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阁体,真的就不好吗?

 nqj0108 2018-11-19
·

明·姜立纲《节录张载东铭册》 局部

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总要有一些时间,要留给自己,

读读书,听听史,长长见识。

台阁体的溯源

文/葛华灵

解放双眼

—·文义帮主提炼·—

1.“台阁”一词,自汉代一来便有,多是各类文职官员或机构。如东汉的“台阁”唐人解释说”谓尚书也“。北宋时期,台阁是指御史台官、诸阁职的简称,后世泛指中央朝廷机构。

2.明朝的历史上,就没有过“台阁体”的记录,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台阁体”,在明和之前是泛指一种文学风格。

3.明代的杨士奇,就是台阁文学的领袖,号称“台阁体”诗派盟主。

杨士奇 跋《仲尼梦奠帖》

纸本 楷书 辽宁省博物馆藏

4.清代人所说的台阁体,也多是在说文学风格,而对于文学风格的如此描述或评价,在南宋时代已有之,如杨万里给范成大作序这么说:“甚矣,文之难也!长于台阁之体者,或短于山林之味;谐于时世之嗜者,或漓于古雅之风……非文之难,兼之者难也。

5.杨万里的这句话非常重要,其所云“山林”与“台阁”是两个重要的文学风格,体现出来的是不同的形式与内涵。明初宋濂在《汪右丞诗集序》说:“山林之文,其气桔以槁;台阁之文,其气丽以雅。

6.导致两种风格的原因在于作者的阶层或身份,居庙堂之高者以台阁为体,处江湖之远者,以山林为妙,故前者呢,华丽工整,后者呢,清淡野逸。

7.文学风格上的分野,即对审美趣味上产生影响。因此书法作为古代文人必不可少的日常所用,书法风格也会因为文学趣旨的影响而产生差异,祝允明《书述》中讲述明代早期的书法时说:“詹、解鸣于朝,卢、周守于野。” 前俩人是中央大官,后两人是地方小官。

沈度《敬斋箴册》 楷书

23.8x49.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8.清代沈曾植对山林与台阁书法的评价比较有见地:台阁之材,墨多于笔,所以有吏楷之诮也。山林之姿,笔胜于墨,所以有僧书之称也。殊可玩味。

9.明清两朝文人墨客,都提过“台阁”,但都没有明确定义过“台阁体”书法,且对于“台阁”的描述,放在文学和书法上均可以,如明代安世凤《墨林快事》记载:“西涯先生天资高朗,爱才,喜引接后进,海内文章之士翕尔归之,名日益尊,然诗乐浮靡,字以自出机杼为佳,人漫谓之台阁体。

10.放眼中国书法史,你会发现,历朝历代都会有追求工整的官方规范书写书风出现,正如清代沈曾植云:“唐有‘经生’,宋有‘院体’,明有‘内阁诰敕体’,明季以来有‘馆阁书’,并以工整专长。

11.“台阁体”是现当代书法史学家界定的,在古代是没有书法史这一个学科的,在西学东渐的现当代,西方史学研究思想和方法论引入,书法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沈粲(1357--1434)字民望,号简庵。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沈度之弟。沈粲8岁通《孝经》、《论语》、《孟子》,1O岁能真草,13岁时父母双亡,兄又发配云南,他独自闭门读书。家贫无纸,在墙壁上悬腕练字,其书法飘逸遒劲,名重一时。与兄沈度同年被成祖召入秘阁,授中书舍人,官至大理寺少卿,与其兄齐名,人称“大小学士”。 度以婉丽取胜,粲以遒逸见长。

12.民国时期,书法学者已经开始研究书法史,特别是通史的研究起步较晚。马宗霍的《书林藻鉴》 (1935年)和祝嘉的《书学史》 (1941年)往往还停留在资料长编的阶段。有影响的,如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1930年),其中分为总论、帖学、碑学、隶书、颜字等专题。

13.在史学家的不断研究和思辨过程中,对于台阁体书法的界定也逐渐达成共识。

14.现代史学界认为,台阁体书法有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狭义指明代中书舍人书写公文所用的书体,广义代指整个明代早期的宫廷书风。

姜立纲《楷书七律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5.最为典型的是《中国书法史·元明卷》中认为:台阁体虽以中书舍人为主体,但却蔓延至整个朝野,所以台阁体书法,又并不只限于中书舍人们的书法。还包括当时有影响的宫廷大臣书家。永乐时期的内阁官僚如三杨等的书法亦当属于台阁体一类……广义上说台阁体即明前期宫廷书法的代名词,其风格则多为雍容华丽,并适合了帝王的审美趣味。

16.王镛先生主编的《中国书法简史》 ,书中在谈到明清书法这一段时,明确提出了永乐年间出现并占据书坛主导地位的“台阁体”书法,书中认为统治者的审美倾向,逐渐反映到中书舍人的书法之中,并最终导致“台阁体”的出现。

沈粲 书应制诗 纸本

121.7X28.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度《楷书四箴页》 纸本

29x14.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NQJ0108·欢迎您朋友!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