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链接(《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简介),关注《早安京剧》其他公众号 
青衣又名“正旦”,在京剧的“旦”行里,青衣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因此才叫“正旦”,又有“大青衣”之称。青衣扮演的都是贤妻良母、贞妇烈女等端庄正派、性格善良的人物,年龄一般是由青年到中年。如《白蛇传》中羡慕人间生活、爱上许仙的白娘子,《别皇宫》和《祭江》中为免吴蜀两地生灵涂炭而投江自尽的孙尚香,《铡美案》中被丈夫遗弃的秦香莲,《三击掌》中选中有志气的穷书生做丈夫的王宝钏等。 一、关于青衣的命名 青衣的命名,是由于饰演这类角色的演员在台上表演时,传统上往往都穿青褶子(黑色的袍服类服装,全身青素无绣,只在领、袖、前襟、横摆等处加镶双边)。如《荒山泪》中的张慧珠、《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武家坡》中的王宝钏、《桑园会》中的罗敷等稳重端庄、孤独贫穷的正旦角色皆着这样的服饰。还有一种银灰色的素褶子,以冷色象征衣服素净,衬托剧中人物的悲愁、清苦。正旦行当亦因穿青褶子者居多而称“青衣”。 因饰演角色的不同,有的青衣虽然也穿女蟒(如《大保国》中的李艳妃),或者穿宫衣(如《贵妃醉酒》中醉酒后的杨贵妃),或者穿帔(如《金水桥》中的郭妃),或者穿其它颜色的褶子,但除蟒和宫衣是固定的花样花色外,一般来说,褶子和帔的色彩往往都是比较素雅的。而且,传统上青衣行当无论穿什么样的戏装,这种戏装总是长衫类型的,不是上下衣可以分开的短打扮。 二、青衣行当的表演特点与化妆 传统上,青衣的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要求韵味浓厚,行腔优美,风格鲜明,声情并茂,流派特点明显。青衣的念白都是韵白,一般不念散白。其表演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讲究优美端庄,不能轻佻。 早期传统戏的青衣基本上都是坐着唱,没有太多的表演。这是因为在过去的时代,封建礼教要求妇女目不斜视,笑不露齿,甚至袖不露指,走路也不能快步,要安详稳重。过去在舞台上表演的青衣行当,不管坐、立、走路,都要求一只手横捂胸腹之间,另一只手垂在身旁,总是慢条斯理地保持着这种姿态,为此观众给青衣起了一个很形象的俗称叫“抱肚子旦”。 在演唱的用嗓方面,青衣要用“小嗓子”(俗称“假嗓”),由于戏中的演唱多由青衣来承担,因此要求青衣这一行当的演员要有非常好的嗓音条件(相对来说,彩旦、刀马旦等的表演主要在做、打工上,对嗓音的要求可以低一些)。青衣的唱功要求用“丹田气”,有了气息的支持,声音才能响遏行云。在演唱的咬字吐字方面,讲究“以字行腔”,“字是骨头,腔是肉”,要求字正腔圆,字字入耳。 京剧中以青衣为主要角色的戏,最早几乎全是是重唱功的,如《祭江》《大保国》《二进宫》《孝义节》等戏,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发挥形体表演的机会。以后经王瑶卿、梅兰芳等大师的逐步创造发展,青衣这一行当也开始重视以表演的手段来塑造独特的人物形象了。梅兰芳等人还把青衣沉静端庄的风格、花旦活泼灵巧的表演、刀马旦的武打工架等都熔为一炉,创造出一种唱、念、做、打并重的新行当——花衫。 青衣主要扮演正派、稳重、贤淑的中年或青年妇女角色,因此面部化装要讲究容貌端正,所用底色较淡,呈粉白色。腮部揉红部分面积小,颜色亦较浅,只是眼窝四周近鼻根处着色较重,过颧肌部位即与底色融合。青衣多描柳叶眉,勾凤眼,外眼角略往上挑。描绘眼圈的线条不宜过重、过粗、过长。涂唇时口型轮廓鲜明,嘴角亦略向上展。扮演贫穷妇人时,脸上虽然涂抹脂粉,但不宜过重。扮演闺门女性(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时,眉眼画得必须清秀,脸部的脂粉要略重一些。 三、青衣行当的著名男旦演员 在京剧的发展历史中,青衣行当的著名演员灿若群星,他(她)们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只是在相当长的封建社会里,女性不允许登台表演,女性角色只能由男性出演。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京剧青衣行当的著名演员基本上都是男性。 用男性演员在舞台上塑造女性角色,只能是由那些先天条件宜于饰演女性的人来装扮。有了先天条件,不等于一演就“像”,还必须经过后天的雕琢。既然身材体形不能完全像女人那样玲珑窈窕,就要在体态动作的神韵风采上下功夫。这样另辟蹊径,中国戏曲中就有了长长的水袖,与那个不允许女性露手给外人看的时代相符;同时在非露手不可时,又发明出“兰花指”等各式各样的指法,这样比纯自然状态的手更美、更艺术化。 早期青衣行当的著名演员以胡喜禄、时小福、余紫云、陈德霖、王瑶卿为代表。 胡喜禄是与程长庚、余三胜同一时代的著名京剧旦角演员。他的唱腔工整熨贴,并喜创新腔。他本工青衣,但实文武兼擅,重做工,表演细腻。时小福嗓音委婉嘹亮,唱腔极富情韵,有“天下第一青衣”之美名。曾以《三娘教子》享誉一时,常于春台、四喜、三庆各班演出。余紫云自幼随父来京,入“景和堂”从梅巧玲习花旦,并私淑胡喜禄之青衣戏。其戏路极宽,尤精跷工。因善擅弹琵琶,他演《昭君出塞》时,自弹自唱享誉一时。其子余叔岩,为余派老生创始人;陈德霖是清代光绪以来青衣演员的代表人物,在唱腔上得到时小福的亲传,其主要特色在于继承老派青衣演唱的传统,偏于阳刚一路,是近代青衣重要流派,世称“陈派”。王瑶卿9岁开蒙学青衣,后又习得了京剧旦角表演程式的各种基本技艺,“文武昆乱”兼容并有。他潜心钻研,使男旦表演更趋完美,经他培养的梅兰芳等众多演员在表演上各自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梨园界他被尊奉为“通天教主”。 点击下图购买,请先领优惠券! 青衣商铺 在票房用手机录制演唱的神器,再也不会觉得累了,因为有了它,手机三脚架! 小程序
将京剧青衣行与整个京剧表演推向艺术高峰的,是世人皆知的“四大名旦”。梅兰芳出身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为著名京剧花旦,伯父梅雨田为著名京剧琴师。梅兰芳8岁学戏,11岁登台,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各行,并同王瑶卿等人一起,创出“花衫”一行。梅兰芳不仅创造出京剧“梅派”艺术,而且以他为代表的“梅兰芳表演体系”成为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布莱希特表演体系”并称世界的“三大表演体系”,其艺术成就之高,举世瞩目。尚小云初习武生,后改老生,1917年起再改青衣,从此声名鹊起,他擅演的青衣戏有《乾坤福寿镜》《二进宫》等,此外他还兼演刀马旦戏。程砚秋以演悲剧著称,他因青春期倒仓,嗓音变得有些沙哑,但他没有后退,而是更加刻苦锻炼,创造了深沉含蓄,外柔内刚,若断若续,一气呵成的“程派”演唱风格。荀慧生的戏路很宽,擅演青衣、闺门旦、花旦、刀马旦等,他的演唱吐字清晰真切,运腔柔媚,调门虽然不高,但能在曲折低回中另辟蹊径,唱来流畅清新,能够很好地表达感情,塑造出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妇女形象。 继“四大名旦”之后,又涌现出了以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四小名旦”为代表的一批男旦演员。这时的京剧旦角表演艺术显得炉火纯青、精妙绝伦,从而彻底扭转了京剧艺术以老生为主体的格局。 四、青衣行当坤旦演员的出现与繁荣 戏曲界出现女性演员,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有的事。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京剧界才涌现了一些优秀女性演员,最早的一批青衣行当著名女性演员有雪艳琴、新艳秋、童芷苓、言慧珠等人。 雪艳琴扮相秀丽,嗓音甜润,1933年在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中国最早的一部舞台片《四郎探母》中,她扮演铁镜公主。新艳秋12岁时改学京剧,师从过梅兰芳,并偷学过程砚秋的戏,她的演唱寓刚于柔、幽咽婉转,又别具清香雅丽、情意蕴蓄之风韵。童芷苓受家庭熏陶,11岁即能演出《女起解》,先后拜张曼君、荀慧生、梅兰芳为师,她戏路极宽,不拘成规,表演细腻,善于刻画人物。言慧珠是著名老生演员言菊朋之女,12岁学程派青衣,后正式拜梅兰芳为师,颇得其神韵,她常演出的剧目有《西施》《霸王别姬》《凤还巢》等。 新中国成立后,男旦逐渐淡出了舞台,赵燕侠、杜近芳、李维康、洪雪飞、杨春霞、李丽芳等一批又一批的青衣女演员在表演艺术上日趋成熟,出现了坤旦青衣行当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赵燕侠7岁学艺,并先后拜荀慧生等名家为师学习青衣、花旦,她继承荀派风格,又有新的发展,受到观众的喜爱。杜近芳先后拜王瑶卿、梅兰芳为师,艺术风格兼融梅、王,她的演唱音色甜美、圆润清醇,舞台形象秀丽典雅,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李维康12岁登台,后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入中国京剧院任主演,她的扮相端庄,行腔富有创新,熔多种流派的声腔于一炉,在传统戏与现代戏里成功地塑造了众多角色。洪雪飞、杨春霞、李丽芳等人则分别在现代戏《沙家浜》《杜鹃山》《海港》中饰演了阿庆嫂、柯湘、方海珍等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