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应该重读儒家经典?

 渐华 2018-11-19

01. 中西方思想渊源

谈及儒家,就得从孔子说起;就像提起西方哲学,绕不开希腊三贤。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被誉为至圣的孔老夫子,生于春秋时期,比苏格拉底早82年,其时正值周王室式微,礼坏乐崩,社会陷入虚无主义。

于是,匡扶人心的儒家学派,应运而生。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整理成册,代代相传,影响深远。

经弟子整理的《论语》,详细记载孔子与他人的对话,传递着仁义礼智思想;后经孟子的承继,向国君推出仁政,儒家学说臻于完善。

诞生于希腊的苏格拉底,致力于探索普遍性的善和意义,试图矫正风靡社会的价值相对主义,首创启发式问答法,其与时人的辩论思想,也被弟子柏拉图载入对话录,流芳百世。

苏格拉底学派,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都是以人为中心,在认识自己、指导生活方面,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后世影响颇深。

但儒家学派留给人的形象,往往不如苏格拉底学派留给人的形象更为正面。这是为什么呢?

02. 新儒家代表

傅佩荣在《先秦儒家哲学》写道,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便有了帝王专制,一直到清朝末年,真正的儒家不复存在。

西汉董仲舒献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是阳儒阴法;后世宋明理学家们也借着儒家名号灌注自己的理念;使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沦落为专制礼教的宣传工具。

GIF

傅佩荣老师认为,只有先秦儒家哲学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只有回到《论语》文本才能了解真正的孔子。

这位为孔子发声,为儒家正名的傅老师,何许人也。

傅佩荣老师,1950年生人,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师从方东美、余英时先生,后于耶鲁大学深造,兼具中西文化之深厚学养,在宗教哲学、中国哲学(孔孟老庄思想),以及译解传统经典方面造诣颇深。

而方东美是与钱穆齐名的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余英时师从钱穆。

由此可见,傅老师作为根正苗红的最佳人选,重新解读儒家经典文本再合适不过。

《先秦儒家哲学》总计有16讲内容,其中《论语》有5讲,《孟子》有4讲,《荀子》有2讲,《易经》《周易·文言》《大学》《中庸》各1讲,最后一讲是师生问答,内容同样精彩。

03. 你知道的儒学都是假的

傅老师指出,“三纲五常”不是儒家思想,“性本善论”不是孔孟观点,自称儒家代表的荀子不是真儒家,撰写了被奉为科举参考书《四书章句集注》的朱熹不是真权威。

以上认知雷区,您踩到了吗?

孔子在《论语·颜渊》中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思想,就是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而“三纲五常”是由西汉董仲舒按照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

直到东汉班固《白虎通义》确认下来,作为教化天下,控制百姓的手段。

秦汉以来的儒家,是裹在狼身上的一张羊皮,是被帝王专制奴化的思想流派,不是真儒家。

大家认知体系里的百家争鸣脑图

04. 你所应该了解的真儒家

傅佩荣老师在《先秦儒家哲学》指出,真正的儒家只有一纲一目,就是父子(父母、子女)这一纲,君臣之间的伦理是相对的。

真儒家不是固守礼制,不是愚孝愚忠。

关于何为孝道,孟子曾引用《诗经》中的《小弁》和《凯风》来说明。《小弁》写的是父亲的大过错,《凯风》写的是母亲的小过错。

父母过错大而子女不怨恨,这是更加疏远父母,不孝;父母过错小而子女怨恨,这是心里受不得刺激,亦不孝。

而在君臣关系上,孔子说,大臣是用正道服事国君,国君不听就辞职。

而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并且在《孟子·离娄下》中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牛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仇)”。

哪有“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

再举两例,观摩一下在儒家眼里,何为适当的君臣关系

齐宣王尊重贤才,曾经召见一位叫颜斶的隐士。齐宣王说,颜斶你走上前来;而颜斶却敢说,大王你走过来!齐宣王很不高兴。颜斶说,我走到大王面前,我就是趋炎附势的人;而大王走到我面前,大王就是礼贤下士的明君。因为“士贵耳,王者不贵”。

还有一次,齐宣王要去拜访孟子,结果不巧生病了,就派人请孟子过去看大王,但孟子也回说自己感冒了。大王立刻派御医为孟子治病,孟子就跑到朋友家,御医追过去,孟子东躲西藏。连朋友都怪他不尊重大王,善辩的孟子说,我这是在用尧舜之道建议大王啊

综上所述,真儒家并不墨守成规,提倡愚孝愚忠,而是灵活处理父子、君臣关系。

05. 解铃尚需系铃人

孔孟儒学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教人如何生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孔子创立仁义礼智,孟子推出仁政思想,都是在教导人向善求真,理想的圣王则是“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儒家提出的“仁”有三个层次,皆与善有关:

1. 人之性是真诚而向善:《孟子》“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2. 人之道是择善而固执:《中庸》“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3. 人之成是止于至善:《论语》“杀身以成仁”,《大学》“止于至善”。

何为善?傅老师认为,善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体现,判断适当的三个原则:

1. 内心感受要真诚;2. 对方期许要沟通;3. 社会规范要遵守。

孔孟之“善”,和柏拉图《理想国》里的“善”,结合着看,都在讲伦理道德,都有追求至善至美的人间理想,都有“哲人王”的政治期许,孔孟的智慧之光真的不亚于希腊三贤。

本来是一块璞玉,结果却被帝王专制利用,“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打倒了孔家店,推翻了皇帝,是否就没有专制思想了呢?那些被压制了两千年的病梅,是否能够扬眉吐气,傲立枝头了呢?

解铃尚需系铃人,与其一味的崇洋媚外,满嘴民主平等自由,尚不如回归经典,听听老先生们怎么说,通过中西结合,进行文化反省,去粗取精,建立文化自信。

作者介绍:90后,处女座,混迹魔都,伪金融从业者,名数据分析媛,实文字搬运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