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存的唯一晋代书法真迹,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8-11-18

东晋时代是中国书法成就最高的时代,这个时代诞生了很多大书法家和他们的名作,这些人和作品已经是书法史上的最高峰,基本上不可能再有人能超越他们。

但是很可惜,东晋书法家的作品已经基本没有真迹传世了。比如最著名的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现在都是唐人的摹本,有冯承素的摹本,有虞世南的摹本,有褚遂良的摹本,个个摹本都是国宝,要是真迹流传到现在,那价值不敢想象。

《兰亭序》的真迹其实很有可能在乾陵里,当年唐太宗派萧翼把《兰亭序》真迹骗到手后,让《兰亭序》陪葬昭陵,但他儿子唐高宗李治很可能没有照做,因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大盗温韬盗过昭陵,没有在里面发现《兰亭序》,李治和武则天都喜欢书法,很有可能把《兰亭序》真迹放到他们的乾陵里去了。五六十年代时,郭沫若还为了《兰亭序》真迹主动提出挖乾陵,直接被周总理驳回了。

整个晋代的所有书法家的所有作品,现存的只有唯一的一幅真迹,它就是王珣的《伯远帖》,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

现存的唯一晋代书法真迹,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

王珣是东晋著名宰相王导的孙子,王羲之的远房侄子。既然生在王家,相当于自带书法老师,免费书法培训,所以王珣从小就受到了王家几个大书法家的影响。而这篇《伯远帖》就是王珣的代表作。之所以叫《伯远帖》,是因为帖子的第一句话里有“伯远”两个字。

这封信一共只有五句话:“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伯远帖》是古代书法名帖里比较难懂的一个,因为没有事件背景,乍看之下不知道写的什么。伯远是王珣的堂兄弟王穆的字,这篇帖其实就是王珣对王穆的哀思和怀念。

“顿首”就是表达尊敬,“顿首顿首”就是极高的尊敬。“情期”的意思就是去世一周年,魏晋时有个词叫“情事”,不是感情之事,而是特指亲属去世,“期”的意思是一周年。“群从”就是各路兄弟们。

所以这篇帖如果要翻译的话,大概意思就是:我王珣先向伯远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伯远在事业巅峰时期去世已经一周年了,他深受各路兄弟们的尊重。他体弱多病,但一直想活得自由自在,而他的生活和事业刚刚有了起色,没想到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和伯远的分别就像在昨天一样,然而他却永远成为了古人。远隔山峦,他再也不能来看我了。

现存的唯一晋代书法真迹,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

《伯远帖》放大

百度百科里也有对《伯远帖》的讲解,不过错误很多,里面说《伯远帖》是王珣写给伯远的。这就有点恐怖了,伯远都已经去世一年了,怎么还能给伯远写信呢。

不过翻译不重要,我们只用知道《伯远帖》是王珣对某个人表达的哀思和怀念就行了,这也恰恰是《伯远帖》最大的价值所在。晋人书法不管是真迹还是摹本,之所以价值如此之高,就是因为晋人书法几乎都出自真情实感,随手而作,而不像唐宋时期很多书法作品要么是碑文,要么是准备好了再写,有意流传后世。现在流传下来的晋人墨迹,要么是对朋友随便几句问候(王羲之《上虞帖》),要么是对某个东西的吐槽(王献之《鸭头丸帖》),要么是随手记录点事情(王羲之《兰亭序》),要么是表达哀悼(王珣《伯远帖》)。这就是姜夔说的:“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之真态。”“真”这个字就是魏晋书法最珍贵的地方。

这些内容都是自然流露,全部都是随手而写,越是这样的作品越容易体现出书法的风神。《伯远帖》也是晋人行书的代表作,带着对亲人的思念写下这几句话,飘逸灵动,浑然天成,历朝历代的书法家们都认为《伯远帖》是晋代书法“神韵萧散”的代表。

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的评价是:“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现存的唯一晋代书法真迹,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

故宫博物院

不管《兰亭序》多伟大,反正真迹目前是没有找到,很可能永远找不到了。目前现存的晋人书法真迹,只有这唯一的一幅《伯远帖》,而且很可能永远只有这一幅。不管是艺术价值还是文物价值,它都称得上是国宝中的国宝。《伯远帖》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只在大型展览时才会拿出来。

唯一的遗憾是,《伯远帖》曾经归乾隆收藏,乾隆在帖子前面加起来写了上百字,各种所谓的“御书”“御题”“御识”,严重影响字帖的美观。

现存的唯一晋代书法真迹,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

历朝历代的加字盖印,以乾隆为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