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历史典故心解(172)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8-11-16

中华历史典故心解(172)

介子推与母亲

 

  (172)贪天之功

 

【原文】

 

  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难出居郑地,来告急晋。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开之,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昌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皆隐。”至死不复见。

  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见,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史记·晋世家》

 

  【大意】

 

  重耳当上了晋文公以后,对晋国的老百姓特别好,老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随后又开始犒赏跟随他流亡在外的人,以及辅佐他登上国王宝座的那些功臣们。功劳大的割地分封;功劳小的赏以爵位。在犒赏过程中,周襄王因为他的弟弟子带作乱而不得已跑到郑国避难,派人到晋国告急求救。这时的晋国刚刚稳定,晋文公本想起兵援助勤王,可又怕发生内乱。所以犒赏进展缓慢,没有封赏到介子推。这时,介子推上朝从来不提这件事,可很长时间也没有给他封赏。有人跟介子推提及此事,介子推总是这样说:“晋献公有九个儿子,现在只有文公一人活着,前面的晋惠公、晋怀公没有亲近的人,被整个社会所抛弃。好在老天爷不想灭绝咱们晋国,所以一定会有英明的国君来继承晋国的宗祀,除了晋文公,没有第二个人。这其实是老天爷对晋国的帮助!可是那些人都以为是自己的功劳,这不是胡说八道吗?偷别人的钱财都叫盗窃,那么把上天的功劳据为己有,又叫什么呢?下面这种贪天之功的罪孽昌盛,而君王却很欣赏这种行为,朝廷上些互相蒙骗,我很难跟他们在一起共事。”介子推的老母亲对他说:“你为什么不也去邀功请赏呢?假如这样死了,又能埋怨谁呢?”介之推说:“效法明知是错误的事情,罪过更大。况且我已经说出了我的不满意,就不再接受国家的俸禄了。”他母亲又说:“那就干脆让晋文公知道你的不愉快,怎么样?”介之推说:“说出去的话,就像是装饰在身上的纹饰一样,如果准备隐身不再露面,那么还要这些装饰有什么用。装饰,追求的就是引人注目呀。”他的母亲说:“你真能这样,我跟你一起隐居。”介之推从此隐居,直到死再也没有露面。

  介之推的从人很同情他,就写了一条条幅挂在宫门口,上面写着:“龙想要上天,有五条蛇作为辅助。现在龙已经上天了,有四条蛇已经到达了他们的要到达的地方,还有一条蛇正在独自埋怨不公,最后不知道现在哪里。”晋文公出宫时看见了条幅,就说:“这说的是介之推呀。我正在为国事操劳,还没来得及赏赉他的功劳。”于是赶紧派人前去召见介之推。这时介之推已经逃走。于是晋文公派人打听介之推在哪,听说已经遁入了绵山山中。于是晋文公就把整个绵山封给了介之推,改名叫“介山”,并说:“用这个记录我的过失,连同表彰有功之人。”

 

  【心解】

 

  这段典故,按照成语的解释,意思是比喻把本来不属于自己的重要成绩安在自己的头上;假如按照典故本身所含有的意思索隐,我们就会感觉这件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好像责任都在介之推身上,人家晋文公没有什么错儿。我国在每年清明节的前一天还有个“寒食节”,古时过寒食节,人们吃冷食,不动烟火,就是为了纪念这个介之推。其实介之推之死完全是他的心胸狭隘、误会了晋文公造成的,所以这个节日远不像端午节纪念屈原那样持久隆重。

  晋文公的继位,结束了晋国自献公以来的混乱政治,这时举国内外有很多事情都需要这位新任国君处理,又加上周襄王要求晋国出兵相救,这时的封赏很有可能是缓慢的、时断时续的--是你的功劳跑不了,都给你记着呢,着什么急!谁知这个介之推还是个急脾气,有些等不及了,误以为昔日被难的晋公子重耳忘了曾经的患难重臣,所以心灰意冷。他所说的什么“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理儿是这么个理儿,可既然知道不能像那些人一样贪天之功,那么为什么还要因为赏赉不至而赌气躲进绵山,与晋文公永不相见呢?所以说,介之推所言这都是些牢骚话,并不是他通情达理的肺腑之言。

  当晋文公知道了这件事后,一面自悔疏忽,一面积极寻找他的下落,实在找不到,就把他呆的绵山封给了他。说实话,晋文公能这样做到,已经仁至义尽,说明的确是因为没有时间顾及到封赏介之推,而不是把这位患难的老臣忘了。

  在现实生活中,朋友之间的相互承诺经常发生,很有可能承诺者答应的某一件事因故没能兑现,被承诺者最好的办法是换位思考一下,看看没有兑现的原因究竟是光说不练,没把自己的事儿当回事儿呢,还是另有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而决不应该像介之推那样,跟朋友说翻脸就翻脸,这样就容易耽误交情。朋友之间的交往,“诚信”是承诺一方所必须恪守的原则,只要答应了别人,就要全力而为;然而“理解”则是被承诺一方也应有的胸怀。甚至可以这样说,“理解”是“诚信”的基础,一个不懂得理解他人的人,那么也就没有谁会对他有所承诺;没有了承诺,也就无所谓诚信。这个世界上其实不存在绝对“一言九鼎”、“驷马难追”的所谓“诚信”,任何诚信都是相对的,都要受到外界因素的制约。比如一个很讲诚信的人,今天答应你一件事,恰巧今晚病了,或者环境发生了某种变化,无法如约兑现,怎么办?这就需要“理解”。

  明白了这一点,回头再看看介之推,他对晋文公缺少的是必要的理解。君臣患难与共的那份儿交情,都让狭隘的心胸给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