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了那么多书,到底有什么用?

 爬虫爱书 2018-11-16

每次去图书馆,摆在最显眼位置的总是一些“大部头”名著,像《红与黑》、《资治通鉴》等等;稍稍靠后的书架上则摆放当下时兴的畅销书;至于最后排和角落里则是综合性书籍,有古时的《闲情偶寄》、《容斋随笔》等,也有现代作者所著的文学赏析、作品讲评集等。

读了那么多书,到底有什么用?

读了那么多书,到底有什么用?

位置靠前的书大都封面破旧、前一部分泛黄得厉害,后一部分便是干干净净,摆放在后面的综合性书籍更是崭新。这说明前来借阅“大部头”与畅销书的人不少,但能将整本书尽数读完的,不多;至于综合性书籍更是无人问津。

大约是因为这些综合性书籍知名度不高,所以被认作“无用”之材,才会出现这种状况。可是,能不能化书为用,并非在书,而是在人。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都会让人们对同一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例如人尽皆知的《西游记》,专家学者读,便能与其作者交流对话,一窥当时社会风貌;学生们读,就能学到其中精妙的写作技巧;田间老汉读,便能知人世百态,亦能获得茶余饭后的谈资与乐趣。人们对作品的理解,虽因文学素养、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但只要能从书籍中获得与自己能力水平相称的东西,便是读懂了书。

读了那么多书,到底有什么用?

所以,想做到化书为用,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有兴趣去阅读的书。可以说,任何一本书都是其作者观念、情感的体现,想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并不是在短时间之内可以达到的,不妨读一读评析鉴赏之类的书籍,借助前人智慧更容易触及作品的灵魂。

读书需要时间,化书为用更需要时间。流畅的文笔与深刻的言辞是有思想的灵魂或直接或抒情地讲出自己的观念与主张,而不是依照某个命题,翻开某本语言轻浮的册子,仿造几个句子堆在一起。当然,灵感不是每时每刻都会出现的,当不能才思泉涌时,便可以用规范的文体、流畅的笔触与精湛的写作技巧表明立场才是真正化书为用。

读了那么多书,到底有什么用?

化书为用,用不只在读、写等表象,还在于修养内心。书中含情。情是感情,它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是黑暗的,但无一不是发于人心的。读者读书读情,就能够体察人心,进而洞悉自己的内心。明了百情之味,内心自然会变得柔软而强大,在外即表现为悦纳自己、宽于待人。

化书为用,化用为情的同时也要化用为理。“理”指底线或是价值观。底线不似情感可以瞬息万变,它需要坚守,不可迁移。若通过读书能够不断明确底线、坚守底线,便是化书用为理了。

坚守底线,人则自信;体贴情感,人便谦虚。反省自身,不是自信且自谦;而是自卑又自负,想来是读书太少的缘故。化书为用,仍在路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