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 尽信书,不如无书

 烟_灰_灰 2018-11-19

我们一般在说四大文明古国的时候,都说古埃及、古印度,还有两河流域,又被称为古巴比伦。也就是说除了中国,另外三家的名字前面都有一个“古”字。这是因为只有中国的文明连绵不绝,而另外三个文明都已经中断了。现在的埃及人,并不是古代埃及人的纯正子孙,语言风俗更不相同,只是占据了同一块地方而已。所以为了区别现代埃及和古代埃及,就必须加一个“古”字。

不过这些古代文明虽然中断了,但是它们的许多历史记录却被雕刻在石块和泥板上,得以保存至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了。这些文字看上去就像是一组打乱了的简笔画。6000年的漫长历史更是赋予了它一种难以捉摸的神秘感。


那么历史学家是如何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呢?我看了不少欧美人写的历史书。他们都喜欢用“组词法”来解释破译方法的第一步。

英语的“组词法”通常用在打电话听不清楚,或者内容特别重要的时候。比如说字母A,他就不说A,说apple。字母B就说boy。字母C就说cat。字母D就说dog。这样听的人就不容易听错了。我读中学的时候,英语老师报选择题的答案,经常就是一连串的boydog

如果我们把“组词法”组成的单词都画出来,那么它也就成了一种“象形文字”了。比如说,拿来一段英语文字,你把其中的每个字母A全都换成一个苹果的图案,每个字母B全都换成一个男孩的图案。依此类推,把26个字母全部换掉。再看看,是不是很有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风格呢?

其实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除了“组词法”,还有一种更加贴切的解释方法。因为象形文字的一个图形,并不一定正好对应一个字母,很有可能对应的是一个音节。这正好就是中国人说的别字。

通常我们说错别字,包括了2种情况。一种是写错了笔划,形成了一个不存在的字,那叫错字。另一种是确实有这个字,但是用错了地方,就叫别字。

比如说“妈妈叫我吃苹果”,不会写字的孩子可能会写成“马马交我吃平果”。还有把“犀牛”写成“西牛”,“长颈鹿”写成“长井路”之类的。这些都叫别字。

因为汉语的发音是有限的。所以如果全都使用别字,那么只需要几十个字,就可以把任何汉语内容表示出来了。假如你把一大堆别字写在一起,再让不懂中文的外国人来看,那也跟古埃及象形文字差不多呢。

现在我们已经能够用“组词法”或者“别字法”,自已创造象形文字了。似乎它的神秘感也因此消退了一些。只要花功夫下去,反复猜测、推敲,这些自创象形文字都是不难破译的。可是对于古代文字来说,就连最初步的发音规则都没有人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找不到有生命的老师,只好从没有生命的老师那里学习。这个没有生命的老师,就叫对照文本。所谓对照文本,是指一小段已经翻译好的古代文字。历史学家就从这一小段入手,找出规律,然后再去解读古代文字的全部内容。

那么对照文本从哪里来呢?这个只能凭运气了。1899年,考古学家发现了“罗塞塔”石碑。它上面分别用2种古埃及语字体书写了一段文字。后面还附上了一段古希腊语翻译。对于古希腊语,历史学家已经研究得比较清楚了。所以这块石碑,就是一段对照文本,也就成了教授我们古埃及语的石头老师。


因为古埃及曾经被古希腊人占领过,所以在古埃及的石碑上附带古希腊语翻译,这是很合理的猜测。比如中国清朝的皇帝是满族人。所以清代故宫的匾额上,都用满汉两种文字一起书写宫殿的名字。


受到“罗塞塔”石碑的启发,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从此合作了200多年。他们找出了各种古代文字的对照文本,又倾注了大量心血去研究分析,破译了许多上古历史记录。我们现在看到的上古文明史,就是建立在这些破译工作之上的。

破译工作的辛苦毋庸置疑,可是效果如何呢?说实话,很难评判。因为上古文明史,主要都是一些人名地名,打来打去,时间空间都不确定。历史学家的破译,很大程度上要靠假设和猜测。但是到底猜对了还是猜错了,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检验方法。

要说上古文明发现之中,最有社会意义的,就得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典,由282条法律组成,包括著名的“同态复仇”条款。所谓同态复仇,就是用相同的状态去报复别人的伤害。它的具体内容是:

196条:有人挖出别人的眼睛,那么他也应该被挖出眼睛。

197条:有人打断别人的骨头,那么他也应该被打断骨头。

就这两条看,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紧接着的后面2条是:

198条:挖出自由人的眼睛,应该赔偿1个金币。

199条:挖出奴隶的眼睛,应该赔偿他身价的一半。

这就奇怪了,挖出别人的眼睛,到底应该是同态复仇呢?还是赔钱了事呢?我们再往后看,还有更奇怪的。

218条:医生在给自由人做手术时,如果挖出病人的眼睛,应该被剁掉双手。

220条:医生在给奴隶做手术时,如果挖出病人的眼睛,应该赔偿他身价的一半。

古代医生做手术的时候,动作有那么大吗?动不动就挖出病人的眼睛?不过真正奇怪的是这个:

247条:租用别人的公牛时,挖出牛的眼睛,应该赔偿牛价的一半。

牛不是用来耕地的吗?谁这么狠,还要挖牛的眼睛?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突然明白点什么?这里肯定翻译错了啊!

那么是不是中文翻译搞错了呢?我又查了英语的标准译本,里写得明明白白是put out its eye。可见中文翻译没搞错,确实是历史学家搞错了。


不过呢,我们也没必要因此就责怪历史学家。他们有可能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可就算明明知道原文肯定不是这个意思,但是没有更好的解释,总不能在书上留一块空白吧?所以他们也只好把一个最接近的答案放上去。

比如说在汉语里,打“耳光”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动作。但是你让一个初学汉语的外国人来理解。就算他既认识“耳”,也认识“光”,还是一样猜不准“耳光”的实际意思。

他要是能从上下文中推测出,打“耳光”是一种人身伤害的动作,而不是一种食品或者其它什么东西。那么就算他猜的是“用火烧耳朵”,也已经算是非常接近真相,难能可贵了。

所以说,即使是历史学家写出来的历史,也并不是100%正确。有些人很难接受这个事实。他们看东西喜欢“非黑即白”,不是100%正确,那就是100%错误。所以也有很多人怀疑上古文明史完全是编造出来的,没一点儿可信度。

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让你一口气说出10个凭空编造的名字,不许跟任何知名的人物重复。你能说得出吗?许多人在讲故事的时候,为了编12个主人公的名字都要憋半天呢。而且就算是有人编出来了,那一般也就是把几个熟人的名字打乱了重新组合而已。

中国古典小说有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其中《三国演义》的情节复杂程度和信息量,远远大于其它几部。诸如“老马识途”、“望梅止渴”之类的经典桥段,数不胜数。文学评论说它“七分史实,三分虚构”。这是比较公平的。因为如果要把整个《三国演义》的内容全都凭空编造出来,完全不沾半点史实。那恐怕不是正常人类大脑能够完成的任务。

样道理,现在传世的许多古代作品,也都是七实三虚,甚至是三实七虚。比如《亚里士多德全集》,洋洋数百万字,是《论语》的几百倍。在没有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时代,一本私人著述能有这个规模?但是你要说它全是后人伪造,没有一丁点儿先哲的思想在里面。那么这群“后人”,倒也真够伟大的了。


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是,如果完全相信书上的内容,那还不如不相信。孔子说过一句更加有哲理的话是:“欲速则不达”。意思是,光想着要速度快,结果反而速度慢。

这两位先哲的话,说明的道理是差不多的。我们看问题,不要极端化。说白了,要么全真,要么全假,拒绝中间状态,拒绝动态修正,那就是懒人的思维方式。

事实上,并不只是历史学,在任何一门学科的已知和未知之间,都有一片灰色的中间地带。在这里,事情已经有了一点眉目,但是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面的灰色才能渐渐变白,前面的黑色才能渐渐变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

可能有人要问了,如果专家都还没有完全搞清楚,那为什么要急急忙忙讲给公众听呢?事实上,有很多时候,并不是专家急,而是公众急。比如说,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按照已经出土的文物算,中国的年代是比较晚的,数量也是比较少的。许多人就着急了,怎么中国的编年史世界第一,考古方面就落后了呢。

1950年代,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人民的自信心急需鼓励。于是政府组织发掘了好几个古代帝王的陵墓。可是发掘出来,保护得不好,反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后来不得不紧急叫停。

结果就是因为考古证据不够,所以现在的历史书里,埃及可以写6000年,甚至7000年。但是中国写5000年都有人置疑。但是你要知道,包括埃及和两河流域,乃至整个地中海世界,古代遗迹基本上都已经发掘得比较充分了。而中国的考古才刚刚开始。成吉思汗、唐太宗、秦始皇这个级别的陵墓都还没有发掘呢。急什么?

总的来说,目前全世界对上古文明的研究都还差得远。上古文明史中的很多结论,都还处在我们前面说的灰色地带,甚至基本上还是黑的,刚刚有一层蒙蒙亮。

由于上古资料过于薄弱,讲不出多少有营养的内容,所以我讲中国历史,尽量不讲春秋以前,讲西方历史,尽量不讲罗马以前。如果光讲一大串人名地名,那还不如不讲。要是让大家抱着比谁早、比第一的心态去看上古历史,那更是误入歧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