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玩转水产界“小而美”!这家公司要打造一个高端水产品产业链

 枭熊328 2018-11-15
  • 文/农财宝典-新渔网记者 孙岁寒


在经过三年多时间的摸索以后,从2016年起,珠海德洋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洋”)选中了澳洲淡水龙虾作为自己的主营方向,开始全面起步种苗、养殖和流通销售,并逐渐发展澳洲淡水龙虾的“公司+养殖”业务。目前公司正在把资源集中在种苗供应环节,预计2017年种苗产量将比2016年翻一倍甚至更多。


澳洲淡水龙虾是水产中非常小众的品种,一般来说,这样的品种往往容易出现不少问题:缺乏成熟的养殖技术、种苗供应量偏少、没有专用饲料等相关产品、消费市场有待培育……那么对于德洋来说,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品种?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公司又是怎么规划的?《农财宝典》专访了德洋技术总监梁国飞,详细解读其中缘由。



受限于种苗产量,殖量不会暴涨


《农财宝典》:澳洲淡水龙虾是一个非常小的品种,为什么会选择它作为发展业务?


梁国飞:其实我们选择这个品种,“小”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中国的水产业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赚钱的事情大家一拥而上,一旦出了问题亏钱了,就一哄而散,造成行业大起大落。而这个品种,种苗供应量很有限,在2016年,整个中国大陆和台湾,种苗总产量不超过2000万尾(2-3公分),养殖量不会暴涨。


回顾过去可以发现,很多新品种刚出现的时候很好养,越到后面病害越多,这已经成为必然规律了。这种虾的繁殖力比较低,一条母虾亲本一年可以繁殖1公分规格的种苗不超过1000尾。从全局来看,这种虾养殖量比较少,种苗生产能力有限,所以我们认为它具有较大的潜力,希望能打造成一个有序发展的新品种。


《农财宝典》:澳洲淡水龙虾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养殖模式,这方面公司有什么解决方法?


梁国飞:在这方面,我们也交了不少学费,在过去三年我们试养了很多塘虾,刚开始失败了几次,后来经过摸索,成功率一般都能达到80%以上,这也是我们在2016年敢于花大力气去做的主要原因。大致来说,我们推荐养殖户采用“饲料+冰鲜”的模式,方面前一个月投喂虾料,一个月之后逐渐改成全冰鲜投喂,其中还包括黄豆等植物性饵料。


公司所提供给养殖户的一整套养殖技术流程,是目前我们所能掌握的最合理的模式,德洋的养殖基地也是用类似的方法来养,以投放2-3公分种苗、养到2-3两规格出塘为主流模式,养一造需要5个月时间,一年时间可以养两造。


说实话,由于缺乏研究,这个品种很多数据都不具备,我们也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摸索,现在还有很多问题不清楚。例如前期使用虾料,营养配比是不是最佳?如果开发饲料,是颗粒形状好还是粉料打成团比较好?投喂冰鲜的时候,加入多少植物性饵料,选用什么植物最好?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对比总结。


2017年规划种苗产量500万尾


《农财宝典》:对于这种虾的消费潜力,你们是怎么评估的?


梁国飞:就我们现在的状况来看,这种虾可以说是供不应求,下游全部是相对高档的酒店、西式餐厅、小龙虾专卖店等。从一开始,我们就希望打造这种虾的产业链,从种苗开始到回收商品虾销售。


目前我们主要回收2-3两规格的虾,我们计算过,这种虾的出肉率接近40%,作为介于大规格龙虾和常规对虾之间的一种虾产品,潜力是比较好的。我们有的西式餐厅客户,用2-3只虾对切开来,做成西餐那样的菜点,可以卖到100多元一份;还有很多主打小龙虾(克氏原螯虾)的酒店,把它作为小龙虾中的高端产品,7-8只装一碟,也可以卖到100多元,而且个头饱满、出肉率更高,顾客的体验感觉很好。鉴于种苗产量有限,现在德洋每天只能供应300多斤商品虾,由于担心供货量跟不上,还有很多客户我们不敢接,未来这种虾的产量比较局限,除了产品本身的优点,稀缺性也决定了这种虾在水产品中的消费地位,我们定位只做中高档餐饮企业客户。


《农财宝典》:在水产业曾经有过很多新品种,有很多成功了,也有很多最终消亡,德洋对澳洲淡水龙虾有什么样的规划?


梁国飞:“公司+农户”模式,公司负责提供种苗和回购商品虾,这是我们接下来的主要经营模式,公司主要收购2-3两规格的商品虾,按照市场价格收购。对于这个品种本身,我们是很有信心的,因为目前所有和公司合作的养殖户,我们都能回收商品虾,加上自己基地的产出还不够卖。而且除了一些零星销量以外,我们基地养出来的虾只有两个去向:不断用于选育,开拓终端销售。所以说,整个产业链相对比较健康。


在去年,我们的种苗产量不多,只有200多万尾,公司在珠海有接近300亩的养殖基地,自己就能使用超过一半的苗产量,所以我们发展的合作养殖户也不多。现在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把种苗产量提升上来,在2017年我们计划种苗产量至少要翻番,达到500万尾的规模,如果各方面条件能够理想,或许可以做到800万尾。如果产苗量能够达到800万尾甚至1000万尾的规模,那么单位成本也降低了,我们也可以考虑降低虾苗的价格,以带动更多的养殖户加入进来。



提升种苗产量是关键问题


《农财宝典》:在前几年,时常有听说过有人尝试做虾苗和养殖,但是这个品种的炒作意味比较浓,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


梁国飞:确实有这样的现象,炒作行为在水产行业里已经多年存在,炒作各种新品种,像淡水鲨鱼、泥鳅什么的,这种龙虾也不例外。现在行业内都还有一群人,经常从事澳洲淡水龙虾的炒作,他们从台湾等地联系种苗,到大陆来找养殖户鼓吹一番,号称这个虾值多少钱,能够包回收,结果养殖户把虾养出来了,这些人在赚了一笔高价苗钱之后就不见了踪迹。还有的人到处去吹嘘,吸引苗场来做苗,目的就是为了高价卖种虾,在2016年年底,有人找到我这里,愿意以200元/斤的价格买成虾,就是为了卖给别人做种虾,除了这一环节的炒作以外,想想下游呢?这个虾的繁殖率那么低,愿意承受200元/斤的种虾的人,做出来的苗又要卖多少钱?谁来接手?到头来吃亏的还是养殖户。


现在与德洋合作的养殖户,我们保证能够回收商品虾,这个事情已经做了一年了。我觉得这个虾苗的价格还是应该往下调,虽然虾苗价格高对公司有利,但是养殖户的成本太高了。如果种苗价格能够降下来,将带动更多的人来养殖,其实我们公司自己的养殖成本也下降了,因为这个虾的消费市场是不成问题的,我们也已经完全打通,现在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商品虾货源。


《农财宝典》:对于这个新品种发展来说,目前有哪些障碍?


梁国飞:其实这个品种,只是养殖量比较少,本身也不算很新,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顺德地区就有不少人养,甚至发展到了整一个村都在养,这说明养殖技术早就有了,只是由于各方面的限制,例如种苗、消费等等,产业没有发展起来。


按照我们养了几年的经验,就以新会、珠海地区的对虾养殖户来说,只要养了几年以后,他们所掌握的本领,已经足够满足澳洲淡水龙虾的养殖需要。这个虾和罗氏沼虾类似,可以用种水草的方式养殖,水草能够为虾提供遮蔽物,避免自相残杀,也可以提供植物性饵料,不过需要较高的管理技术。考虑到推广方面的因素,我们目前主推白水塘养殖,建议以3000-4000尾/亩的密度投苗,前期投喂虾料,后期改用冰鲜,在管理方面,技术要求和对虾基本一样。


就公司而言,比较大的障碍还是养殖量,应为对接下游客户,需要稳定的供货量。但是养殖户是喜欢养大虾的,卖虾与否只能由他们自主决定,那么公司就要储备足够的、不同规格的货源,这又回到种苗是否足够的问题上来了,尽最大努力储备种虾,提高种苗产量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



产业闭环利润可观,但须慎防行业炒作。

构建产业链:构建合理的价值分配机制


很多小品种的生产、养殖、消费都比较局限,那么由企业来打造产业链就显得很有价值。


首先,品种规模小,容易把握行业的变动和走势。其次,在连通该品种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有效打破了信息不对称,消除了种种炒作的由头,通过有效分配各个生产环节的资源,建立起价值的合理分配机制,这也是构建产业链的最重要意义。第三,发挥“公司+农户”模式的优势,有效传播生产技术,共同分担养殖风险,由企业带头可以尽快解决行业难题,例如澳洲淡水龙虾,珠海德洋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寻找需求产品的客户群,再带动农户进行养殖,同时努力储存亲本,以解决澳洲淡水龙虾最大的问题——种苗繁殖率低下。第四,“公司+农户”利于帮助优质饲料、动保产品的发展。


打造“小而精”品种生态圈


每逢谈论到某个品种的价值,很多人总会说到前景多么广阔,适应性有多么强,未来能发展到什么什么样的规模。然而,从当前水产行业的现状来说,这样的观点值得商榷,在这么多品种销售难的形势下,我们还需要更多更大量的水产品种吗?


一个品种在刚开始发展时,都是病害少、容易养,随着养殖面积的增加,各种疾病就越来越多,不仅是草鱼、罗非鱼、对虾,本身已经属于小众品种的加州鲈、黄颡鱼、罗氏虾、甲鱼等已经如此,难道还要更多的品种重蹈覆辙?


如果有一个品种,在一些适宜的市场区域,产量能够适度发展,大致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总量,通过有效的技术传播使养殖保持在一定的成功率,最关键的是,不太大量的商品能够在下游消费市场占据一个较理想的价位,打造一个“小而精”的产品生态圈,不失为当前有效的发展策略。以澳洲淡水龙虾为例,由公司牵头的“公司+农户”模式为构架,公司生产并提供种苗,公司和养殖户共同参与养殖,下游销售定位高端餐饮企业,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第一追求,尽力降低各个生产环节成本,不追求短期的高额利润,也不希望养殖面积的暴增。在行业充满浮躁的今天,我们由此可以看到一个精巧、健康、高效的产业雏形。

1.来源:农财宝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