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长型思维模式,没用?还是没用对?

 长沙7喜 2018-11-19

每个小孩,在成长中都曾无数次地问自己“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孩子会从别人的反馈、家人的社会角色、家族里其他人的经历,等等一切角度,去搜寻线索,逐渐拼出他的自我评价。


上了学的孩子,又会常常想到这个问题——“我的智商高不高?我聪明吗?”记得我女儿二年级时有一段数学不太好,一次考了八十多分。(其实她刚上学时只有英语听力比较好,语文和数学都是从零学起)那两天,她曾经偷偷问我,为什么有的同学上课玩,分数还比我高?估计她一直在想,是不是他们比自己聪明很多。


我和她聊:人与人之间,除了很少一部分人智商极高或者极低,大部分人智商的差别很小。跟智商不同所带来的差异相比,其他因素带来的差别更大。其他因素有:动机兴趣、专注、自控、方法策略等等,另外每个人的起点是不一样的,经历也不一样。

多数情况下,别人看起来轻而易举地成绩好,那只是因为你没看到他们之前、背后的事情。他们可能中班就识字读书了(当然那又有别的代价);或者他每天放学做很多奥数题。这就好像别人很奇怪,为什么你英语那么好,而不知道你从小就听英语绘本、看电影、听英语小说。我们不能只拿我们看到的当做全部。


后来她经过努力数学提高了,对成绩背后的东西更清楚了,基本没有了当初那些困惑。不过,看到天才的故事,她还是比较耿耿于怀的,比如看电视剧“小谢尔顿”、读物理学家费曼的自传、读马斯克传记、读校园小说《成绩单》等等,估计她一边羡慕一边愤愤地想,凭什么老天让他们这么聪明!



关于智商,过去的研究者认为,基因和后天环境因素各半,基因的作用稍微多一些。之后,研究者发现,人类总体智商在1950年至1980年间,大致提升了二十多分,可见环境的因素大于基因的(我记得最近在哪里看到一个新的研究发现,这二十年人类智商又有所下降,据分析或许是使用电子产品的结果)。一个人的智商并非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你的学习、成长、经历而改变。


让孩子们明白这个道理特别重要!因为有时,学校里特别强调成绩的环境,会让学生认为,成绩总是好的那些学生就是智商高,成绩不好的那些就是智商低,并且这事是固定的。小学生们,会逐渐学会按照成绩给自己和同学的智商打分、排序。很多成绩差的学生不好好学习,一个因素就是,他们相信,自己天生智商不高,努力也是没用的。他们不相信自己也能变“聪明”,尽管他们在以后的成长经历中,可能会发现,自己其实不笨。


我女儿这学期的同桌,成绩不太好,总是考60多分。他妈妈说,家教补课都试过,效果不好,几乎要对他学习放弃了。她说,你简直想象不到孩子多累,别人一会就写完的作业,他要写到很晚。我和闺女商量后,提出给他补课。补了一次,讲了数学和英语,两科他都很有收获。后来他妈妈不好意思,决定请个家教继续补。前两天,我女儿说,知道为什么他学习不好了,因为他课堂上能集中听讲的时间特别短,就一小会儿。另外,他在课堂上,但凡回答错一个问题,后面的课他就不愿意听了。这孩子平时非常幽默,会编故事,谁都会觉得他很聪明。成绩不好,只是智商以外的因素所致。



正如那句话所说:我们努力的程度还轮不到拼天赋。所谓有天赋和智商高,有太多时候只是这样一回事:你对某个领域越是精通,就越有天赋。你的熟练、理解的深度、思考的独特角度、眼界和专业直觉等等,在外人看起来,就像是天赋。你的方法正确、做事效率高、学习资源好、有外界的帮助和积极的引导、起步早……这些的结果,让你看起来好像智商高。

 

  • 相信能力、智商等等方面,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提高的,这样的想法,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 相信他们都是固定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或者叫僵化型思维模式

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过于关注自己在别人看起来是怎样的,急于证明自己。他们遇到困难容易退缩,也不敢尝试新任务,不愿迎接挑战,不愿寻求帮助,因为他们怕失败了显得很笨。他们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留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上。他们小心地维护自己的形象,而没有专注于提高自己的能力。


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和家长→特别在意成绩。家长可能没想到,这么在乎成绩的孩子其实是多么痛苦。他们考不好了哭、考试范围变化了哭、追求完美写得慢结果没答完题哭、没被评选上班干部哭……外界的这些变化,轻易就能让他们心里小小的世界瞬间就崩溃。一点小事,在他们那,就是天塌了一般。

研究人员发现,孩子们的这种相信一切能力都是固定的想法,从幼儿期就会开始有。比如,研究者问孩子,“你认为家长为什么看你的卷纸?”,有些孩子会说:“他们想知道我是不是很聪明”,而有的孩子会说“他们想知道我哪里没懂,好能帮我”。这就是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别——他们给同样的信息以不同的解读。


我想,也许很多人都会这样,在人生最初的几年里,了解到这样一件事——别人始终在寻找线索,好判定你是怎样的人。因为孩子们也是在用这种分类归档,来学着判断别人。比如小孩最初认为,女性都是长发,长发的都是女性。


我们给人和事下判断、贴标签,是一种大脑为提高效率而做的自发行为。快速分类、归档,有助于你更有效率地认识世界。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特别留意,让孩子在成长中过多陷入这种“找线索——下判断——分类归档”的思维模式中。这种思路不仅限制了你的进步,而且易形成偏见——所谓偏见,也就是一种简单粗暴地贴标签分类归档。


怎样让孩子有成长型思维模式?


那么,怎么才能让孩子有成长型思维模式、不过多依赖给事物贴标签?


简单地说,你要少评判,多具体分析,指出各种因素和变化的可能,给出如实的反馈。


  • 孩子做好了,家长说“你太聪明了!”

  • 没做好,家长说“你怎么这都不会?怎么这么马虎!”

——这些,都是评判。

当你评判孩子时,你的潜台词是,你就是这样的!你的这个特质是固定的,变不了了。孩子需要的不是听你告诉他他是怎样的,而是你的具体帮助!


所以,无论孩子做得怎样,好与坏,都给他具体反馈,就行了。做的好,您指出来他的成就,让他自己总结如何达到的。做得不够好,您启发他继续想办法。

关于成长型思维模式,很多家长学到了,应该夸努力,不夸聪明。但是,夸努力,您得先看他是否真的努力了。并且,如果他努力了还是没做好,就更不要夸他努力了(那在孩子感受起来,岂不是进一步侮辱他的能力和智商?),而是具体分析,看看是否需要改变方法,做其他的调整。


具体怎样说?下面的内容来自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所著的《终身成长》。这些生动的实例,可以给您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夸奖孩子们以成长为目标的努力过程——夸奖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坚持不懈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达到的成就。而且我们可以在和他们谈到其成就时,更倾向于表示自己欣赏和赞扬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做出的选择。


  • “你的进步表明你真的为你的考试付出了很多努力。你反复阅读了材料、画出了重点、对自己进行测试。你的方法确实奏效了!”


  • “你为解决这道数学题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直到你成功攻克这道难题,我喜欢你这种做法。你考虑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最终找到了解题方法!”


  • “我很欣赏你接手科学课上那个很有挑战性的项目的勇气。这个项目需要投入很多——做研究、设计仪器、买部件、组装。你一定会从中学到很多。


  • “我知道以前学校的功课对你来说很简单,你之前一直觉得自己非常聪明,但是事实上,你没有充分利用你的大脑。我非常欣赏你现在拓展自己,努力尝试有难度的挑战的做法。”


  • “这次的家庭作业又难,耗时又长。我非常欣赏你能如此专注地完成它。”


  • “这幅画用了很多绚丽的色彩。跟我说说你都用了什么吧。”


  • “你在这篇论文里表达了很多想法,让我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莎士比亚。”


  • “你演奏这首钢琴曲时的激情让我感到非常愉悦。你在演奏它的时候怀着怎样的心情?”



那么如果一名学生刻苦学习,但是没有取得好的成果,我们该怎么办呢?


  • “我欣赏你为此付出的努力,让我们一起来更深入地探讨一下,弄清楚你到底哪里没有想通。”


  •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曲线,可能你需要更多时间来掌握和自如地运用这个学习材料,如果你继续坚持,最后肯定能掌握它的。”


  •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不同。我们应该继续尝试,找到适合你的方法。”(这对学习存在障碍的孩子尤其有用。对他们来说.纯粹的努力通常不太管用、而应该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比利匆匆忙忙地做完了自己的作业,跳过了很多问题,其他问题也回答得简单敷衍。他的父亲勃然大怒。“这就是你的作业?你就不能认真做一次吗?你要么笨,要么就是不负责任。你说,你是哪一种?”


父亲的反馈在同一时间质疑了儿子的智力和个性,并暗示这种缺陷是永久性的。这位父亲如何才能在表达自己的生气和失望的同时不对孩子的特质进行攻击呢?下面是一些可行的说法。


  • “儿子,你不认真完成作业真的让我很生气。你什么时候才能认真做作业呢?”


  • “儿子,这个作业中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愿意让我和你一起探讨吗?”


  • “儿子,看到你错过了这个学习的机会,我感到很伤心。你能不能想想,还有什么办法能帮你学到更多?”


  • “儿子,这个作业看起来是很无聊。我很同情你。但是你能不能想一个方法,让这个作业变得有趣些?”或者“让我们想一个方法,让你能在保证完成质量的前提下不太痛苦地做完这个作业,你有什么好主意吗?”


  • “儿子,记不记得我告诉过你,乏味的事情能帮助人们学习集中精神?这个作业就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它需要你拿出你集中精神的能力。现在我们就看看你能不能集中精神完成整个作业吧!”


有时候,孩子们会评价自己,给自己贴标签。吉诺特讲过一个故事。利普是一个14岁的小男孩,他和父亲一起做手工时,不小心把钉子撤得满地都是。他内疚地看着父亲。


菲利普:天呐,我太笨手笨脚了。

父章:我们把钉子撤了的时候,不应该说这样的话。

作利普:那应该说什么呢?

父亲:你应该说,钉子撒了我要把它们捡起来!

菲利普:就这样?

父亲:就这样。

菲利普:谢谢,爸爸。


总之,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照猫画虎地学某句话,而是我们要改变思想,然后,在说话时,准确地表达你的真实思想。



比如,家长都忍不住要夸孩子聪明。为什么呢?因为——


1.  这省事,不用动脑子,一天已经这么累了。


2.  我们由衷地觉得他聪明——比我小时候可聪明多了。要知道,现在孩子营养好、资源多、家长陪伴多,所以,比父母显得聪明,那是自然。其实,孩子很多时候,真的不是因为聪明才做到的,而是因为他探索尝试了、他学习模仿了、他坚持了。


所以,下次夸他前,多想一秒钟:


“他刚才做什么了,其中有什么值得我肯定、是我希望他以后继续的。我在内心深处,真正在乎的是什么,我最欣赏他的是什么。”


关于聪明,我曾和女儿说过,的确觉得她比我聪明,因为她成长中条件好。这是事实。如实沟通么。


批评孩子时,您好好想想:


我真的认为这是他固定的、会持续很久的一个表现吗?我是否可以盖棺定论说他就是爱马虎的人?他的表现是哪些因素造成的?他究竟需要怎样的帮助?我是否相信他以后会进步,能做的更好?我对他究竟有没有信心?我是否愿意保持信心,长期地支持他成长?


想到了这些,估计您就会咽下去那句话,说说具体的帮助。


对于错误和失败,您究竟怎么看?


是把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建立在孩子的表现上,觉得他成绩不好就说明我很失败、让我很丢人?还是觉得这是发现问题、取得进步的好机会?


我女儿在学校的语文听写默写小测验,有时会错一两个字。我知道她基础不够好,在家里也没有花特别多的时间复习那个。我们为提高字词水平制定了一些计划。比如,读书、写日记、了解偏旁部首规律、翻翻成语词典等等。每次有错误,只是提醒我们,去坚持执行这些计划。写错的,以后真的学会了,并由此促进了自学,就很好。如果总是都对,是不是也说明难度对她有点小,她在校收获不大?有错误、然后有进步,上学才有价值。

错误,就是提示问题,促进改变。对于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和家长来说,没有任何事情是浪费的。


所以,真正有效的,不是僵化地学“夸孩子努力”等具体做法,而是要自己有成长型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不仅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其他各处。


  • 有的人相信学习是可以提高的,但不认为性格、沟通能力等等是能改变的。他们常说的话是“我就是这样的人了!”、“他就是不会说话的人”。有的人从小就相信,自己是不擅长运动的人,他们没有看到,有些人从中年起开始运动,几年之后已经能跑全马了。


我们每个人大概都有那么一些关于自己的奇奇怪怪、不知从何而来的信念。比如,觉得自己就是不擅长某方面的事情,相信自己不可能胜任某种角色。这些想法,在你儿时的某个瞬间,不知怎的被植入意识深处。然后,很久很久以后,你或许突然看清了,事情其实不是你一直以为的那样!所以,你要学会常常审视自己长期持有的那些想法——他们不一定对!他们是你独家专属的玻璃天花板!


  • 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对婚恋中的问题也是同样的看法。如果你认为每个人的能力是固定的,那么你就很容易认为,我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合适的那个人。关系出了问题,只是人不对,换一个吧。必须承认,人不合适的情况也是有的,但也有很多时候,没有根本问题,两人经过努力是可以改善关系的。


  •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在对待兴趣爱好的态度上,也有这两种思路之分。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总是倾向于去“寻找”兴趣爱好,他们认为那个自己真爱的事情,就摆在某个地方,等着去发现。而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更乐于接触新的领域,能忍耐不熟悉的内容。他们愿意付出努力,去深入学习,掌握新的技能,发展新爱好。他们不只是“寻找”,而且会“培养”。


  • 我还想到,对于外界的事物,我们是否相信自己可以造成改变,这也是两种思维模式的体现。在有些文化里,人们更相信自己能改变外界。而在我们很多人的想法里,你要改变自己去迎合、适应外界。中国长期是农业文明,大家族生活,所以众人间的稳定和谐更重要。不过,现在时代变化这么快,变革也同样重要。


我女儿在学校遇到的一些事情,我都鼓励她积极思考解决办法。比如最近,她总说课间不能出去。我知道他们学校领导特别主张让孩子们课间到户外活动,老师们会课间把学生都赶出教室。那她为什么不出去呢?她说,自从搬到三楼,他们上厕所、下楼,然后就铃响了,回来值周老师就会给扣分的,所以同学们干脆就在走廊转悠看书,不冒险下去了。我说那你想想怎么办,找机会和老师反映一下,否则老师们都以为你们自己不想出去呢。拖了很多天,有一天她终于想起来跟老师说,老师答应她,汇报给校长办公室,去讨论解决。积极参与,把学校变得更好,不仅自己受益,低年级的学生们也更受益。


  • 做企业的人也会有同感——有能力不断更新进化的公司,才能生存。


以后,时代变化快,你随时都要更新、进步。不要固守以往的身份、职业、对自己的各种判定、对未来的规划,必须愿意接受不确定性,保持开放,这也是我们说的终身学习的一个含义。就如同你体内的细胞们随时在更新一样,你的观念、技能、规划等等软件,也要准备好随时更新。软件的新陈代谢,帮你变成更好的自己。

归根结底,这种思维模式,是一种看待事情的角度——你是只看到眼前这个事物,还是看到了它只是事情在发展变化进程中的一个横断面。你是否有能力看到事情是动态的、变化中的。你不过多执着于眼下这一点,而是满怀希望地、积极地推进它向前,因为你知道它有更多可能性,可以有更美好的未来!


各种标签、评判,都是禁锢。打碎了,改变和成长才能发生!

END

本公众号部分图片为网络无版权声明图片,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