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清热类----3.1清热泻火方
183.白虎汤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生石膏30克 知母9克 甘草4.5克 粳米15 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主治外感热病,气分热 盛,症见高热烦躁,口渴欲饮,面赤恶热,大汗出,脉洪大有力或滑数,以 及胃火旺引起的头痛,齿痛,鼻衄,牙龈出血等证。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脑 膜炎,肺炎,也有用于治疗糖尿病,缺氧综合征,眼病,皮肤病,妇科病, 败血症,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热等病症。例如: (1)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方加味,重用石膏,治疗54例。结果;治 愈率达90%以上((浙江中医杂志) 1982年第6期)。本方加板蓝根 等,治疗329例。结果:存活率达93。62%。经随访,基本消灭了傻、 聋、哑、盲等严重残疾(《中级医刊>1984年第5期)。本方加金银花、连 翘、板蓝根等,配合西药对症措施,治疗46例。结果:治愈44例,死亡 2例(《新医学>1974年第6期)。本方加减,治疗21例。其中成人1 例,儿童20例,体温均在39—41。C。络果;平均服药时间约6日,热 退(《江西中医药》1959年第7期)。 (2)麻疹 治疗麻疹透发后,见有里热烦渴者,疗效满意(《哈尔滨 中医,1959年第1期)。本方加紫雪、苇茎、牛蒡子、桑白皮、金银花之 类,治疗麻疹合并肺炎、热毒熏蒸而喘者,有较好疗效(<广东中医)1959 年第4期)。 (3)流行性出血热 本方去粳米,加金银花、连翘、大青叶、黄芩, 鲜生地等,治疗发热期出现气分证928例。结果:痊愈909例,其中有 662例出现跳期现象,从而缩短了整个病程,提高了治愈率;死亡19例 (《浙江中医杂志》1982年第6期)。本方加味,治疗130例。结果疗效 满意。治疗中表明,足量用药菇为重要(《卫生防疫》黑龙江,1975年第 1期)。 (4)脑膜炎 本方加味,治疗新型隐球菌变种S 8012引起的脑膜 炎。结果:服药90余剂,头痛消失,症状好转,多次脑脊液镜检和培养均 阴性(《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年第2期)。 (5)肺炎 本方制成注射液,治疗小叶性肺炎20例。每日2次肌 内注射,每次2毫升。结果;治愈13例,好转4例,无效3例(《中成药 研究》1983年第1期)。 (6)高热 本方加板蓝根、羌活,治疗流感高热50余例。冬春伍以 荆芥、薄荷;夏秋配以藿香、佩兰。结果:均在2天内退热(《江苏中医杂 志》1986年第1期)。本方加淮山药、大青叶,治疗颈椎骨折而致高热。 结果:日进2剂,第2天体温即下降至38。9。C;原方再进,体温恢复正 常(《江西中医药》1984年第6期)。 (7)糖尿病 本方加减,治疗燥热型67例。结果。对三多证候明 显、血糖增高、尿糖阳性者,均取得良效(《辽宁中医杂志》1983年第9 期)。本方加黄芩、沙参、花粉、生地治疗。患者空腹时检验。血糖8.9 毫摩/升,尿糖“++++”。结果。服药24剂后,诸症悉除,尿糖“一,血糖 6.1毫摩/升(《新中医)1983年第12期)。 (8)缺氧综合征 本方加生地、玄参、麦冬、青蒿等,治疗婴儿蒙被 缺氧综合征。症见嗜睡,神昏恍惚,高热惊跳,口唇干裂等。结果。服药 3天,热退惊止,呼吸平稳,诸症悉除,未见反复(《中医杂志}1983年第 10期)。 (9)眼病 本方去粳米,加黄芩、连翘、银花,治疗交感性眼炎4 例、视神经乳头炎7例。结果;视力均有明显提高。随访4年,疗效巩固 (<中西医结合眼科)1982年第1期).本方加羚羊角,治疗青光眼中属 于肝火炽盛上攻头目型22例。结果;近期疗效较好(《湖南医药杂志》 1977年第2期)。本方加味,治疗外障(如天行赤眼、陷翳、银星玉粒、 涌波翳等)。眼部赤脉瘀滞较甚,加鲜生地;眼部红肿较甚、赤脉努张、 眼痛头痛较著者,加黄连、黄芩;眼睑赤烂、疮疖者,加苍术;胞睑斑疮 者,加玄参、牛蒡子、人中黄、升麻等,均有较佳疗效(《上海中医药杂 志>1964年第4期)。 (10)皮肤病 本方配服新雪丹,治疗高热并发荨麻疹。结果:服药 当夜,热退身凉,风团消失(《江苏中医杂志》1987年第7期)。 (11)妇科病 治疗经闭、血崩、产后、胎前兼有明显伤寒阳明经 证者。结果;效果良好,皆服药l剂而愈(《山东医刊)1960年第5 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伤寒阳明经证、温病气分热之证。方用 辛寒的石膏,合以苦寒的知母,清热以除烦,佐甘草、粳米调护胃气,使 大凉之剂不伤胃气,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大热、大汗、烦渴、脉洪 大有力,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中枢感染性疾病而属气分实热,可加 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肺炎属气分实热而见发热、咳 嗽、胸痛、痰多粘稠,可合苇茎汤清肺化痰;风湿热痹,症见发热、口渴、 汗出、关节肿痛,加秦艽、威灵仙祛风通络、消肿止痛;消渴证而见烦渴 引饮、多食善饥、脉象有力者,加天花粉、石斛、麦冬清热养阴;牙宣、鼻 衄,加鲜生地、茅根清热凉血;胃热头痛,加白芷、藁本祛风止痛;险重热 证,加重石膏用量。 凡表证未解,邪未传里,未出现身热、汗出、烦渴、脉洪大等阳明经 证时,不宜应用本方;阴盛格阳,表现为真寒假热现象,禁用本方。清代 名医吴鞠通提出白虎汤“四禁”: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 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白虎加地黄汤 (《中国医学大辞典)),即本方加生地黄组成,功能 清热凉血;主治高热身发斑疹等症。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即本 方加桂枝组成;功能清热祛风;主治风湿热痹,或夏季高热、烦渴欲饮、 汗出恶风等症。白虎加苍术汤(《活人书>>),即本方加苍术组成,功能清 热化湿;主治湿温多汗,身重足冷,或湿痹化热,以及夏秋季高热.见头 重如裹、胸闷、口渴不欲饮、关节肿痛、舌苔白腻等湿困证候。羚犀白虎 汤(《温热经纬》),即本方加羚羊角、犀角组成;功能清热凉营熄风,主治 温热病,气血两燔,而见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抽搐等症。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有明显的退热作用。方中石膏、知母都是 清热泻火要药,两药须一起用,单用石膏退热虽快,但作用较弱而短暂; 知母退热虽缓,但作用较强而持久。两药合用,退热效果显著。知母煎 剂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有较强抗菌作用,还能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 性,起到镇静效果。经植化及药理初步研究证明,黄色结晶O是知母作 为清热药之有效成分,亦是白虎汤作为清热剂的有效物质之一。经红 外线、紫外线吸收光谱、薄层及理化鉴别,确证该物质是山酮衍生物 一芒果甙。本方还能增强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能提高血 清溶菌酶的含量,促进淋巴细胞转化。
184.白虎加人参汤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生石膏50克 知母18克 甘草6克 粳米15克 人参9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热泻火,益气生津。主治阳明经证气津两伤, 大热、大汗、烦渴、脉大无力,以及暑病发热,津气两伤,汗出,口渴等 症.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糖尿病,高热,也可用于治 疗尿崩症等病症。例如; (1)流行性出血热 中西医结合治疗1233例中属气分证者770 例。结果:平均退热时间为2.5天,而单纯西药治疗组为3.8天;前者 休克病人血压稳定时间需23.4小时,而单纯西药组需37。2小时;单纯 西药组的病死率为6.18%,中西医结合治疗为2。05%(《中西医结合 杂志》1984年第1期)。 (2)糖尿病 以本方合黄连阿胶汤为基础方,治疗50例。其中男 性2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53岁;治疗前血糖在8.3,-.,11。1毫摩/ 升者28例,11.1-16.7毫摩/升者17例,16。7毫摩/升以上者5例。 偏于上消者,加百合、乌梅;偏于中消者,重用生石膏,偏于下消者重用 山药。结果:显效23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河南中医}1987年第 5期)。本方治疗8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最大者82岁,最 小者40岁。经治后全部临床治愈,疗程最长60天,最短28天(噬吉林 中医药}1983年第1期)。 (3)高热 本方加山药、青蒿,治疗2例。 1例为急性淋巴细胞型. 白血病经化疗缓解,因炎性外痔出现高热。结果;服药工天后,体温由 40。a下降至37.8。C。另1例为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经化疗完全缓 解后突然高热,体温39.5。C。结果:经治当天体温下降,2天后恢复正 常((黑龙江中医药}1984年第5期)。本方治疗。患者体温38.9。O,大 渴引饮,烦躁多汗。结果:服药1剂,热退至37。2。C;续进1剂,渴止烦 除(<四川中医}1985年第4期)。本方合增液汤,治疗出疹性高热。患 者体温40。0,胸腹部有散在红斑点,四肢关节痛。结果。药后体温下降. 20天左右恢复正常(《西安医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本方治疗小 儿夏季热50例。患者均表现为高热、多渴、多尿,证届阳明经热。结果。 均获满意疗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59年第7期)。 (4)尿崩症 本方加黄连、黄芩、大黄,治疗2例。患者尿频、尿量 多,昼夜排尿30余次,24小时进出水量为15000毫升。结果:服药15剂, 多尿多饮均已减半,连服45剂,诸症基本消失(<新中医}1984年第8 期)。 应用要点 本方由治疗伤寒阳明经证主方白虎汤加人参而成.主 要用于治疗阳明经证气津两伤之症。方用白虎汤清热泻火,增用人参 以益气生津,复脉固脱,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发热、烦渴、脉大而 无力,为其辨证要点。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汤剂口服,可使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小白鼠 的血糖下降50%。而人参含量愈高,降糖作用愈弱。当知母、人参用 量比为5:1时降血糖作用尚强,当5:9时作用几乎消失;如在知母、人 参(5:9)中加入石膏时,则又恢复并增强了降糖效能,如再加入甘草。 粳米,则作用也有所加强。
185.黄连解毒汤 方剂来源 唐。{外台秘要}。 组成与用法 黄连3克 黄芩9克 黄柏9克 栀子9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泻火解毒,清化湿热。主治一切实热火毒,大热 烦躁,口燥咽干,谵语昏狂,湿热黄疸,痢疾,疔疮走黄,热甚吐血,衄血 发斑,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败血症,乙型肝炎,脓毒血症,痢疾,肺炎, 肾炎,尿路感染,又有用于治疗脑血管障碍后遗症,银屑病,鹅掌风,肋 软骨炎,连续性指端皮炎,白塞氏病,脓疱疮,出血等病症。例如: (1)败血症 治疗20例。其中热毒伤阴型再配用增液汤等。结 果:疗效显著,治疗时间最短7天,平均16天({广西中医药)1983年第 6期).本方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丹参等,治疗变态反应性败血症。 结果:服药5剂,发热明显减轻;服药工。余剂,体温恢复正常,诸症消 失。随访5年,未见复发(<中医杂志}1983年第7期)。 (2)乙型肝炎 本方加味,治疗3例。结果:药后肝功能恢复正 常,HBsAg转阴性(《福建中医药’1986年第4期)。 (3)脑血管障碍后遗症 本方治疗。结果:有效率70%(《国外医 学。中医中药分册}1988年第4期)。 (4)肾盂肾炎 本方加味,治疗30例。发热者,加连翘、鱼腥草, 血尿,加当归、陈皮。结果均获愈(《四川中医》 1984年第5期)。本方 、 治疗泌尿系感染129例。结果:痊愈率为79.8%(《中医杂志}1984年 第2期)。 (5)银屑病 本方加丹皮、玄参、石膏等,并配合外洗方,治疗11 例。结果:均收到满意疗效;一般用药3—7天能减轻临床症状,平均 服药30余剂,获临床治愈(《湖北中医杂志》1980年第3期)。 (6)脓疤疮 治疗50例。本方加野菊花、白芍,水煎分4次服,另 将药渣煎水外洗患部,每日2次。结果:全部治愈;疗程最长5天,最 短3天(<广西中医药》1989年第3期)。 (7)鹅掌风 治疗工2例。结果均获良效。一般服药20天左右显 效。如一患者,病史2年,蔓延及整个手部,发痒起小水疱,指尖、指腹 , 皲裂,片状脱皮,用药30余剂痊愈,随访1年半未见复发(<浙江中医杂 志}1985年第9期儿 (8)肋软骨炎 本方加生大黄、乳香、没药研末,加米醋调成糊状, 每日1料,分2次外敷患处。一般1—2日疼痛消失(《浙江中医杂志》 1984年第7期)。 (9)连续性指端皮炎 本方加大青叶、生地、银花、连翘,并配合外 敷治疗。患者自左手第四指指端脓疱、糜烂至各手指、手背及大腿根部 等处。结果:药后4天,患处水疱吸收,渗液停止(《陕西中医》1980年 第5期)。 (10)白塞氏病 本方合四物汤加减,治疗经抗生素、激素治疗无 效患者。结果。先后服药58剂,治疗2个半月,痊愈(《中成药》1989 年第工。期)。 (ii)出血 本方加味,治疗火热所致吐血、咯血、衄血共220例。 结果疗效满意(《浙江中医杂志》1984年第7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热毒壅盛三焦,充斥表里上下之证。所用 。四药,皆具较强泻火解毒作用,其中黄芩清上焦之火,黄连清中焦之火, 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可清泻三焦邪火,故适用于一切实热火毒之证, 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大热烦躁狂乱、错语不眠、吐衄发斑、疔疮 痈肿、黄疸、下痢、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时,本方可与金银花、连翘相配伍,增强清热解毒功效。如 见瘀热发黄,加茵陈、大黄清脏利胆;疔疮走黄,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清 热凉血消肿;口舌生疮,加生石膏、甘中黄清热泻火,吐血、衄血者,加鲜 生地、丹皮、赤芍清热凉血;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通利 气机;尿频尿急尿痛,加车前子、木通、篇蓄清热通淋。 本方集大苦大寒之品于一方,易于化燥伤阴,如出现热伤阴液、舌 质红绛者,不宜使用。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外科正宗)黄连解毒汤,即本方加 牛蒡子、连翘组成;功能清热解毒,且功力尤强,主治疗毒内攻,口干烦 闷,神志恍惚,脉实之症。 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多方面药理效用,其提取物给 大白鼠静脉注射,呈现一过性血压下降,说明具有较强的降压活性。对 大白鼠实验性慢性脑缺血有增加缺血区边缘组织血流量的作用,对整 个脑部血流量也有所增加。通过体内外实验还发现,本方具有凝血因 子样作用,能增强血管壁抵抗力。此外,本方还具有较强的清热抗菌作 用.可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白鼠的死亡率.
186.大金花丸 方剂来源 明.《景岳全书}。改作汤剂,名栀子金花汤。 组成与用法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生大黄 上药各等分,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9克,日服2次。也可用饮片 作煎剂,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热泄火。主治中外诸热,淋秘溺血,嗽血衄 血,头痛骨蒸,肺痿,或疔、疮、疖、痈等。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支气管扩张咯血.泌尿系 感染出血;也可用于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症。例如: 蛛网膜下腔出血 本方加减,治疗11例。如初期火热炽盛、头痛 神昏、二便失禁,加金银花炭40—60克,菊花炭工2—30克,生地炭 30一60克,俟痛减神清后,加生地15—30克,金银花及其炭各10一 15克。如头晕呕吐,原方加竹茹,并重用焦栀子;烦躁、语言模糊,加地 骨皮30克、丹皮10—15克、生地工5—20克。结果:均达到临床治 愈,症状消失,平均治疗时间25天(《中医杂志}1985年第8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三焦火郁热盛之证。方用黄芩、黄连、黄 柏、栀子清泄三焦火热,大黄凉血解毒祛瘀,使火热从下焦而泄,鸥张之 势得平,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身热、烦躁、衄血、咯血、神昏谵语,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其辨证要点。 本方大苦大寒,凡热盛津伤之证慎用;虚热更勿妄投。 栀子金花丸(《景岳全书》),即本方去大黄,倍加栀子组成(与《外台 秘要)。黄连解毒汤”组成相同,但剂量略有出入);功效、主治与本方基 本相同。栀子金花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方),即本方加天花 粉、知母组成;功用基本同本方;主治头晕目眩,鼻干出血,牙痛咽肿.口 舌生疮。
188.石膏汤 方剂来源 唐.(外台秘要}。 组成与用法 生石膏30克 黄连3克 黄柏9克 黄芩9克 香豉9克 栀子9克 麻黄9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解表除烦,清热解毒。主治伤寒表证未解,里热 已炽,壮热无汗,身体拘急,面红目赤,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昏谵语, 鼻衄,脉滑数。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伤寒,肺炎,肺源性心脏病等病症。例如: (1)伤寒 本方加味,治疗斑疹伤寒100例。若舌质红绛,加生地、 大青叶;大便溏薄,去生石膏;恶寒甚,加羌活;头痛,加白芷。结果。痊愈 86例,好转11例,无效3例;退热时间最长7天,最短工6小时(<陕西 中医》1986年第7期)。 (2)大叶性肺炎 本方加鱼腥草、金银花、丹参、杏仁等,治疗17 例。其中邪郁肺卫4例,痰热壅肺u例,热入心营,正虚欲脱各1例。 结果:痊愈12例,好转3例,无效2例;退热时间平均2.6天,胸痛消失 时间平均3.5天,血痰消失时间平均3.7天,肺部罗音于7天内消失 者占70%V《湖北中医杂志》1984年第3期)。 (3)肺源性心脏病 本方加味,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 505例次。结果:显效271例次,好转167例次,无效工7例次,死亡50 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年第4期)。 (4)腺病毒肺炎 本方加减,治疗tbJL腺病毒肺炎、证属气分热盛 型60例。结果:痊愈52例,好转4例,死亡4例,退热时间平均5.01 天,肺部湿性罗音消失时间平均12.7天(《陕西中医》1987年第4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表证未解,里热炽盛,表里俱热之证。方 用生石膏清热除烦,配合麻黄、豆豉发汗解表,使在表之邪从外而解,更 佐以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泻火解毒,则麻黄、豆豉得石膏、三黄,散表 邪而不助里热,三黄、石膏得麻黄、豆豉,则清热而不失治表,为其配伍 特点。临床应用以壮热无汗、烦躁不眠、烦渴昏谵、脉滑数,为其辨证要 点。 临床如见壮热不退,可加寒水石、知母清热泻火;神昏谵语者,加郁 金、牛黄清心开窍;咽喉肿痛者,加牛蒡子、连翘清热利咽,见皮肤发 斑,加紫草、丹皮、赤芍凉血清营,咳嗽气促者,加杏仁,苏子止咳平 喘。 凡表证发热,里热未盛,不宜应用。 三黄石膏汤 ({伤寒六书}),即本方加生姜、丈枣、细茶组成,功能 解表清热泻火;主治伤寒汗吐下误治后,三焦俱热,身目俱痛。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1)《备急千金要方} 石膏汤,由石膏、麻黄、杏仁、鸡子、甘草组 成,功能清热解表祛风,主治风毒。 (2)《太平圣惠方》石膏汤,由本方加炙甘草、大黄组成;功能清 热泻火,主治伤寒病九日,曾经汗吐下未解,三焦生热,其脉滑数,昏聩 沉重,欲入百合症状。 (3)《圣济总录》石膏汤,由石膏、前胡、犀角、防风、芍药、龙齿、牛 黄、豆豉、葱白组成;功能祛风清热解毒;主治伤寒刚痉,身热仰目,头痛 项强。 . (4)《普济方)石膏汤,由麻黄、钩藤、石膏、葛根、半夏曲、柴胡、 炙甘草,枳壳、菊花、生姜、大枣组成;功能清热平肝熄风;主治肝厥,状 如痫疾,不醒、呕吐,醒后头虚晕、发热。 (5)《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石膏汤,由石膏、知母、白芷组成;功能 清热泻火祛风,主治伤寒身热。 (6)《疡医大全》石膏汤,由升麻、知母、石膏、大黄、栀子、薄荷、 赤茯苓、连翘、朴硝、甘草组成;功能清热泻火解毒;主治胃经实热牙痛. 或上牙肿痛。
189.栀子豉汤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栀子9克 淡豆豉9克 .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热除烦。主治外感热病气分轻证,身热懊侬, 心烦不眠,胸闷不舒,甚则坐卧不安,舌红否微黄,脉微数。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也可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 彝窦炎,病毒性心肌炎,散发性脑炎,.胃窦炎等病症。例如。 (1)神经官能症 本方加减,治疗106例。其中年龄最小20岁, 最大5工岁。肝阳上亢者,加龙胆草、生地黄;心脾两虚者,加人参、茯 苓、自术;心肾不交、虚火妄动者,加生地黄、何首乌、丹皮。结果。痊愈 55例,显效33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河北中医>1985年第2期)。 本方加生大黄、厚朴、枳实治疗。患者头痛心烦,似有物在胸中捣已13 年,诊见头面、四肢污垢淤积,大便干结难下。结果:服药2剂,全身症 状减轻;共进58剂,诸症消失(《新中医}1985年第3期)。 (2)散发性脑炎 本方加枳实、竹叶、竹茹,治疗20例。患者均为 脑炎后期,余热未清,症见身热不扬、心烦喜呕、胸闷懊侬。结果:痊愈 14例,好转5例,死亡l例;疗程最短31天,最长105天((中医杂志} 1982年第8期)。 (3)咳嗽 本方加前胡、沙参、枇杷、杏仁、梨汁、石膏治疗。患者 干咳无痰、胸闷烦躁、口干喜冷饮,大便于。结果:服药3剂,诸症减轻 (《天津中医》1986年第6期)。 (4)病毒性心肌炎 本方加淡生姜、姜竹茹治疗。患者心电图示一 度房室传导阻滞,T波低平,心悸纳差。结果:服药3剂后,心烦、心 悸见减;守上方加鸡金续治,心电图恢复正常(<新中医)1985年第3 期)。 (5)胃窦炎 本方加竹茹、郁金、延胡索、生姜,治疗浅表性胃窦 炎。结果:服药2剂后,胃脘痛止。 (6)月经不调 治疗肝胃郁火所致的月经超前量多,心中烦热、懊 侬,有一定效果((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本方加生地、 阿胶、地榆炭、柴胡,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之崩漏、月经量多、经行日 久、面赤口干者,有效(《天津中医》1986年第6期)。 (7)泄泻 本方合葛根芩连汤,治疗湿热泄泻以热为主的婴幼儿 患者。使用时可加茵陈、郁金、佩兰、蚕砂等(《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79 年第2期)。 (8)出血 本方加白茅根治疗。患者每日上午鼻衄,连续工0天. 结果:服药2剂血止(《新中医)1985年第3期)。本方加生大黄、紫草 治疗。患者牙龈渗血已1年余,心烦胸闷,大便干结。结果。药后痊愈, 随访5年未见复发(《天津中医》1986年第6期). (9)氨茶碱反应 治疗5例。患者均因服用氨茶碱后,见恶心呕 吐、心烦心悸。用栀子24克、豆豉工5克,急煎顿服, 1小时后令再服。 结果:药后能安然入睡(《新中医}1985年第3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外感热病,气分有热之证。方用栀子苦寒清 热除烦,豆豉辛甘微苦寒升散邪热,一宣一降,相须为伍,为其配伍特 点。临床应用以发热、虚烦不得眠、舌红苔微黄、脉微数,为其辨证要 点。 临床如见外感热病、热在气分而表邪未解者,可加薄荷、牛蒡子辛 凉解表药;口干、口苦、舌红苔黄等里热较盛,加连翘、黄芩、芦根等加强 清泄里热之力。 栀子甘草豉汤(<伤寒论》),即本方加炙甘草组成;功能清热益气, 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少气者。栀子生姜豉汤(《伤寒论》),即本方加生 姜组成,功能清热止呕;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呕吐。栀子厚朴汤(《伤寒 论}),即本方去淡豆豉,加厚朴、枳实组成,功能清热除满;主治栀子豉 汤证兼见腹满。栀子干姜汤(《伤寒论)),即本方去淡豆豉,加干姜组 成,功能清热除烦,主治伤寒大下后,身热未去、有微热。栀子大黄汤 ({金匮要略}),即本方加大黄、枳实组成;功能清热化湿,主治酒疸,湿 已化热,小便不利,心中懊侬或热痛。枳实栀子豉汤(《伤寒论》),即本方 加枳实组成,功能清热行气,主治伤寒大病愈后,余热未尽,气血未复, 过分劳累而复发热。 凡属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慎用.
190.竹叶石膏汤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竹叶9克 生石膏30克 甘草4.5克 半夏9克 人参6克 麦冬9克 粳米15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主治热病之后,余热未 清,气阴两伤,口干唇燥,泛恶纳呆,舌质光红,少苔,脉细数,或胃阴不 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质红绛而干,口渴,呕恶,或消渴病,胃火炽 盛,消谷善饥,或暑热烦渴,气液受伤等。 ‘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引起 的咯血,慢性胃炎,溃疡病,糖尿病;亦有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口 疮,流行性出血热,化疗副作用,小儿消渴病,小儿肺炎等病症。例如。 (1)浅表性胃炎 本方化裁治疗。患者胃痛日发频繁,痛如火燎, 喜按,嗳气口干,心烦易怒,纳少体瘦。同时配服沉香粉,每服0.5克, 日服3次。结果:服药6剂后,胃痛大减,烦热已除;续服20余剂,胃痛 悉除(《四川中医》1987年第1期)。 (2)咯血 本方加减治疗。患者支气管扩张病史30年,就诊时胸 中烦闷痛甚,伴咯血,量在400毫升左右。结果;服药后未见咯血;再诊 加黄连、大黄,3剂后诸症悉平(《黑龙江中医药》1988年第4期)。 (3)血管神经性头痛 本方加减治疗。患者症见高热,神昏谵语, 烦躁不安。结果。服药后头痛大减,热退汗止,精神清爽,起坐基本自 如,夜间已能安睡。随访半年未复发(《中医杂志》1983年第1期)。 (4)小儿口疮 本方加减内服,五倍青矾散外搽,治疗120例。心 脾积热型,以淡竹叶、生石膏、麦门冬、生大黄、干芦根为主,阴虚火旺 型,以淡竹叶、生石膏、潞党参、怀牛膝为主。结果: 3日内治愈66例, 4--'7日治愈46例,8~.-15日治愈12例,15日以上治愈6例,无效1 例(《湖北中医杂志》1985年第3期)。 (5)麻疹肺炎 本方加减,治疗工5例。患者均为出疹期及疹后期 麻疹肺炎。其中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23岁;体温最高41。0,最低 38.4。0,肺部均可闻及密集湿罗音;:t5例均未用抗生素。结果:服药2 天退热2例,3天5例,4天4例, 5天以上4例,平均退热时间3。97 天,罗音消失时间平均6.8天(《辽宁中医杂志》1980年第3期)。 (6)流行性出血热 本方加减,治疗32例。对发热期病人,去人 参,重用生石膏;低血压期,重用人参或党参,加五味子;少尿期,重用生 石膏,加白茅根、元参,多尿期,加生山药、五味子、益智仁,恢复期,可 酌加黄芪、当归、玉竹、黄精等。结果:全部治愈;疗程最短7天,最长工8 天。为观察远期疗效,对有条件的工8例患者,在3个月至1年内进行 随访,未见复发(《河南中医》1983年第3期)。 . (7)化疗副作用 防治恶性骨肿瘤化疗毒副反应18例。其中男 性8例,女性10例,肿瘤种类有骨肉瘤、软骨肉瘤、纤维肉瘤、滑膜肉瘤 和转移性骨肿瘤等。本方选用西洋参;粳米不入药煎,煮粥当茶饮;诸 药浓煎成100毫升,不限时间,少量频服,早晚各1剂。结果;服药后, 显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5例,有效工。例,无效3例(《中西医结合杂 志}1988年第工2期)。 (8)小儿消渴病 治疗小儿夏季高热、多渴、多尿综合征70例。结 果;有效率为92%(《中医杂志}1959年第6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热病之后,邪热未清,气液已伤。方用白 虎汤与麦门冬汤两方为基础加减而成,竹叶、石膏清热泻火,人参、麦冬 益气养阴,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身热烦渴、疲乏无力、或见泛恶, 舌红干、脉虚数,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可加鲜石斛、 天花粉等清热养阴生津,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加天花粉、知 母养阴清热。 凡热病正盛邪实,大热未衰,气阴未伤者,不宜使用。 .
191.黄芩散 、 方剂来源 宋。《太平圣惠方》。 组成与用法 黄芩30克 赤茯苓30克 麦门冬30克 石膏60 克 葛根15克 甘菊花工5克 炙甘草工5克 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9克,加豆豉6克、淡竹叶3克,水煎去渣, 加生地黄汁60毫升.更煎服。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 按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热生津除烦。主治心胸烦热,头疼目涩,烦渴 不止等。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牙龈肿痛,急性扁桃体炎等病 症。例如; (1)口腔溃疡 本方加减治疗。如大便干燥,可加生大黄;小便黄 赤,加木通、滑石等。 (2)牙龈肿痛 以本方加知母、牛膝为基础方治疗。口苦便秘,加 大黄、甘露消毒丹等;口渴、舌红苔少,加天花粉、石斛、玉竹等。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风热火盛之证。方用黄芩、豆豉、淡竹叶 清热除烦,合以生地黄、麦门冬、葛根等养阴清热生津,为其配伍特点。 临床应用以心胸烦热、口舌肿痛、舌红苔薄黄,为其辨证要点。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1)《太平圣惠方》黄芩散,有12首之多,除本方外,大多用于主治 伤寒、鼻衄、血淋等病症。如其一由黄芩、柴胡、葛根、人参、山栀、炙甘 草、生姜组成i功能清热除烦;主治伤寒七八日,汗后余热不除。其二由 黄芩、鸡苏、滑石、小蓟根、生干地黄、木通组成;主治血淋,小便疼痛不 可忍。 (2)《证治准绳》黄芩散,由单味黄芩组成;功能清热止咳;主治小 儿咳嗽。
192.清暑益气汤 方剂来源 清。<温热经纬)。 组成与用法 西洋参4.5克 石斛9克 麦冬9克 黄连3克 竹叶6克 荷梗9克 知母9克 甘草4.5克 粳米工5克 西瓜翠 衣30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主治暑伤气阴证,症见身 热汗多,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脉虚数。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夏季热;也有用于治疗肺炎,暑季感冒等病 症。例如; (1)小儿夏季热 本方加减治疗。患者暑伤肺气,身热持续不退, 皮肤灼热无汗,时有烦躁,口唇干燥。结果;服药9剂,热退而愈(《辽宁 中医杂志净1980年第6期)。 (2)老年人夏季热 本方加减,治疗26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 17例;55---65岁18例,65--75岁7例,75岁以上工例。老年多属气 阴不足,再受暑热耗气伤津和挟湿的影响,加沙参、麦冬、青蒿、地骨皮 等药,每能提高疗效。结果均获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年第6 期)。 (3)肺炎 本方加减,治疗14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3例。发 病均在夏季后,有身热汗出,口渴心烦、气短似喘、咳嗽咯痰等症。结果: 治愈工2例,12~72小时热退,24—72小时白细胞数降至正常范围,.8 天一1月肺部炎症完全吸收;无效2例(<浙江中医杂志}1984年第8 期)。 (4)暑病 本方加减,治疗27例。其中太阳中暍3例,疰夏1'2例, 暑泻8例,伤暑吐衄3例,暑疡1例。结果;服药2天后,二便正常;3 天后,寒热、口渴、自汗消除;4天后,食欲增加;5天后,胸满心烦消失, 工0天后,精神倦怠症状改善(《浙江中医杂志》1982年第7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暑热耗伤气津所致之证。方用黄连、西 瓜翠衣、知母清解暑热,配以西洋参、麦冬、石斛等益气养阴,为其配伍 特点。.临床应用以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舌红少苔、脉虚数、病发于暑季 者,为其辨证要点。 , , 临床如见暑热偏重者,可加石膏,以增强清暑之功;暑热较轻者,去 黄连;气虚甚者,重用西洋参,津伤显著者,加五味子、玄参、生地。 本方因有滋腻养阴之品。故暑热夹湿者不宜使用。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脾胃论》清暑益气汤,由黄芪、苍 术、升麻、人参、神曲、橘皮、白术、麦冬、当归身、炙甘草、青皮、黄柏组 成;功效清暑益气,除湿健脾,主治平素气虚,感受暑湿,脾湿不化,身热 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满身重,大便溏泄,小便短赤, 苔腻脉虚.
193.清凉涤暑法 方剂来源 清。<时病论>。又称雷氏清凉涤署法。 组成与用法 滑石9克 连翘9克 茯苓9克 生甘草2.4克 青蒿4.5克 白扁豆3克 通草3克 西瓜翠衣1片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暑利湿泄热。主治暑温,暑热,暑泻,秋暑。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急性肠炎,中暑,痢疾,病毒性肺炎等病症。 例如: (1)急性肠炎 本方加味,治疗暑湿泄泻。患者用西药后,泻仍不 止,改用本方加黄连、葛根。结果:服药3剂,热退泻止;继用3剂,健脾 和胃,善后(《江苏中医杂志》1984年第3期)。 (2)痢疾 本方治疗。患者暑痢工。余天,每日大便7"--8次,伴恶 寒发热、里急后重、腹痛、尿赤、苔白腻。投白头翁汤3剂,寒热下痢如 故;改投香砂六君子汤加减.2剂,血痢未减。后改用本方。结果:服药2 剂,热退,继进3剂,诸恙悉平(《江苏中医杂志》1984年第3期)。 (3)病辜性肺炎 本方加六一散、黄芩、杏仁、瓜蒌皮等治疗。患者 恶寒发热咳嗽1周,曾用抗生素5天,热势未减,体温39。C左右,伴咳 喘、喜饮烦渴。结果:服药2剂后,热退咳减,继用3剂,告愈(<江苏中 医杂志’1984年第3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暑热之证。方用滑石、茯苓等淡渗利湿, 连翘、青蒿等清暑泄热,清凉平淡,轻灵流通,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 以暑天发热、泄泻、纳呆、苔腻,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兼有表证,加桑叶、菊花;热甚,加黄芩、石膏;舌苔厚腻, 加砂仁、藿香、佩兰,胃中不和,加半夏、神曲等。
194.清络饮 方剂来源 清.《温病条辨》。 组成与用法 西瓜翠衣6克 鲜银花6克 丝瓜皮6克 鲜荷叶 6克 鲜竹叶心6克 鲜扁豆花1枝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祛暑清热。主治暑热伤肺之轻证,或暑温病经 发汗后,余邪未清。症见身热口渴,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 白。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夏季热,zbJL支气管炎,肺炎,乙脑等病症。 例如: (1)夏季热 本方合生脉散,治疗小儿夏季热属暑热伤津者。一般 5--7日痊愈(嚷中医杂志》1980年第7期)。 (2)小儿暑风 本方为主,治疗3例。患者均见发热咳嗽气促,口 唇干燥发绀,喉头有痰声,抽搐。结果;服药3剂后,化险为夷({江西中 医药}1982年第4期)。 (3)小儿暑温 本方加味,治疗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在内的小儿 夏令时行热病,暑伤气分,暑入阳明,症见发热烦渴、头痛头晕、面赤气 粗而有肺叶受热、喘咳鼻煽。对正虚邪恋,余邪留滞经络筋脉,症见头 微胀,目不了了,低热肢烦,舌苔薄,脉细数,也可用本方治疗(噬中医儿 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暑伤肺经,邪浅病轻者。方用西瓜翠衣, 荷叶清热解暑,合以鲜扁豆花化湿健脾,鲜银花辛凉清暑,为其配伍特 点。临床应用以暑夏身热口渴、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 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口渴较甚,可加天花粉、鲜芦根养阴生津;小便黄赤,加六 一散清暑利湿。 清络饮加杏仁苡仁滑石汤(《温病条辨》),即本方加杏仁、苡仁、滑 石组成;功能清暑化湿,主治暑瘵寒热,舌白不渴,吐血,属暑湿伤 肺者。
195.连附六一汤 方剂来源 明。《医学正传》引朱丹溪方。 组成与用法 黄连6克 附子1克 生姜2片 红枣5只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热止痛。主治胃脘痛甚,久治不效者。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胃粘膜脱垂症,血吸虫病,细菌性痢疾等病 症。例如; (1)胃粘膜脱垂症 本方加党参、半夏、羌活、独活、黄芪等,治疗 25例。均为男性,病程1/2--6年,年龄25—47岁。结果。临床痊愈工5 例,好转3例,临床症状消失(但未作X线复查)6例,合并溃疡转手术 治疗1例(《中医杂志》1983年第4期)。. (2)血吸虫病 本方加大黄、乌梅、柴胡、细辛、雄黄等,治疗500 例。其中男性319例,女性181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5岁。结果; 治愈417例,显效27例,好转22例,无效34例(《北京中医}1985年第 4期。 (s)细茼性痢疾 本方加厚朴,木香、藿香、黑地榆等,治疗140例 经西药治疗1周以上无效者。结果:痊愈115例,好转25例;治疗时间 最长8天,最短3天(《四川中医》1985年第6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胃有郁热之胃脘痛。方用黄连为主药清 里热,少佐附子温中止痛,并能制黄连苦寒败胃偏胜之性,为其配伍特 点。临床应用以胃脘疼痛、呕吐酸水、口苦苔黄,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胃部胀痛,可加木香、川栋子理气止痛,苔腻纳呆,加厚朴 行气化湿;两胁胀满,加柴胡、郁金疏理肝气.
196.清空膏 方剂来源 金。{兰室秘藏}。 组成与用法 川芎15克 柴胡20克 黄连30克 防风30克 羌活30克 炙甘草45克 黄芩90克 上药共研为末。每服4克,放于盏内,加入茶汁少许调如膏,临卧用 开水送下。。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热祛风。主治偏正头痛,年深不愈,风热上壅 损目。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以及感冒、脑外伤后遗症 所致的各种头痛症。例如: (1)血管神经性头痛 以本方加当归为基础方,治疗血管神经性 头痛辨证属热证者。如头痛甚者,加天麻、钩藤;内热甚者,加银花、赤 芍,肝火甚者,加龙胆草、夏枯草。 (2)感冒 以本方加荆芥为基础方,治疗风热外感所致的头痛。如 恶风鼻塞者,加桑叶、薄荷,头痛甚者,加蝉衣、菊花;咳嗽者,加大力子、 桔梗。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头痛症。方用祛风止痛通络之川芎、羌 活、防风,配以清热之黄连、黄芩、柴胡,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偏 正头痛、面赤目痛,为其辨证要点。
197.物黄芩汤 方剂来源 唐.《千金要方}。 组成与用法 黄芩60克 苦参6 0克 干地黄120克 上药研为粗末,水煎服。也可用饮片作汤剂煎服,各药用量按原方 比例减至常规用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滋阴清热祛风。主治产后受风,四肢烦热,头不 痛者。 现代临床 可用于治疗产后感染发热,子宫颈炎,湿疹等症。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产后血亏阴虚,风邪入里化热之证。方 用黄芩清热,地黄滋阴养血,苦参燥湿祛风;药简功专,刚柔并用,祛风 而不燥,滋阴而不腻,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产后发热而无表证 者,为其辨证要点。 如用于产后感染,可加当归、白芍、知母等;子宫颈炎,加牛膝、黄柏 等,皮肤湿疹,加苍术、米仁、地肤子、白鲜皮等,还可煎汤湿敷患处。
198.竹叶汤 方剂来源 清。{医方集解)。 组成与用法 麦冬4。5克 茯苓3克 黄芩3克 人参1。5克 淡竹叶10片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热泻火,宁心除烦。主治子烦,妊娠心惊胆 怯,终日烦闷。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疱疹性口炎等病症。例如。 (1)口腔溃疡 本方加减,组成竹叶合剂,治疗小儿口腔溃疡50 例。热盛,加万氏牛黄清心丸2粒;便秘,加生大黄。在内服同时,可结 合局部外敷犀青散。结果。痊愈42例,好转7例,无效1例(<浙江中医 杂志,1984年第5期). (2)疱疹性口炎 本方加石膏、山栀等,组成清热泻脾散,治疗小 儿疱疹性口炎60例。结果,全部治愈,平均治愈时间3.47天({中西医 结合杂志>1986年第4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妇女妊娠子烦之证。方用竹叶、麦冬、黄 芩清热除烦,合以人参、茯苓宁心安神,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妇 女妊娠、心中烦闷、心惊胆怯、坐卧不宁、颧红潮热、咽干舌红,为其辨证 要点。 临床如见心惊胆怯者,可加龙齿、磁石宁神定志;口燥咽干,加天门 冬、百合、天花粉养阴清热;午后低热,加地骨皮、银柴胡清退虚热。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1)《金匮要略》竹叶汤,由竹叶、葛根、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 草、附子、大枣、生姜组成;功能祛风清热补虚;主治产后中风,发热,面 赤,喘而头痛。 (2)<备急千金要方》竹叶汤,即本方加小麦加知母、石膏、生姜、天 花粉、半夏、甘草组成;功能清热除烦养阴;主治五心烦热,手足烦疼,口 干唇燥,胸中热。 (3)《千金翼方》竹叶汤,即本方加小麦、生姜、大枣、枳实、芍药、黄 芪、前胡、地黄、升麻、射干、川芎、甘草组成;功能清热解毒,补虚托毒, 主治痈疽发背,客热作肿。 (4)《太平圣惠方》竹叶汤,由竹叶、秦皮、防风、菊花、葳蕤、蕤仁、 生甘草组成,水煎洗眼;功能祛风清热明目;主治时气,目赤碜痛及痒 不可忍。 (5)<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竹叶汤,由竹叶、小麦、生姜、生地黄、芍 药、黄芪、茯苓、泽泻、甘草、麦冬组成;功能养阴清热,补气利湿;主治精 实极,眼视不明,齿焦发落,形衰虚热,胸中病痛烦闷,泄精。
199.黄连上清丸 方剂来源 清。<清太医院配方》。 组成与用法 大黄125克 黄芩125克 赤芍125克 荆芥穗 125克.生栀75克 连翘75克 当归75克 薄荷75克 桔梗75 克 元参75克 黄连75克 石膏75克 菊花60克 川芎60克 天花粉60克 甘草60克 黄柏60克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也可 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疏风热,泻火通便。主治心膈烦热,牙龈肿 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暴发火眼,大便燥结,小便黄赤。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头痛,泌尿系统感染,阴道炎,牙龈脓肿等 病症。例如: (1)头痛 本方加减,治疗风热头痛兼见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舌 红苔黄者。若夏令夹暑湿,配合新加香薷饮;秋季夹燥邪,配合桑杏汤 (《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泌尿系统感染 本方加减,治疗胃肠湿热型之感染157例。结 果:痊愈64例,基本治愈68例,疗效不显著和无效25例(《中医药学 报》1984年第1期)。 (3)阴道炎 本方加减,治疗380例。其中霉菌性阴道炎345例, 滴虫性阴道炎35例。结果:痊愈311例,好转69例((新中医}1985年 第4期)。 (4)牙龈脓肿 本方化裁,治疗多发性牙龈脓肿31例。结果:服药 3—7剂后,全部病例自觉症状消失,齿龈色、形、质、咀嚼功能恢复而痊 愈(《陕西中医》1985年第3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风热犯扰上中二焦及心脾热盛诸症。方 用黄芩、黄连、黄柏等清热泻火,合以大黄导热下行,为其配伍特点。临 床应用以头昏头痛、咽喉红肿、发热眼赤、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大便燥 结、小便黄赤,为其辨证要点。 改作汤剂,临床若见发热咽痛,可加银花、板蓝根清热利咽;牙龈红 肿疼痛,加知母、牛膝泻火清胃、导热下行,两眼红赤作痛,加决明子、蝉 衣清胆疏邪;小便黄赤,加木通、生地清心利尿。 明目上清丸 (《中药成药学》),即本方去黄柏、川芎,加车前子、蒺 藜、蝉衣、麦门冬、枳壳,陈皮组成,功能清热散风,明目止痛;主治暴发 火眼,头晕目眩,眼边刺痒,大便燥结,小便赤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