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了病快补补身体!”这几种情况,补了更糟!

 醒真 2018-11-19

“生病了,要吃点好的补补身体。”这句话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人人都习惯了这个逻辑。但是,“补”并不是万能的。虽然补药好吃,人人都爱,但仍然要坚持“虚则补之,当补才补”的原则。有三种情况,补了反而更糟——


要识误补之弊

当前在中医内科临床上,不少医生喜欢运用补法。一是因为补药为病者所喜吃;二是因为补法为医者所喜用。

当补则补,补之恰当,通过补法补药使病家恢复了健康,这是符合“虚则补之”的原则的。但是也常常碰到某些病家吃了补养药,不但对身体无益,而且感到不舒服,甚至使病情加重。这种情况叫作误补。误补大致有以下两种。

 

不当补而补

不是虚证而用补药,或虚人邪浊尚盛不能运用补法而补之,均属不当补而补的范畴,会引起种种不良后果。具体地讲,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大实见虚候”

病属实证而出现某些虚证的症状,误认为虚证而用补法。临床上有些热性病,积热在中,脉象反而细涩,神昏体倦,甚则憎寒振栗,欲盖衣被,很像虚寒证,但同时伴有唇焦口燥,便秘溺赤等候。这与真虚是有根本区别的。此病本应用白虎承气清热通下之剂,若误投补益之剂,药用人参、附子等品,犹似火上添油,当然为害不浅。

二、体虚受邪

病者平日体质素弱,又感外邪,邪势方盛,高烧不退。本当应先清解(或疏解)祛邪,然后再行补虚,若医者不分轻重缓急,不别标本先后,用参芪骤然补之,结果事与愿违,“闭门留寇,助长病邪”,致使热象更高,胸腹闷满,大便闭结,神烦不安,甚则昏狂谵语,病证更重。


三、痰湿素重

痰湿之生,常由肺脾气虚引起,但痰湿均为浊邪,往往有碍于脏腑功能的正常活动。痰湿壅盛,充斥体内,可以出现各种症状:咳嗽痰多、喘急胸闷、精神疲倦、头晕眼花。有些精神病,中医认为是痰浊阻滞(痰蒙心包)引起的。痰浊为病虽然是肺虚、脾虚产生的,但治疗此病,亦不能骤用补法、补药,必须先化痰逐湿以祛邪,然后再用补法,以防止痰湿再生。若补之太早,非但不能复正,反而使痰湿胶结不化,日久难愈。

 

上面三种情况,前一种是属于不虚而补,后两种是属于虚不受补。在临床上有很多种病人是虚不受补的。例如肾阳虚损及脾阳虚的病者,伴有局部或全身浮肿的,亦不能一开始就用补法补药。若误投补药,则会越补病情越重。



好 · 书 · 推 · 荐


董建华临证治验录

董建华(1918—2001)教授,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内科学专家。其临证所涉病种遍及内、外、妇、儿各科,尤以外感热病及脾胃病,用心良多,体会尤深,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今值董老诞辰百年之际,其家人将先生医论及医案之精华,重新编辑整理成册,并将先生手稿的膏方病案附于书末以飨读者。从多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出董老的学术思想。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师生、临床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