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帖考证 | 杨凝式《韭花帖》真伪之谜(2)

 随风摇曳1965 2018-11-19

传世的归于杨凝式名下的书迹有七种,其中墨迹有四:《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夏热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刻本有三:《跋〈王略帖〉》《新步虚词》《“云驶月晕,舟行月移”四言二句》。

  《韭花帖》(罗振玉本)与《神仙起居法》(故宫博物院本)并为杨凝式真迹,其证据确凿,展卷可见。起自五代、宋初以至民国,流传有绪。每个时期都有证据以印证其每一个流传环节。我做过这二帖个案研究的详赡剖析,本系列结束后,下一个系列就是《神仙起居法》,敬请各位眷注。

  《夏热帖》最早的收藏者是北宋的王钦若(962—1025)。此人博闻强识,曾二度为相,编纂过大型类书《册府元龟》一千卷。该帖后纸有他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收藏此帖时的题跋,时年49岁,距离少师卒年(954年)不过五十余年。惟据杨、王二人时代相接,王应熟稔少师书迹,他的鉴定应该是有所据的。更何况卷后续有元代鉴定大家鲜于枢、赵孟頫的高度评价,不啻予以验证并再度加以肯定。又,细辨之下,此帖本幅的纸质夙已百孔千疮,绽痕纵横,破敝已极。特别是卷前、卷后因重裱裁割而致残,以至仅仅留下少许残迹的印栏、印文甚多(读者不妨细加验证),这些其实都是重要内证,无不诉说着与王同时期(或先后)的传承细节,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使人无法解读其丰富的内涵、意蕴,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遗憾。……但其确系早期重要实证,却是毫无悬念的。

  有关《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图的作者为唐高士卢鸿(?—740前后,字浩然),著名画家,隐于嵩山。少师跋称“丁未岁(947年)……老少傅弘农人题”云云,钤“凝式”朱文印一。其实,也只是指出是左氏家旧传卢鸿画而已,语气并非断然肯定,故当是出乎理性之论证。卷后宋益国公周必大(1126—1204)庆元己未(1199年)时题跋一则,主要在于确认为杨跋无疑,于画之真伪不过是一笔带过而已。周跋略云:“右芗林向氏所藏卢鸿浩然《草堂图》,后有老少傅弘农人题识。不著姓氏(杨凝式)而记爵里(弘农),不列纪年(天福元年)而述甲子(丁未岁),且系之以时月(前七月十八日),而用‘凝式’之章。……是岁七月置闰,其所书丁未前七月者是矣。唐之《六臣传》,一曰杨涉,附其子凝式,……历事梁、唐、晋、汉、周,晚以太子太保致其政。抑岂当晋、汉之际,官尚少傅耶?且杨姓之望出于弘农,印以‘凝式’为文,其为斯人,夫复何疑。……是可尚也。因考其颠末以识其卷尾而归之。庆元己未春二月上日,平园老叟周必大书。(钤朱文‘益国公’章)”可谓的评。无怪乎传统评议亦多采用此说。兹更据少师《年谱》,印证其历“少傅少师”适在晋开运(944—946)中,故跋中(947年)自称“老少傅”,良有以也;又,其书风纯从颜书化出,而加以遒逸,二者均与史传相合。至于徐邦达先生以卢画风格不合,更凭此直斥杨、周题跋不真。特别拈出杨题“字虽写得不错,但具有北宋人李建中、苏轼的笔意,应是元祐(1086—1094)人伪造。与杨书真迹如《神仙起居法》《夏热帖》二本毫无相通之处”,而周跋也“出伪仿”云云,不可不说有失之为臆测之嫌。平心而论,卢鸿绘画的风格特点对于在其身后一二百年的杨凝式来说,自是最为熟悉不过的,因为就是时代相近的人嘛。更何况少师本是殚闻洽识,久为文职高官,期间主管过皇家秘书监,凡金题玉躞、锦质绣章无不耳闻目濡,司空见惯,故其识见自高,尤能辨析精微。反之,千载而下的现代人能看到多少真正的唐画(翻翻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家底便不难了然),直是少之又少,可怜至极。更遑论把握、拿捏其时代与个人风格特征。徐老因不同观点而持疑,争论可也,原是正常不过,但切莫率意否定。至于硬要将颜字本色的杨跋说成是“李”“苏”笔意,只能是贻笑大方,让人见识何为“强为牵合”;再者,就传世《韭花帖》(罗振玉本)及《夏热帖》《神仙起居法》三本比较而言,其笔法、笔意,乃至风格,本是相去甚远,迥乎不同,又将何从比拟?如以《韭花帖》为样本,而否定其余书迹,无疑是大错特错,失之偏颇。反之,亦然。而一位杰出的书家,其各时期的风格千变万化,又岂能划一?正如颜鲁公,其《多宝塔》《勤礼碑》《麻姑山仙坛记》“三稿”(祭侄、祭伯父、争座位)《蔡明远》《刘太沖》《刘中使帖》《自书告身》等等,各有千秋,就像优秀的表演家无一不是百变巨星一样。因知在证据不足、不实的情况之下,任何轻率肯定或否定都属浮浅之风,未经深入研究而匆匆忙忙地下结论,总要出差错,必将深陷于泥淖而不能自拔。正像为否定卢鸿画风而刻意将杨题说成是“李”“苏”风格,能说是实事求是的做法吗?关于此点,读者自能识见,正毋庸赘述的。

  总之,少师仅就左氏家传卢画题识,重点在于勾勒其生平之迹,而非关其真伪;同样,益国公止在梳理少师里籍、官衔、仕履、题识岁月等诸项,要点与卢画关涉不大,目的无非在于坐实杨跋之真而已。徐老既欲不以卢画为是,按理务必出示实证,而不应“殃及池鱼”。事实证明,关于名迹,我们所知甚少,而研究之不足,最易导致疑伪过度,乃至大翻公案之频频发生。这些都是理应引以为戒的。

  关于刻本三件,限于闻见,迄今为止,似乎是专论不多。一般来说,对于《新步虚词》的认同率较高,尚未闻有质疑之声。但要究诘其真迹依据何在,却也是十分茫然,那是务必专文论列的,在此恕不细表。少师跋《王略帖》小字近百,自1960年代徐森玉先生领衔撰写《〈宝晋斋法帖〉考》以来,资深鉴考者乃不乏其人,或因古人多不予置评,兼以文字残缺过多,文意殊为不明诸原因,对于书者为谁,今世诸说似多语焉不详;对于是否出自少师手笔,更是不置可否。但我确认是少师遗迹。当然,这一问题是须作专文论证,不可一言以蔽之的。

  《“云驶月晕,舟行月移”四言二句》,论者如《南村帖考》等多以为不知所自,个人认为或是少师自咏诗之摘句。史载,宋人好少师书,多剜取壁书,奉为至宝;或取书迹镌刻于石。北宋人如黄庭坚、董逌常在洛下见之,此或其一斑也。因其下限至晚在大观三年(1109年)之前,去少师年代未远,就像我们今天看清代道光、咸丰时人物的遗墨一样。纵复出处未明,谅必不致会有大疑问存在。

二、传世的杨凝式书迹(上)

  传世的归于杨凝式名下的书迹有七种,其中墨迹有四、刻帖有三。

  (一)墨迹

  1.《韭花帖》,纸本,行楷书,7行,共63字。这是一纸致谢函札。帖文为:“昼寝乍兴,朝饥正甚。忽蒙 / 简翰,猥赐盘飱。当一叶报 / 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 / 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 / 之余,铭肌载切。谨修状陈 / 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  状。”

  此帖传世有三本,即罗振玉旧藏本、台湾兰千山馆本,以及今藏无锡博物院之本。三本殊相仿佛,诸说纷纭,真伪难辨。

  其中罗振玉本(见图一)为真迹本。在北宋时,曾经武功(今陕西宝鸡市东)苏氏四世——苏太简(957—995)与其子苏耆(987—1034)、孙苏舜元(1006—1054),以及其曾孙如苏澥辈,四代人的收藏;又经米芾传承,终入徽宗宣和御府,著于《宣和书谱》。千余年来,其流传之绪井井可述。余二本出于明末大作伪家陈定依原迹亦步亦趋加以炮制,地地道道的伪本而已。顺便提及,北宋武功苏氏是中国古代书画收藏史上私家收藏中最为杰出的收藏世家之一。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限展级国之瑰宝,如右军《快雪时晴帖》、怀素《自叙帖》都是苏家当年的故物。

图一

  2.《神仙起居法》(见图二)。小行草书,8行,计86字。这是随手所书的一帧便笺,相当于便条之类。内容为传自华阳山焦上人处的按摩秘诀。在今天已无任何神秘之处,与人们所热传的保健按摩操略无少异。本帖释文为:“神仙起居法 / 行住坐卧处,手摩胁与肚。心 / 腹通快时,两手肠下踞。踞之彻膀腰, / 背拳摩肾部。才觉力倦来,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厌烦, / 昼夜无穷数。岁久积功成,渐入 / 神仙路。乾祐元年冬残腊暮, / 华阳山焦上人尊师处传。杨凝式乍。”乾祐即后汉高祖刘暠年号,乾祐元年为948年。此帖有极为逼肖的二本,一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本今藏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原为日本收藏家中村不折旧物,故亦名中村本。故宫本为真迹本,中村本为伪本。

图二

  附带提及,帖文之末“杨凝式乍”的“乍”字(见图三),历来鉴赏之家或无考,或不置一词,或相沿成习,一致误定是少师的花押。其实不然。“乍”即“作”,为通假词。可从典籍互资印证。兹按运笔笔顺可足以明晰区分其点画结构;又从上下文意分析,上句明言传自“华阳山焦上人尊师处”,这是渊源所自;但赋为歌诗(即《神仙起居法》),却显然是经少师吟哦而成,已不言而喻。  

图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