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诗词如何在整体结构上做出安排?

 阳关残雪 2018-11-16

不如放大一点范围,说说我对诗歌史的认识。

一,格律诗成熟和没落期,隋唐后,尤其是近百十年。

一说起诗,有的诗友就大谈平仄押韵对仗,其实这只是皮毛而已,而且文也一样,有时要讲究这些,所以这些不是诗的特质。

谈诗一定离不开起承转合结构。有兴趣的诗友可移玉步,浏览我在《头条》的有关帖子,和新浪微博“归欤之情”《诗殇》系列帖子。

下面以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

起承是序文。起句,交代时间地点,渲染气氛,主要是点题。“枯荣”,是初涉主旨。

承句,详写“枯荣”,赞颂野草顽强的生命,鼓励友人(下文“王孙”代指的那个)投身艰苦环境,创出佳绩。承句是格律诗的中心所在,是中心思想、理解范围。由于具有且为了说明“伟大意义”,这个位置可以跳出起句的时空限制,可以夸张,可以神话,经常出现警句。许多人将承句和转句视为并列关系,放一起来理解,大错特错(请对你那个无知的老师嗤之以鼻)。

转合,是诗的主体,想了什么,看了什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全部内容都要在承句的严格限定之下。注意,转合部分要描述得恰如其分,不能天马行空、无限夸张。又分为转、合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转句和合句,是因果、递进、升华等的关系,绝不是并列。“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侵和接,表现了春夏之交的野草格外旺盛。城外、道边,是送别地点。可以想像,作者借无垠草原,开导友人,形象地说明要不畏艰苦、勇于挑战的人生意义。

合句借草之“萋萋”表现依依惜别之情。在作者个人而言,是不想友人离开的,但以大局为重、责任为重,私人感情就必须放弃。用时下讲解诗的套话,这诗句句有草。

很多讲解,对各个细节的把控,好多还在浅层,抵探不到作者倾注的感情,影响了对全诗的欣赏。

格律诗成熟了,也就开始没落了。原因是,专制的打压。另外一个与此有关,相对独立的中间阶层(不专指贵族,要有权有势有钱有名,如门阀)渐渐消失,或依附皇权了。所以元明清的诗的总体成就不如唐或者宋,大多太个人化,小众小圈子,不愿表明心志而去“惹事”,不好读,总之是作者群已经不够担当。

二,个性张扬、创作探索的时期,汉至隋。

这实质是诗经、楚辞向诗歌巅峰格律诗的过渡期。核心内容是,当初的兴比赋,就是后来的起承转合。(内容稍多,限于篇幅,不谈。)

诗歌的创作主体,就是中间阶层及其代表。

钟嵘在《诗品》里有段非常重要的评论(参见附图)。民国时黎锦熙竟然说这个评论“讲得不清不楚”,他有没想过自己是诗盲?

如果还将“因物喻志”的“喻”理解为比喻的,就不要再接触诗了。核心内容都搞错了,还谈什么?

三,前秦,诗歌借助、改造巫卜之文而诞生。兴比赋可能原生于巫卜文。列国诸侯贵族,是有条件、有能力借助演唱、吟诵的形式,抒发感情、表达爱憎的。这是我的假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