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味消毒饮】

 昼三夜二205 2018-11-16

  五味消毒饮

                               方一                            

[出处] 

《医宗金鉴》


[分类] 

清热剂-清热解毒


[组成] 

金银花(15g) 野菊花(6g) 蒲公英(6g) 紫花地丁(6g) 紫背天葵子(6g)


[功用] 

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

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


[用法]

水一盅,煎八分,加无灰酒半盅,再滚二三沸时,热服,被盖出汗为度。


[方论]

方中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紫背天葵子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散结;少加酒以通血脉,有利于痈肿疔毒之消散。配合成方,共奏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



                           方二                            

[来源]

《金鉴》卷七十二。

[别名]

五味消毒汤、消毒饮


[组成]

金银花3钱,野菊花1钱2分,蒲公英1钱2分,紫花地丁1钱2分,紫背天葵子1钱2分。


[主治]

各种疔毒,痈疮疖肿。红丝疔、暗疔、内疔、羊毛疔,疔疮发无定处,未化或已化,或走黄者。


[功效]

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用法]

水2钟,煎8分,加无灰酒半钟,再滚2-3沸时热服。滓如法再煎服。被盖出汗为度。


五味消毒饮,是一张出自《医宗金鉴》的中医名方。其功效在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属于中医的清热剂。临床上各种感染类疾病和肿疡类疾病,凡见脉数,舌红苔黄,红肿热痛,口干舌燥等症状,均可以酌情用五味消毒饮进行治疗,而不必关心其西医病名。


据《医宗金鉴》载,五味消毒饮可治“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等症,临床上,各种急性炎症,比如泌尿系统感染、胆囊炎、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性传染病具有热毒证候者,也是可以用五味消毒饮治疗等。


      [其他用处]

1 治疗糜烂性胃炎

何堂钧药用五味消毒饮加竹茹、陈皮、枳壳等,水煎2次,早晚分服。治疗糜烂性胃炎62例,总有效率90.3%。


2 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张英羽五味消毒饮加鱼腥草。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60例,总有效率93%。


3 治疗前列腺炎综合征

周仕轶等以五味消毒饮加减灌肠,治疗前列腺炎综合征30例,总有效率91.86%。


4 治疗老年泌尿系感染

高立超给予五味消毒饮加生地、玄参、扁蓄、车前子等,水煎,早晚分服,治疗老年泌尿系感染124例,总有效率97.6%。


5 治疗痤疮

金广连以五味消毒饮辨证加减桑白皮、山豆根、赤芍等,每日一剂,水煎服。对皮疹多或结节、囊肿难以消退者,配合外用洗剂(药用茵陈、夏枯草、白芷等水浓煎),每日早晚擦洗患处。治疗痤疮150例,总有效率98.67%。


王彦君用五味消毒饮加当归、苦参、浙贝等水煎服。治疗痤疮100例,总有效率100%。


6 治疗脓疱疮

张德昌以五味消毒饮加连翘、黄芩、大力子等。水煎3次,分2次内服;同时外用药物大黄、黄柏、白芷、黄连等,共研细面,用麻油调匀外搽,每日2次。治疗脓疱疮82例,总有效率100%。


7 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刘岩用紫花地丁、菊花、金银花、连翘、桔梗、麦冬等,水煎2次,早晚分服,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0例,治愈率90%。


8 治疗慢性盆腔炎

张翠英以五味消毒饮加川楝子、赤芍药、枳实、薏苡仁等,水煎服,早晚分服,月经期停服。同时药渣热敷下腹部。治疗慢性盆腔炎69例,总有效率95.65%。


9 治疗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

崔世荣五味消毒饮加木通、甘草等,水煎,早晚分服。治疗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30例,总有效率86.7%。


10 治疗慢性鼻窦炎

梅松政方用五味消毒饮加苍耳子、辛夷花、连翘、葛根、白前、藁本、防风等,水煎取汁,温服。治疗慢性鼻窦炎96例,总有效率94.88%。


11 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林亚平方用五味消毒饮合二妙散加减。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0例。总有效率96%。


12 治疗急性盆腔炎

王彩霞等五味消毒饮加红藤、丹皮、赤芍、白芍等水煎温服,治疗急性盆腔炎30例,总有效率100%。


13 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

孙志伟用五味消毒饮水煎服,同时严格要求患者卧硬板床休息,腰部带腰围制动。治疗腰间盘突出术后椎间隙感染30例,总有效率90%。


14 治疗盆腔积液

李宝今将五味消毒饮,根据病症加减:积液多、炎症包块大者,加败酱草、红藤、双花;腹痛甚者,加赤芍、丹皮、红花、乳香、没药;体质弱或内分泌失调者,加茯苓、生地;有尿频、尿痛、尿急症状者,加滑石。煎成药汁,灌肠。治疗盆腔积液200例。总有效率94%。


      [经验]

例:白××,男,55岁。有慢性肾盂肾炎史,2天前突然发作尿频、尿急、尿痛。尿检:白细胞上升,红细胞(+),蛋白微量。现症:尿频急,尿灼痛,伴发热、恶寒、烦躁、腰痛。治用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法,五味消毒饮加味。服药6剂,症状消失,尿常规未见异常。


例:曾×,女,28岁,已婚。诉2天前阴户双侧突然肿胀疼痛,行动困难,翌日恶寒发热,阴部两侧红肿热痛加剧,溲黄涩痛,大便秘结。某院妇科诊为急性前庭大腺炎,用西药(不详)未效。来就诊时检查:体温39.1℃,右侧大阴唇肿胀、微红,扪及3×l厘米之肿块,质较硬,压痛。查血:白细胞13.2×109/升,血色素100克/升。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毒饮加重各药剂量,并加丹皮、赤芍、生苡米、川军、黄芩。外用苦参、黄柏、大黄、蒲公英各30克,煎水坐浴。服3剂体温正常,二便调。再服3剂,诸症悉除,妇检及血常规均已正常。


例:某×,18岁,学生。诉面部反复出现丘疹脓疱结节已3年余,曾服甲硝唑、四环素、B族维生素等,疗效不佳。近来症状加重:额部、颊部及下颌处均见有米粒至黄豆大小的脓疱疹和结节,互相融合。舌红,苔黄,脉数。诊为痤疮。处方:银花、野菊花、生地各15克,紫花地丁、蒲公英各20克,连翘、赤芍各10克,夏枯草30克,丹皮、黄芩各12克,生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5剂后脓疱渐退,结节软化变小。上方减连翘、夏枯草,加桑白皮、茯苓,继服6剂,诸症基本消除。


例:刘某,男,23岁,2002年5月24日初诊。颜面、胸背部发生较密集的粟粒、高梁粒大小红色炎性丘疹,部分皮疹顶部附脓点、脓疱,触之有灼热感,伴有较多油性皮脂溢出已两年余。几家医院诊为寻常痤疮,予数种西药内服,外用复方硫黄洗剂、新肤螨灵霜、痤疮平等,皮损消退不明显。患者现口腻口黏,渴不欲饮,纳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略腻,脉濡数。证属湿热蕴结颜面、胸背,化毒而呈红色炎性丘疹。治则:除湿清热,解毒消炎。除湿胃苓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白术12g,苍术9g,栀子10g,赤茯苓12g,薏苡仁20g,防风6g,滑石10g,木通6g,蒲公英30g,地丁30g,银花30g,菊花9g,甘草9g,水煎服,日1剂。第3煎待凉用纱布蘸药液洗擦患处,每日3次。嘱其忌食辛辣油腻之物。


  服药12剂后皮损已明显开始消退,油性皮脂分泌减少,未有新的皮疹再现,口中黏腻感已轻,纳食增加,小便正常。原方去防风、木通,白术、赤茯苓减为10g,苍术减为6g,银花、蒲公英、地丁减为20g,续服12剂。


  服药后皮疹已基本消退,为巩固疗效,上方略作变更,续服6剂,后皮损全消,皮肤变平治愈。


按  痤疮又称“肺风粉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云:“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本例除有较密集的红色丘疹脓疱外,又具较多油性皮脂溢出,且有口中黏腻,纳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等症状。辨为湿热蕴结化毒所发。故用苍术、赤茯苓、白术、栀子、薏苡仁、滑石等清利湿热,导湿热下行;蒲公英、地丁、银花、菊花清热解毒消炎。诸药互用,使湿热清毒解,皮疹消退。


例:孔某,男,57岁,2002年9月4日初诊。双手掌、足跖起数个高梁粒大水疱,后变成黄绿色脓疱,症状时轻时重,患处常有痒觉或灼热感,反复发作3月余。其间某院诊为脓疱性细菌疹,予西药注射内服,外用药不详,取效不显著。脘腹不适,纳少,口苦,口中黏腻,渴不欲饮,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辨属脾经湿热,蕴于掌跖,酿成湿热毒所发。治则:除湿清热,解毒消疹。除湿胃苓汤合五味消毒饮化裁:苍术9g,白术12g,赤茯苓12g,栀子10g,黄连10g,薏苡仁20g,木通6g,滑石10g,白鲜皮12g,地肤子12g,蒲公英30g,地丁30g,银花30g,连翘10g,甘草9g,水煎服,日1剂。第3煎待温浸泡患处,每次30分钟,日2次。10剂后脓疱疹趋于干涸消退,未有新疹再现,纳增,小便正常,余症俱轻。原方去黄连,苍术易为6g,白术、赤茯苓易为10g,银花、蒲公英、地丁易为20g,续服10剂后脓疱疹全消告愈。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  脓疱性细菌疹西医认为与体内存在着的化脓菌感染病灶有关,但用抗生素治疗却收效不著。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描述的窝疮相似,“此症生于指掌之中……,起黄白脓疱,痒痛无时,破津黄汁水,……”。本例始用西药治疗获效不显,辨为湿热蕴于掌跖部化为湿热毒所发。方以苍术、白术、赤茯苓、黄连、栀子、薏苡仁、滑石、木通等清脾湿热,导湿热下行;白鲜皮、地肤子祛湿止痒;蒲公英、地丁、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药证相符,故收效较好。


例:武某,女,45岁,2004年8月29日初诊。左腹部、背部发生几处大小不一条状红色皮损,内有较多粟粒、绿豆大疱疹簇集分布,累累如串珠,疼痛灼热不适7天。某院诊为带状疱疹,予聚肌胞、病毒唑注射,外用阿昔洛韦软膏数日,皮疹消退较慢,仍疼痛如针刺状。脘腹不适,口苦口中黏腻,纳食不香,小便色黄,大便黏滞。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证属脾胃湿热蕴于上述部位,化为湿热毒所发。治则:清脾胃湿热,解毒消疹。除湿胃苓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苍术9g,白术12g,赤茯苓12g,栀子10g,黄连10g,薏苡仁20g,厚朴6g,板蓝根30g,蒲公英30g,地丁30g,银花30g,延胡索10g,滑石10g,木通5g,甘草9g,水煎服,日1剂。6剂后疱疹趋于消退,疼痛大减,脘腹不适、口苦、口黏腻等症状均减轻,纳增,二便正常。原方去黄连、木通,白术、赤茯苓易为10g,复服6剂后疱疹消退,疼痛消失,诸症告瘥。


按  带状疱疹据其发病部位不同,又有“蛇串疮”、“缠腰火丹”之称,神经痛是本病最典型症状特点。本例具脾胃湿热蕴结化毒的一系列症状表现,湿热不清,热毒不解,疱疹难以较快消退。因此用苍术、白术、赤茯苓、黄连、栀子、厚朴、薏苡仁健脾胃除湿热;滑石、木通、甘草导湿热下行;板蓝根、蒲公英、地丁、银花清热解毒;延胡索止痛,从而使疱疹较快消退,疼痛消失。


例:陈某,男,43岁,2006年8月24日初诊。右足部发生3处约钱币大溃疡面,皮肤色红,有时渗出黄白色黏液及分泌物,痒痛俱作3月余。在两家医院住院予数种抗生素注射、内服、外用,疮面不愈合。又经X线摄片提示,骨质未见异常,分泌物做细菌培养未培养出细菌,化验空腹血糖属正常范围。现仍行走痛剧,查见患处肤色仍呈潮红肿胀,触之灼热,口苦口渴不欲饮,口中黏腻,纳食不香,小便色黄,大便黏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辨证为脾胃湿热,日久蕴结化毒而发。治则:清脾胃湿热,解毒消炎。除湿胃苓汤合五味消毒饮化裁:苍术9g,白术12g,赤茯苓12g,陈皮6g,厚朴6g,猪苓9g,泽泻9g,栀子10g,滑石10g,黄连10g,丹皮10g,地肤子10g,白鲜皮10g,银花30g,蒲公英30g,地丁30g,天葵子10g,甘草9g,水煎服,日1剂。外用:赤茯苓30g,薏苡仁30g,黄柏30g,泽泻30g,丹皮30g,白鲜皮30g,忍冬藤50g,白及30g,蒲公英30g,地丁30g,苦参30g,水煎适量待温浸泡患足,每日2次,2日用药1剂。洗后用炉甘石粉、白及粉、黄柏粉各份,高压消毒后撒扑患处,油纱条覆盖。忌食腥辣之物。


服药7剂后,口苦口渴口中黏腻症状大减,纳食增加,二便基本正常,疮疡处肤色明显由红变淡,渗出黏液分泌物极少,痒痛肿胀症状明显减轻,疮面开始由外向内缩小,可以慢慢行走。上方去厚朴、陈皮、丹皮、黄连,入当归12g,牛膝10g,续服10剂。外用药同上。

 

服药十剂后,疮面基本愈合,灼热痒痛肿胀症状消失,纳食正常,余症俱消,行走正常。方中去苍术、白术、天葵子,银花、蒲公英、地丁减为12g,续服6剂,以巩固疗效,停外用药。3个月后随访再未发。


按  本例足跟疮疡迁延3个月余未愈,始用抗生素治疗,取效不著,又经细菌培养、X线摄片、空腹血糖检测,均无异常,因脾主肌肉四肢,与胃相表理,据其疮疡处肤色发红、触之灼热、肿胀、渗出黄白色脓液、痒痛俱作、行走疼痛、口苦口渴、口中黏腻、不欲饮、小便色黄、大便黏滞、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等症状,辨为脾胃湿热蕴结,日久化毒所致。故以苍术、白术、赤茯苓、陈皮、厚朴、栀子、黄连清脾胃湿热;猪苓、泽泻、滑石、甘草等导湿热下行;白鲜皮、地肤子止痒;丹皮、蒲公英、地丁、银花、天葵子清热消炎解毒;当归、牛膝引药下行,并配合外治,内服外用相结合,使湿热得清,毒邪得解,炎症消散,疮疡愈合,诸症消失,行走如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