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综观明蒙长达二百多年的战争究竟谁优谁劣?

 cat1208 2018-11-20


综观元亡之后的明朝与蒙古诸部的整个战争过程,可简明扼要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明军兵锋凌厉。从1367 年(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运筹帷幄、北伐中原,到1424 年(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亲征漠北的途中死亡为止,时间长达半个世纪。这一阶段的明朝多次派兵主动出击,纵横塞内外,深入草原,对蒙古诸部采取咄咄逼人的战略攻势。蒙古诸部无力抵抗,往往逃向一些荒远偏僻的地方,苟延残喘。

 

第二阶段的明军转攻为守。从明仁宗于1424 年(永乐二十二年)继位,到十五世纪中后期的成化年间为止。在这五、六十年的时间里,明朝进行战略收缩,不再锐意开拓边疆,转而采取稳守反击、以防御为主的策略。其间的土木之变更是使明朝遭到空前的挫败。而蒙古诸部在此期间卷土重来,纷纷南下至辽东、宣大、河套、陕甘等边塞地区与明军对峙。

 

第三阶段的明军与蒙古游牧战士处于对峙状态。从十五世纪晚期的弘治年间起, 到十六世纪中后期清太祖努尔哈赤崛起为止,长达百余年。这期间成吉思汗的后裔战胜了割据一方的异姓封建主,基本统一了蒙古诸部,势力大增,并不断进犯内陆,大肆杀戮。从辽东到大西北,万里长城沿线烽烟四起。明军固守防线与蒙古诸部周旋,双方时战时和。由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女真族领袖努尔哈赤趁着明蒙对峙之机在东北不断发展壮大势力,接着对外实行扩张。新的一次改朝换代即将到来,明朝与蒙古的战争已经退居次要位置。

 
《出警入跸图》局部图,描绘了明神宗万历皇帝去京郊十三陵祭拜先祖


回顾明军与蒙古贵族统治阶级长达二百多年的战争,各种大小规模的战事层出不穷,难以统计。在各个时期的一些具体战事中,有的是明军取胜,有的是蒙古人占了上风。那么在这场持续二百多年的战争中,究竟谁优谁劣?


根据当代学者王雄的考证,洪武年间,向明朝投降以及被明军俘虏的元军人数达到七八十万之多。这其中蒙古人所占的比重一定不少。洪武之后,虽然有朱棣在永乐年间对蒙古亲征的壮举,但明军歼灭的蒙古人数已呈逐年下降之势。明军以在战场上斩获首级的多少作为论功行赏的依据之一,然而这支队伍在明朝中后期与蒙古作战时,一次斩获千个首级以上的战例已经比较少见。不过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明军在战场上斩获的首级数并不等于明军的歼敌数,例如: 1567 年(隆庆元年),入塞抢掠的鞑靼人在撤退经过棒槌岩时,因不熟悉地形,“顷刻之间跌于岩下者不可胜计,山岩沟涧宽达数十丈,一时人马充盈”,事后,明军搜索这些山岩的沟涧时,很多鞑靼人已经腐秽得让人不能靠近,根本割不了首级;而1581 年(万历九年)的辽东长勇堡(今辽宁沈阳以东)之战,鞑靼军在败退时皆钩其尸而去,明军也割不了首级。故此,单凭明军斩获的首级之数很难统计出蒙古军队的真正伤亡人数。同样,各种史籍对明朝在漫长战争中的总损失的记载也含糊不清,例如“土木之变”,《明实录》只是记载“死伤者数十万”,俺答寇边时,“岁掠华人以千、万计”,上述的记载均不是确切的数据。综上所述,单凭双方人员在战争中的损失这一笔糊涂账,似乎是很难得出明军与蒙古军谁优谁劣的结论的。

 


蒙古人曾在“土木之变”中俘虏了明英宗,这证明蒙古人仍然善战。那么,明军是否俘虏过蒙古人的最高领袖呢?对此需要略加考证。事实上,明朝在开国战争中俘虏过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的孙子买的里八剌,并于1374 年(洪武七年)将其释放回塞外,这个人后来真的当上了蒙古大汗。至于到底是哪个大汗,则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死于捕鱼儿海之战结束后的脱古思帖木儿大汗,历史学者薄音湖经过考证之后认为这种说法可信。其二是额勒伯克·尼古埒苏克齐可汗,此人的事迹没有在明代史籍中留下记载,但根据蒙文史籍《黄金史纲》与《蒙古源流》的记载,他是脱古思帖木儿死后相继短暂在位的几名大汗之一,他贪图美色,竟然杀弟夺妃(一说杀子夺妃),最终因为施政无方的缘故被瓦剌权臣所弑——历史学者宝音德力根认为此人就是买的里八剌,理由主要有两个:第一,两者年龄相同,根据汉文《元史》与《草木子》等书的相关记载,宝音德力根认为买的里八剌生于1362 年(至正二十二年),而根据蒙文《黄史》(原名《古代蒙古汗统大黄史》)与《黄金史纲》等书的相关记载,额勒伯克·尼古埒苏克齐可汗也是生于1362 年(至正二十二年); 第二,两人的名字,词义相同,“额勒伯克·尼古埒苏克齐”就是“买的里”的蒙古语意译,是“富有慈心”之意。不过, 买的里八剌毕竟不能与明英宗相提并论, 因为他成为俘虏时还未当上蒙古大汗。但是,仅仅凭着蒙古人俘虏明英宗这一孤立的事实而得出蒙古军在整个战争中的战绩比明军还要优胜的结论,恐怕令人难以信服,况且,明军也在正统年间用武力逼使鞑靼大汗阿台一再请求归附。

 

明军也有抢尽风头的时候, 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战争中,这支军队出手不凡,接连摧毁了蒙古政权的首都大都、上都, 迫使蒙古大汗退回游牧状态。在往后的日子里,将士们先后在应昌、捕鱼儿海、斡难河源、忽兰忽失温、亦集乃等地摧毁了蒙古大汗(包括后来的鞑靼大汗、瓦剌大汗)游牧时的政治中心——汗斡耳朵。相反,自从朱棣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之后, 蒙古人仅在正统年间的“土木之变”及嘉靖年间的“庚戌之变”中兵临北京城下, 但是都未能攻克北京,也未能恢复旧江山, 始终改变不了元亡于明这个铁一般的事实。

 

如果将双方在决战中胜负的次数来加以比较,或许可以作为判断谁优谁劣的一个标准。

 

战争虽然漫长,但双方主力真正进行过的决战只有九次,分别是洪武年间的太原之战、沈儿峪之战、岭北之战、捕鱼儿海之战,永乐年间的克鲁伦河之战、兀儿古纳河之战、忽兰忽失温之战,以及正统年间的土木之战与北京保卫战。在这九次大决战中,明军胜多败少,失败的只有三次。就此而言,明军的战绩要比蒙古军更胜一筹。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每一场决战之后,失败的一方都会总结经验教训对军队进行改革,及时更新武器装备,并对步、骑等兵种做出合理的调整,以期待在下一次决战中克敌制胜。就以明军为例:岭北之战失败后,明朝为了抗衡对手的重装骑兵而相应在步兵中提高长枪手与刀牌手的比例;克鲁伦河之战失败后,为了对付鞑靼的轻装骑兵,配备了大量火器的神机营应运而生;土木之战失败后,迫使明军留守部队在北京保卫战中匆忙上阵,同时也促成了京师三大营的改革与团营的组建。由此可知,取胜的秘密是军队的统帅在对付不同的对手时能够采取不同的打法,如果有谁因循守旧、拒绝改革,就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证击败敌人,弄不好还会吃败仗。而传统文人津津乐道的谋略等一些不可捉摸的因素在很多时候只起到辅助作用。只有从这个角度来把握元明战争史的脉络,才会察觉血腥的战争竟然能够促进军队的进步,尽管这种进步是曲折的,但并非停滞不前。


本文摘《明蒙战争:明朝军队征伐史与蒙古骑兵盛衰史》

来自蒙古草原、依靠骑兵起家的元朝虽然在十四世纪中后期衰落了,但骑兵并未过时,仍旧在元亡明兴的战争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新兴的明朝用武力统一了中原,在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多次派兵主动出击,深入蒙古草原内部,对逃回塞外的元朝残余势力采取咄咄逼人的战略攻势,鲜有败绩。然而,自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明仁宗继位之后,转攻为守,蒙古诸部卷土重来,纷纷南下与明军对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