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建常识:檩、桁、椽、叉手

 安东老王 2018-11-20
古建常识: 檩桁椽叉手
引自与星对话
 

  檩、桁:也称“桁条”、“檩条”、“檩子” ,在宋式建筑中称“榑”。


古建常识:檩、桁、椽、叉手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图六十六  檩、椽
 
  檩是与梁架正交,两端搭于梁柱上且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一般均为圆形截面,属古建筑中小式建筑的大木构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承托屋面椽子,并将其荷重传递给粱柱。 宋《营造法式》称为“榑”。清《工程做法则例》在带斗拱建筑中称为“桁”,在无斗拱建筑中称为“檩”。檩条根据建筑物承重大小,有用一根的,有用两根并用的、三根并用的。两根并用的,下面的一根叫檩枋,如脊枋(图六十七)。三根并用的,处于中间的多为方条,称为垫板,如脊垫板(图六十七)。檩的名称随其梁头所在的柱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如:
  (1)在檐柱之上的称“檐檩”,宋称“下平榑”(图五十四);
  (2)在金柱之上的统称“金檩,宋称为“上平榑、中平榑”,金檩有上中下之分(图六十七);
  (3)在中柱之上的称脊檩,也称脊椼,宋称脊榑(图六十七);
  (4)挑檐桁,宋称“牛脊樽”,(图六十四)等等…………
  (5)此外还有檩垫板,它是清式建筑中,填补檩木与枋木之间空隙的木板,起装饰作用。檩垫板依其位置可分为檐垫板、金垫板、脊垫板等(图六十七)。

古建常识:檩、桁、椽、叉手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图六十七    构架

  :也叫椽子、椽条。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屋顶都有挑出的屋檐,目的是保护檐口下的木构架及夯土墙少受雨淋。屋檐的主要构件就是椽子,它密集地排列于檩上,并与檩成正交,是支撑屋顶盖材料的圆形木条,其功能是承受屋顶的望板和瓦等材料。 它按屋面坡度铺砌,所以和地面形成角度,而不是水平的。椽条位置不同,称谓不同,主要有:
 
  (1)檐椽(图六十九):架在下金桁与檐桁(正心桁)间的这段椽子,是木构架中最外侧一步架上的椽子。
  (2)飞檐椽(图六十九):在大式建筑或较大建筑物中,为增加挑出的深度并使瓦沟水流远,在圆形断面的檐椽末端,并附着于檐椽之上,还要加钉方形断面的椽子,从而加长了屋檐挑出的深度,这段方形断面的椽子叫“飞椽”。

古建常识:檩、桁、椽、叉手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图六十八  椽条  
                                                 
 6、叉手(图四十四、图四十五):叉手:支撑在蜀柱两侧的木构件。北魏石室中用;唐、宋、辽、金、元建筑中仍用;明代偶有应用,但断面尺寸很小;清代几乎不用叉手。

古建常识:檩、桁、椽、叉手 - 安东老王 - 福成中华

   图六十九   椽条构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