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太宗立储之谜

 立家承如训 2018-11-15

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堪称雄主明君,但他在立太子这个重要的问题上,却是一波三折。当然,客观的原因是,有资格做太子的人选,也非常有限。

1、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其中有三个是长孙皇后所生,即所谓嫡出。他们是:嫡长子李承乾,嫡次子李泰,嫡三子李治。不出意外的话,太子将从这三个人中产生。


为了保证尊卑有序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中国封建王朝皇位的继承原则是“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众多的儿子当中,有嫡出庶出之分,嫡出比庶出身份高贵,即使庶子年长,也要立年幼的嫡子为继承人;如果嫡子不止一个,那么在嫡子当中就要立最年长的那个。这个原则保证了皇位的血统,始终是最“纯正”的一脉。


实际上,不仅皇权的继承要遵循这个原则,贵族的爵位,民间财产的继承,同样遵循这个原则。


那么问题就来了,假如嫡长子无道失德,或者昏庸无能,不具备继承皇位的资质,而其他嫡子甚至是庶子偏偏英明神武,这就会让皇帝老爸非常为难。立嫡长子,旁边有个人虎视眈眈,将来势必成为宫廷政变的隐患;不立嫡长子,又违背了基本的继承原则,必然招致全社会的反对,造成政局不稳。


2、太子李承乾


李世民自己的皇位,就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得来的。在这次宫廷政变中,李世民不仅斩杀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齐王李元吉,还囚禁了皇帝老爸李渊;为绝后患,李世民还将太子府和齐王府中所有男丁尽数书杀光,总数过万。李世民当然不想看到这样的悲剧在自己的儿子们身上再现,因此在嫡长子李承乾年仅八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


李承乾生于619年,次年,还是个北鼻的李承乾就被封为横山王,三四岁的时候又被加封为中山王,同时,李世民令大唐的饱学名望之士侍读左右。比起杀伐征战,扛着枪杆子打天下的父辈,李承乾兄弟几个,能力和才干自然要逊色得多。尽管如此,李世民还是对这个嫡长子寄予厚望。“承乾”二字虽然来自其出生地承乾宫,但用作人名的时候,却有承继大统,总领乾坤之意,可见李世民对这个儿子的喜爱和重视。立太子后,李世民更是着力培养。假如就这样一路和谐地发展下去,李承乾继承皇位,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是涉及到宫廷内斗,皇位之争,从来就没有那么多顺理成章——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威胁。一方面是他自身;另一方面来自他的弟弟李泰。


先看他自己。李承乾出身高贵,从小就被当做下一任皇帝来培养。这一方面培养了他的学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让他养成了骄纵的习气。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之后,这个年龄段特有的叛逆荒唐展现无遗,而就在这个时候,又意外跛了一足,更刺激了他的叛逆荒唐。


举两个例子:李世民有个弟弟汉王李元昌,一直对靠政变夺权的李世民心怀不满,做梦都想夺权。他心怀鬼胎地亲近侄子李承乾,经常出入东宫。在太子府里,李元昌撺掇年少的太子玩打仗游戏,他们将侍卫们分为两组互相攻防,一来二去,这些人手底下就没了轻重,闹出了人命。太子府除了人命,这可不是小事,就闹到了太宗那里。在宫廷里舞枪弄棒,还除了人命,你让皇帝怎么想?这是一件事。


另一件事情,这个李承乾身为太子,天下男人里面,除了皇帝老爸就是他,什么样的美女得不到,可他偏偏跟一个伶优玩起了断背山,还给他起个名字叫“称心”。这事传到了李世民耳朵里。李世民龙颜大怒,斩了这个“称心”。李承乾得知后嚎啕大哭,还在自己府中为好基友作冢树碑。李世民得知后,也只好摇头叹息。


3、嫡次子李泰


尽管如此荒唐不成器,李世民也从未动过废太子的念头,一个是因为的确是喜欢这个儿子,另一个原因是李承乾还是有些才干的。李承乾最大的威胁,来自自己的弟弟,嫡次子李泰。


李泰这个人,聪敏过人,和哥哥一样深受李世民宠爱。但是作为嫡次子,他一直生活在哥哥的阴影之下,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李泰的夺嫡之心从未断过。


贞观十六年,太子李承乾一方面感受到正在失去父亲的信任,另一方面越来越忌惮弟弟的虎视眈眈,在汉王李元昌,驸马杜荷,凌烟阁大将侯君集等人的撺掇下,发动宫廷政变,意欲逼宫夺位。


李世民何许人也?“玄武门之变”,这种教科书级的宫廷政变案例,就是李世民的手笔。跟李世民玩这个?简直是以卵击石!没费多大力气,这场未遂政变被镇压了。参与其中的李元昌,侯君集等人一应被斩,不在话下。但怎么处理李承乾,成了个棘手的问题。


按理说,谋反这样的事,搁在历朝历代,绝对都是杀无赦。但是李世民却犹豫了,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李世民人性的一面战胜了皇权带来的复仇之心——他无论如何对这个儿子做不到痛下杀手。最后,他把皮球踢给了大臣。大臣们心里明白,谋逆之罪,按律当诛,这本来无需商议。但既然皇帝来问,肯定是不想杀,只不过是想找个台阶而已。但不杀的话怎么处理才能合领导心意,这个就不好拿捏了。憋了半天,终于有个叫来济的通事舍人说话了:您是天下人的父亲,天下人因您才能尽享天年。这才是最大的善啊。意思是说,你是一个慈父,儿子虽然犯了错,但还是让他善终得了。这话拿捏得十分得体,李世民就坡下驴,将李承乾贬为庶人,流放黔州了事。算是保住了宝贝儿子的一条命。来济呢,也因此事被一再擢升。


太子被废,国祚不幸。镇压了宫廷政变之后,重新立太子就成了当务之急。就当前的形势来看,最有希望接班的是谁呢?大家把目光集中到了嫡次子李泰身上。


在废立太子的关键时刻,刚刚处理完政变,李世民必定非常敏感,任何过激的言论和行为都会招致打击。很明显,处于风口浪尖的李泰,不宜锋芒毕露。假如李泰韬光养晦,在父亲面前做一个憨憨厚厚的“闷葫芦”,成为太子只是时间问题。


这个李泰,之前的表现,都堪称完美。哥哥发起的政变,背后就有他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的影子,而自己却完美地隐藏了起来。比起哥哥的鲁莽,李泰算得上聪明了。


4、连出昏招


但是应了那句话,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以为是过了头,那就只剩下蠢了。


哥哥被贬之后,李泰大概觉得太子之位唾手可得了,急不可耐地跳了出来。人一得意就容易出臭棋,他先是跑到弟弟李治那里,说:大家都知道你跟汉王李元昌关系好,现在李元昌被咱爸处死了。你作何感想?意思是说,立太子的事你别掺和,不然跟大哥一样没有好果子吃。李治是个老实人,被他这么一吓,抑郁得睡不着觉,跑到老爸那里来了个竹筒倒豆子。


这还没完,李泰又自作聪明地跑到李世民那里表忠心,一边给老爸洗脚一边说,我现在有了个儿子,假如我接了您的班,将来我就把儿子杀了,让我弟弟李治接班。大概是太想表白了,才能说出这种荒谬的话。也可能李世民也意识到自己的运气还没有好到生了这样一个儿子:爱兄弟胜过爱自己的娃。但为了谨慎起见他专门为此咨询了前太子李承乾的意见。


身在狱中的前太子李承乾,万念俱灰。此时此刻最想得到的,大概不是高高在上的皇权,而是最普通的父爱和手足之情。得知父亲的来意之后,他说了惊心动魄的一段话:之前我已经是太子了,还能有什么更高的期望?只是一直被李泰算计,我为了自保,又受了小人的蛊惑,才犯下这滔天大罪。您现在若立李泰为太子,那就正好落入他的圈套了。


大概是无欲无求,无所顾忌了,才能说出这么掏心窝子的话,真可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5、李治被立


李承乾的这番话,直言父亲不能传位李泰,客观上却把弟弟李治推上前台。性格懦弱仁厚的李治,在两个强势的哥哥面前,从来就没有存在感。对皇帝宝座,也没有任何想法。不想在二虎相争两败俱伤的情况下,大家猛然发现,这里还有个不吭不哈的李治呢。


李世民也被儿子的话打动,随即下定决心,当然也是别无人选了,立之前最看不上的嫡三子李治为太子,彻底绝了李泰的任何想法。看透了亲情皇权,玩腻了铁血手段的李世民一针见血地指出:“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意思是说,若立李泰,则前太子李承乾,晋王李治都活不了;而立李治,则三个人都能活命。


至此,三个嫡子当中能力最差,最没有存在感,性格最软弱,最不被父亲看好也最没有可能被立的李治成了储君接班人,也再没有人能对他的太子之位构成威胁,直至顺利即位,是为高宗。


也正如唐太宗当初的预言,宽忍仁厚的李治并没有对两个哥哥赶尽杀绝,而是让他们得以善终。这在历代类似事件中,也是不多见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