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药师 如果真要评选神药的话,阿司匹林应该能排进前三位。 从1853年化学家C.F.Gerhardt合成出阿司匹林,至今已经超过一个半世纪,阿司匹林依然不断地带给人类惊喜。 虽然不断有质疑声传来,比如有人写过一篇《阿司匹林走下神坛》的文章狠狠地抨击过阿司匹林。 但是阿司匹林依然用实力证明了,王者依然是王者。
遗憾退出“解热镇痛”领域
阿司匹林当初是作为解热镇痛抗炎药物使用的,就是用来对付发烧、缓解身体各种疼痛、对抗炎症的,可以说是很全能了。 但是现在阿司匹林已经退出“解热镇痛”领域了,主要原因就是它的副作用太大了。 要想阿司匹林发挥“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剂量一般需要在300mg以上,但是这个剂量下,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就比较多。 比较常见的就是服用阿司匹林之后会感到胃肠道不适,甚至胃肠道出血。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说,大剂量阿司匹林可能会造成肝功能损害,脑损伤等一系列问题。 以前,有种叫“头痛粉”的药,很便宜,吃了感觉还挺管用的,现在不少地方还有这种药。 这种药学名叫做阿咖酚散,就是阿司匹林+咖啡因+对乙酰氨基酚的结合。 但是这种药长期服用其实很危险。这三种药物都对消化道有损伤,而且剂量都比较大,加在一起服用的效果,可以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由于一系列的副作用,阿司匹林就被其他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的药物取代了,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阿司匹林遗憾退出了“解热镇痛”领域。 目前阿司匹林主要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一些公众号或科普文会推荐三高人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 不过,不少研究又对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这一功能提出了质疑。
不是所有人都能用阿司匹林 其实争论的重点,主要是针对阿司匹林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功能。 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就是指——未雨绸缪,在尚未发生过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塞、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下,每天服用点阿司匹林,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 不过,国内外不少相关研究证实,阿司匹林会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即便是肠溶片剂型(这里可以理解为对于胃肠刺激比较小的剂型)也无法降低这一风险。 美国FDA建议,不应把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疾病以及预防用药 查阅了国内外相关医学指南,均认为: 阿司匹林并不适合所有人群服用,即便是超过一定年龄的“三高人群”口服阿司匹林也需要仔细斟酌。 总结一下这些指南的观点,对于未发生过心血管疾病,但是想要预防的人群来说,服用阿司匹林之前需要请专业人士,先进行一下风险评估,确定心血管疾病风险和消化道出血风险之间,哪种风险比较大,两害相权取其轻。 即便阿司匹林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功能被否认了,阿司匹林的王者地位依然不容动摇。
阿司匹林依然是王者 目前,各国医学指南一直认为,阿司匹林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的基础用药。 二级预防是指——亡羊补牢,已经发作过心血管疾病的情况下进行早诊断、早治疗,防止这些问题再次发生。 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和其他药物连用效果更好。 比如,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的复方制剂就能够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一项研究显示极低剂量的阿司匹林与双嘧达莫的复方制剂共同使用,减少了37%的脑血管意外发作风险,较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相比,降低了18%的风险。 1900年,德国拜耳公司正式将阿司匹林作为药品销售 目前,对于阿司匹林的诟病,依然是容易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 不过目前已经有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对于需要通过服用阿司匹林,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人群来说,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有助于减少服用阿司匹林导致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甚至有研究发现,阿司匹林有预防癌症的功效。
预防癌症的功能也在不断发现中 不过目前只能确定,阿司匹林对“结直肠癌”的预防有明确的证据。结合目前的研究成果,我们归纳了4项代表性成果:
发表在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杂志上的论文证实,阿司匹林的抗癌作用与血小板有关 阿司匹林对于其他癌症的效果,只能说尚在研究中。目前发现的可能存在效果有这几个,但是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实:
阿司匹林是种好药,价格亲民,它的新用途依然在不断开发中,但是得看情况遵医嘱吃,才能发挥它最大的好处。 有报道称,英国和印度正在联手筹备一项大型“阿司匹林对肿瘤预防作用”的研究,预计将纳入约10000个病例。 并分为结直肠癌、乳腺癌、胃-食道癌及前列腺癌四大适应证,研究预期为5年。 相信在未来阿司匹林在预防肿瘤领域的表现,一定会更加精彩。 |
|
来自: hercules028 > 《医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