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煎茶水记 | 古人品水的轶事杂记

 弘益茶道美学 2020-07-22

高下之水

唐朝状元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作为古人品水的轶事杂记,或可略为了解。

《煎茶水记》,最初名为《水经》,我们从宋人的著作中可查到相关记述。北宋李昉等人编著的《太平广记》卷三九九引此书时,称其为《水经》;另外,北宋叶清臣在《述煮茶泉品》的篇末写道:“泉品二十,见张又新《水经》”;再有,北宋刘弇《龙云集》卷二八《策问》中记载:“温庭筠、张又新、斐汶之徒,或纂《茶录》,或著《水经》,或述顾渚”。这些古籍都记载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原初名为《水经》。

后人为何将它改名为《煎茶水记》?诸多原因中比较合理的“大概是为了和郦道元所注的《水经》区别”。 

关于《煎茶水记》的内容,南宋著名的目录学家晁公武(公元1105-1180年)在《郡斋读书志》中评道:“其所尝水凡二十种,因第其味之优劣。”另外,南宋的藏书家陈振孙(约公元1183-1262年)也在《直斋书录解题》中对《煎茶水记》进行了评点:“本刑部侍郎刘伯刍称水之与茶宜者凡七等。又新复言得李季卿所笔录陆鸿渐《水品》,凡二十。”

《郡斋读书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具有提要内容的私藏书目,成书较晚的《直斋书录解题》在形式上模仿了前者。此两书被称为中国古代私家书目的“双璧”。   

以上两本古代私家书目中的评点,大致道明了《煎茶水记》的内容概要。它主要记载了唐朝茶人品第煮茶之水的两则轶事。一为刘伯刍关于宜茶之水的择优比较;二为李季卿笔录陆羽对茶饮之水的高下排第。

《煎茶水记》中记载的第一则品水故事为:唐宪宗元和年间刑部侍郎刘伯刍(公元755—816年)对亲历过的山泉江湖之水进行深品高鉴,认为煮茶口感较好的水源有以下七品:

扬子江南零水第一;

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

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

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

扬州大明寺水第五;

吴松江水第六;

淮水最下,第七。

刘伯刍所品水源,大都集中在两浙地区,即唐代的浙东、浙西两道。浙江东道辖境在今浙江衢江、浦阳江流域以东;浙江西道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南部以及浙江西部地区。

张又新游历两浙,亲自品尝了上述七种水源,对尊长刘公伯刍的品鉴颇为赞同,“斯七水,余尝俱瓶于舟中,亲揖而比之,诚如其说也。”但他同时又认为刘公所载水源仍可补充,其“扬子江南零水第一”的观点也值得推敲。张又新曾为永嘉(今浙江温州境内)刺史,鉴于“客有熟于两浙者,言搜访未尽”的说法,他经钱塘江桐庐江段,到了此江段的严子濑(相传在东汉严子陵的垂钓台下),并亲自在此处取水煎茶。

他认为此水“不可名其鲜馥也,又俞于扬子南零殊远。”然后,他又来到永嘉的仙岩瀑布,“取仙岩瀑布用之,亦不下南零”。于是,他得出显理鉴物的真知灼见:“今之人信不迨于古人,盖亦有古人所未知,而今人能知之者。”

张又新还在《煎茶水记》中记载了一则“陆羽品水”的故事:唐代宗时期,李季卿刺湖州,至维扬,逢陆羽处士,便邀陆处士到扬子驿用膳。席间,李季卿问陆羽煮茶用什么水最好?陆羽回答说是扬子江的南零水。

李季卿便派了两名军士去取南零水。此两名军士奉命取回南零水,却在返途中不慎将桶水荡失了一半。为了交差,他俩就取附近的江水将桶加满。两名军士挑回水后,陆羽用勺在桶里漂了漂,尝了尝,断定桶水不是南零水,而是附近的江水。这两名军士辩称他们的确取了南零水,当时在场的百余人可以作证。

陆羽不声不响,把桶水倒掉一半后再尝,断言桶里剩下的水才是真正的南零水。这两个军士顿时傻了眼,诚惶诚恐地将实情一一道明,直呼“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李季卿与在座的其他宾客都大为惊叹!李季卿便问陆羽:“既如是,所经历处之水,优劣精可判矣。”陆羽于是将自己品鉴过的各地之水排出二十个等级,李季卿命下属记录下来:

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

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

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虾蟆口水,第四;

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

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

扬子江南零水第七;

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

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

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

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

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

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

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

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

吴松江水第十六;

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

郴州圆泉水第十八;

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

雪水第二十。

李季卿录毕,陆羽又补充了水源和洁器对于茶饮的重要性:“此二十水,余尝试之,非系茶之精粗”,“夫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离其处,水功其半,然善烹洁器,全其功也。”

以上“陆羽品水”故事,张又新述称引于楚僧的《煮茶记》。他在《煎茶水记》道:“元和九年春,予初成名,与同年生期于荐福寺。余与李德垂先至,憩西厢玄鉴室,会适有楚僧至,置囊有数编书。余偶抽一通览焉,文细密,皆杂记。卷末又一题云《煮茶记》”。

文末,他又强调自己任江西九江刺史时,与同僚论茶,思寻《煮茶记》,此书仍在:“又新刺九江,有客李滂、门生刘鲁封,言尝见说茶,余醒然思往岁僧室获是书,因尽箧,书在焉。”

状元手笔

《煎茶水记》无论在群星璀璨的唐朝文坛,还是清隐自得的茶学一域,都算不上拔萃之作。但这卷手稿的作者在当世却因科场出类而举朝闻名。

张又新,字孔昭,生卒年不详,唐代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他的曾祖父张鷟(约公元660-740年),字文成,是唐高宗李治调露年间的进士。据说他的科举考卷被当时的考功员外郎骞味道赞为“天下无双”。张鷟下笔成章,屡试屡中,人称“青钱学士”。除了科考文章一流,张鷟还是唐代著名的玄幻小说家,著有《游仙窟》、《朝野佥载》和《龙筋凤髓判》等唐传奇小说。传说当时新罗(朝鲜半岛国之一)和日本的使节每次访唐,都要四处打听张鷟的新作,并且不惜重金将其新作买回,在他们的国度广为传诵。

张又新的父亲张荐(公元744-804年),字孝举,官至工部侍郎。张荐文辞敏锐,专治《周官》、《左氏春秋》,在唐代宗、德宗时期,任史馆修撰。他又笔力恣纵,精通诗词歌赋,著有文集三十卷以及唐传奇小说《灵怪集》三卷等。

张又新出生官宦世家,有良好的家学渊源,在科场上是少见的春风得意。他初应“博学鸿词”科第一,又为京兆解头,后又状元及第,因三占鳌头而被称为“张三头”。

张又新早年风光,但其后的仕途却起伏跌宕,不尽人意。他早年党附宰相李逢吉,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升侍部员外郎,与李续之、刘栖楚等七人并称为“八关十六子”。唐大和元年(公元827年),李逢吉被罢相,张又新亦被贬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贬为汀州刺史。李训执掌朝政后,张又新又趋附李训,迁刑部郎中,为申州刺史。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李训死后,张自新亦被贬为江州刺史,卒于左司郎中任上。

张又新是唐朝小有名气的才子,有著书立说的愿望。但他的著作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世说他喜爱美色,却偏偏娶了丑妻。他写过一些诗作,但多为“今日满栏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心”(张又新《牡丹》)之类的流香之作。关于他的诗作,《全唐诗》存有十七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存有补诗六首。

张又新嗜好饮茶,而且对茶饮之事有一定的研究。可是,他的《煎茶水记》篇幅千余字,且多援引前人茶事和观点,没有太多独立的创见。另外,中国山河博广,《煎茶水记》中比较的水源限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陕西、河南、江西、山西等地,文中水质的高下排名不免带有地域局限性。再有,古今山河变道,水源变更,张又新所录的古水比较对今人茶饮的参考意义,尚需用发展的眼光加以鉴别。

当然,《煎茶水记》强调水质对茶饮的重要性,这点颇值古今茶人高度肯定。张又新又在文中点透,“古人研精,固有未尽,强学君子,孜孜不懈”,这种“古为今用,今为古补”的追求,是值得后人尊崇的治学思想!

·

· 作者:唐婉约丨弘益茶道美学研究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