;1973年金山亭林宋墓虽然记载有2件漆器,却没有任何具体信息及图像;1979年嘉定北宋嘉祐七年赵铸夫妇墓因早年已被破坏,仅见腐烂的漆器残片。


黑漆圆盒

南宋(1127-1279)

直径15厘米,高4.9厘米

1972年上海市宝山县月浦公社南塘大队南宋谭氏夫妇墓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地区从宋代开始发展,明代人口剧增,十分繁荣。据《上海明墓》统计,上海地区至今共调查、发掘和清理明墓近300处,达400余座。虽然出土的文物数以千计,但漆器相当稀少,总共只有30多件,有素漆、剔犀、剔红、描金彩绘、黑漆描金、洒金等6个品种。其中素髹漆器最多,大多为木棺、陪葬的家具冥器、梳妆盒等。


黑漆莲瓣形奁

南宋-元(1127-1368)

直径27.2厘米,高38.1厘米

1952年上海市青浦县重固镇章堰乡北庙村元代任氏家族墓出土追缴

上海博物馆藏


虽然上海地区出土的漆器数量不多,但还是有些比较重要的器物值得研究。从漆器出土情况可以发现,凡有漆器出土的墓葬或遗址,其地位和身份均较高,非一般平民。 因此,从侧面证明了漆器在中国物质文化史上一直是作为高档用品为人所好,其扮演的角色非富即贵,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是与漆器工艺的繁复相匹配的。


(以上黑字内容节选自《漆器散论——<千文万华——中国历代漆器艺术展>序言》)

在举办漆器展的同时,上海博物馆会同中国文物学会于2018年11月15-16日举行“中国古代漆器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8年中国文物学会漆器珐琅器专业委员会年会”。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将云集上博,重点围绕宋元至近代中国漆器研究、漆器保护与科技考古、漆器考古新发现等议题开展讨论,将推动宋元明清漆器研究的发展,并为利用高科技手段开展古代漆器研究开启新的进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