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悲情名将之:李广

 昵称m5Gu5 2018-11-18

李广(?-前119年)是西汉名将,从历史典籍(主要体现在《史记》中的)中看,品德上他忠君爱卒,历奉三君,不计个人得失;能力上他敢打敢拚,足智多谋,能征善战。性格上他耿直率真,讷口少言,注于于时刻能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他被敌人(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令他们谈及色变。汉文帝刘恒给他的评价是“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也就是说汉文帝认为他生不逢时,如果是李广生活在汉高祖刘帮之时,被封个万户侯是手拿把掐的事儿。他被太史公称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为他的功绩、品德即便不用张扬,也一定会受到后人的敬仰。




但李广在中华历史上始终是以一个“悲情名将”的角色存在着。他的悲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终身未能封侯,很多人认为他的“功”与应得之“名”严重不符,被认为是不得志的典型代表。所以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其《滕王阁序》中写道“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是对其不能封候而所发的感慨。二是因为他的兵败自杀的结局。


《史记》中记载:李广的祖李信是秦国将领,曾率兵击败过燕国的太子丹。李广本人最早是以“良家子”的身份从军的,也就是在没有什么官僚势力背景的情况下从最基层的士兵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因为“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在伴随皇帝出行的过程中,又有过对敌冲锋陷阵以及与猛兽搏斗的事迹。


汉景帝刘启即位之初,李广任陇西都尉。在吴楚等地发生叛乱时,李广改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平叛,其间虽立了大功,却无封赏,只是被调为上谷太守,终日与匈奴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曾哭着对景帝说:“李广的才气是天下无双的,他自恃本领高强,不断地与敌交战,怕的会失去了他。”于是他被任命为上郡太守,后又转任边郡太守,先后又历任了陵西、雁门、代郡、云中等地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著名。

反映汉匈战争的油画


从战绩的角度来看,李广所获胜绩及传奇故事大多与他个人的勇猛有关。较有代表性的故事有:一次,他活捉匈奴射雕人,且以百余兵力与匈奴数千骑兵对峙过程中,以“解鞍,令士皆纵马卧”佯做诱敌,既亲自射杀了匈奴将领,又使其不敢冒然进兵,进而摆脱困境。另有一次,李广率兵出雁门并攻击匈奴,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李广兵败受伤被俘。当时,匈奴人将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运送,途中李广装死,找个机会一跃跳上匈奴人马背之上,并夺下匈奴骑兵的弓,向南急驰数十里后遇到自己的残部,便整编余部入关。匈奴派了数百骑兵追击,李广一边率众撤退,一边射杀追兵,最终得以逃脱。但此役后回京,朝廷官吏认为李广折兵较多,且又被匈奴活捉,依法当斩,后经纳粟赎罪,被削职为民(汉代的法律是被叛死刑后,可通过交钱之罚或接受宫刑之辱免去死罪,司马迁当时就被判为死刑,且无钱赎身,又志在完成《史记》,才被迫接受宫刑的)。在家闲居数年,后因匈奴再次入侵,斩杀了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安国将军,汉武帝于是任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听说此事,数年不敢进犯右北平。


李广征战一生,也有过诸多败绩,但这种结局一方面是匈奴人对其重视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汉朝廷内部有自己的总体部署有关,也与其自身性格、能力及命运不济有关。总体而言,他在作战中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撤退在后。为此,有人称其只懂战术,不懂战略。但堂主认为,是否有战略头脑,是与一个将领的级别有关。如果一名基层将领,在不具备很好地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情况下,只知道“指点江山”似地空谈战略,不但不可取,而且更可怕。基层将领(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尉官、校官)的战略头脑在作战中主要体现于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以上级作战意图的达成为核心去谋划,而不是仅仅停留于自己完成任务,无疑在这一点上李广是没有任何瑕疵的。

漠北之战过程图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北之战,命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分两路远征匈奴,李广当时年已花甲,经数次请战后汉武帝才勉强任命其为前将军。汉武帝内心中认为李广“数奇”(命运不好),背后叮嘱卫青不让李广与匈奴单于直接对阵。因此,当卫青由俘获的匈奴兵提供的单于驻地信息后,就决定自带精兵奔袭单于,却命令李广随同右将军赵食其行动,从东路合击。李广请当先锋未果,不得已执行命令从东路出发。后因军队没有向导,误了会师的时间,按当时军法当斩。当卫青在帐中询问李广原因时,李广说“下级校尉们无罪,所有罪过都是我一个所为。我从少年至今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现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可大将军又令我走迂回之路且迷失方向,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言罢拔刀自刎,百姓、将士闻之无不落泪。

从治军的角度来看,李广带兵自成风格,但不是中规中矩一类的。军旅之中,李广与士卒吃住同行,不搞特殊待遇,从不索取贿赂,不克扣军饷,因此深受士卒爱戴,作战之时愿与之共生死。同时,作为将领,他注重对士兵的训练,尤其是注重射箭训练。《史记》中记载:“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自汉以后,李广也成为了善射者的代名词。如《水浒传》中的小李广花荣。


当然,李广本人也是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其一,政治不够敏锐。他虽忠君,但在平叛吴楚七国叛之乱时,他私下接受了梁王刘武(景帝的弟弟)授予的将军印,这在皇权至上的当时,说轻了是思想上的幼稚,说重了是不懂政治规矩。

其二,心胸不够宽容。李广闲居期间,曾因饮酒误了过霸陵的时间,当时的霸陵尉说过一句小看他的话,后来找机会杀了霸陵尉。此事中霸陵尉亦是执行规章制度(因过了通行时间,未让李广通行),只是言语有些冒犯而已(霸陵尉说了句:“现任将军也不许夜间通行,何况是以前的呢!”)

其三,有杀降之过。李广担任陇西太守的期间,为平定羌人造反,他先是诱降了800余人,后又将其全部斩杀。这种做法既破坏了当时汉朝的信用,对待战俘也过于残忍,况且当时“杀俘”还被认为是一种不详之举。

其四,功名之心过重。看重功名,本是中国古代为士为将者的自然追求,但达到过分的程度,一旦未能达成,则极易使自己产生愤愤不平的想法。李广前次犯了死罪,可以选择以罚代罪,后来的一次亦可如此,但他却选择了自杀这种极端做法,可见他本人是极想通过最后一战建功立业的。当得知现实已经无法达成这一愿望时,则认为自己一切的征战都无意义了,也就自然将一切归于“数奇”(命运不好)。当然,堂主觉得,他若真的苟活,也就不会得到后人如此的敬重了。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在后世的文人之中充当了壮志未酬者的典型代表。

后来,司马迁因为李广的孙子李陵辩护,被定为死罪,后忍辱以宫刑代之。可能正因为于此,太史公才倾尽心血写了《李将军列传》,使其能名垂青史。到了唐代,诸多诗人都以其为典,或直引、或侧引,但大都表达对其具肯定与同情的观点。如:

骆宾王《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中的“数奇何以托,桃李自无言”。

卢纶《塞下曲》中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王昌龄《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高适《燕歌行》中的“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等等。

最后,我们一起欣赏王维的《老将行》,来怀念这位悲情的“飞将军”:


《老将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中山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诗中虽没指名道姓地提及李广,但每位读者都知写的是谁,不过王维倒是为这位老将军独自安排了一个较好的结局,使其即便老骥伏枥,却仍能心存报国的希望。



堂主觉得,这样的军人可能更占据多数吧,他们在役之时,尽心尽力地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虽因为种种原因,大都实现不了自己的将军梦,不过即使解甲归田,仍做着“若有战,召必回”的准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