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熟时节枞菇香

 李元外文艺评论 2018-11-18
秋风一吹,几场雨落过,夏天炎热的暑气渐渐消散,天气转凉。在老家大别山区的松林里,经常可见一个个圆溜溜滑腻腻的蘑菇,像一把把精致的小伞,从落满枯黄松针的山地里长出来。或粉红,或浅绿色的菌子,生长在枞树山里,被称为枞菇。又因其生长在水稻黄熟时节,有的地方,也戏称它为田花菇朵。

这种圆润的枞菌,是名副其实的山珍。新鲜的枞菌,用它来打汤,放点猪油,味道甜美无比。或剁碎点肉丝,与它一起清炒,加点蒜末,其味道,腻滑,甜脆,令人回味无穷。它是雪峰山区域,农家人最喜爱的一道家常菜。远方来的客人,吃到这难得的美味,会赞不绝口。远在外乡的游子归来,如果能吃到一餐从山上捡回的枞菇,会唤醒远去的记忆,记住乡愁,无比温馨。

小时候,每当出枞菇的时节,下过一场雨,大清早,天蒙蒙亮,我就挎上个小竹篮子,与邻居小朋友们,一窝蜂地往山里去,捡拾雨后水灵灵的枞菇。我们的装备,几乎是清一色的。穿上雨鞋,捏根竹棍,挎个小篮子。竹棍的功用,是打草惊蛇。八九月份,山里毒蛇嚣张,但听到竹棍击打的声响,蛇们只好开溜。它对人,还是惧怕的。乡里孩子,打小就从大人处学来识别蘑菇的本领,那些毒蘑菇,虽然漂亮,但骗不过孩子们的眼睛,再招摇漂亮,也无法蒙混过关,进入小竹篮。在松林里,藏头露尾的枞菇,是无法逃脱孩子们的慧眼的。尽管有的隐蔽得好,也逃不过被捡进小竹篮的命运。

捡枞菇是欢乐的。小伙伴们叽叽喳喳,像树林里的鸟儿,聚在一起,不敢落单。麻麻亮的山林,山岚弥漫,大家齐头奔进,人气旺,可以壮胆提神。万一有谁走失了,落了单,成了孤雁,小伙伴们会用清脆的童音,在山里齐声呼唤,直到找到落单的孤雁。天大亮了,捡蘑菇的工作,就收场。小伙伴们聚在山坡上,互相品评,看谁捡的枞菇多,谁的品质好。如果有人捡得很少,捡得多的人,会从自己的篮子里抓出一些,匀给他。使他沮丧的脸上,露出一丝甜甜的笑容。

枞菇,是天然野生的菌种。虽然有许多科学家尝试人工栽培,但都未成功。它对土壤和气候等条件要求很高,生长的季节很短。它是松树根菌在适度湿热潮湿的松林里天然生成,无法取种。新鲜的枞菌,捡拾之后,保鲜极难,一天色变,两天味变,三五天就色败腐烂,不能食用。所以味虽美而难得,价位亦高。

如今街头,菜摊早市上,如有几篮枞菇,很快会被抢购一空。我曾漫步街头,与卖枞菇的老大爷闲话,问他为何街上枞菇稀少。他说,现在的小孩子,一大早就去了学校早读,有谁能去山里捡枞菇?就是放假,都赖床玩手机,哪像过去的小孩子,三三两两去山上捡枞菇。现在捡枞菌的人,都是些老头子老太婆了。老眼昏花的老人们,能捡得几个枞菇呢?有些人,好不容易捡拾得一点,也图自己尝个鲜,谁还提到街上来卖?如今农村宽裕了,好多的人,又不缺这几个闲钱。

听着老人的话,我眼前,又浮现出一幅幅儿时悠闲欢快、挎着竹篮捡拾枞菇的画面。(作者:李志来)
 
 
李志来,湖北省罗田县人。1991年9月生于大别山南麓猪头石脚下的一个小山村,热爱文艺,一直坚持读书和业余写作,有诸多作品见诸报端。现供职于某集团(公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