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盐加姜做拉花,这样的中国茶才最正宗?

 酸豆咸菜 2018-11-19

我们总是嘲笑外国人在喝茶时喜欢放奶放糖放蜂蜜,喝法奇葩,一点都不正宗。然而你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古人往茶里放的东西更多更不可思议吗?

(欲看文章,先看视频)

视频不过瘾

精彩向上滑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除了常见的用开水冲泡之外,还有许多种格调更高的制茶、饮茶方法。包括充饥茶、拉花茶、清淡解渴茶等等。


古人饮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唐代讲究煎茶、宋代讲究点茶、明代讲究泡茶。其中,在唐代,茶文化可以说发展到了第一个高峰。那时的茶叶主要为饼茶,就是做成饼状的,吃的时候要敲碎碾碎,煮着吃。到了宋朝出现了点茶法,人们的斗茶之风非常盛行。到明朝,茶类出现了多元化,茶的种类和形式也丰富多了,最关键的是朱元璋罢造了龙团(朱元璋因为出身布衣,而龙团茶制法太复杂,饮用也不便,就被他下旨弃用),改为饮用散茶,这也就是现代茶叶饮用法的由来。



话说唐代有一位高人名为陆羽,在茶树培育、制茶、品茗等与茶有关各个方面都很有建树。他撰写了《茶经》三卷,成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可以说从此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陆羽字鸿渐,是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陆羽的身世很坎坷,他在自传中写到“(陆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虽然是诙谐的自嘲,但也饱含着深深的无奈。其中,“不知何许人”更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在唐开元二十三年、也就是在他三岁的时候,陆羽被家人抛弃。但幸运的是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捡到了他。当时,智积禅师正走过西郊的一座小石桥,忽然听到桥下传来一群大雁的悲鸣之声,他走近一看,只见一群大雁正在用翅膀保护着一个小男孩,看到这个小男孩被寒霜冻得瑟瑟发抖,禅师动了恻隐之心,就把他抱回寺中抚养。智积根据《易经》占得《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为小男孩取名“陆羽”,以“鸿渐”为字。至于陆羽的真正身世,只能说是一个不可考的千古之谜了。



陆羽从小在堪称茶道大师的高僧智积身旁煮茶奉水,使得陆羽学得了一身的本领。他十二岁只身离开寺庙外出闯荡,入过戏班,当过编曲。还曾去火门山邹老夫子门下受业七年,直到十九岁那年才学成下山,此后就将考察天下茶事当做毕生事业。据说陆羽的离开令抚养他长大的智积禅师很伤心,并从此不再饮茶。


相传陆羽跟随安史之乱的难民一道南下,一路考察各地的茶叶,并且品鉴了很多泡茶泉水(曾著《水品》一文,但后来失传)。一天,陆羽正在扬子江江畔考察,刺史李季卿碰巧遇见了他,便邀请他同船而行。李季卿跟陆羽说,听闻用扬子江中心的南零水泡茶非常好,便派遣了一名小吏驾船前往取水。



小吏取水回来时不小心将打满的江水洒了一半,为了掩人耳目,小吏又舀了一些岸边的江水。小吏将水递给陆羽,陆羽只尝了一口,便连连摇头,称此水并不是扬子江中心的南零水。李季卿再次派遣小吏前往扬子江中心取水,回来后,陆羽尝了一口,认为第二次取的水才是扬子江中心的南零水。取水小吏十分佩服陆羽,便告诉了他实情,随后陆羽品茶鉴水的高超技艺很快就天下闻名了。


终其一生,陆羽将中国茶的格调提到了新的高度,也因此被人们称做“茶圣”。他写的一篇《六羡歌》可以作为自己一生的总结,甚至与中国茶文化也相得益彰:“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