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方戟:社会条件的物化

 华夏建筑艺术 2018-11-20

本文是《小菜场上的家4》一书的跋。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方戟。


《小菜场上的家4》是光明城“建筑教育前沿丛书Architecture Pedagogies on the Move”《小菜场上的家》系列的第四本。


《小菜场上的家1-4》



2017年9月,张斌主导的致正建筑工作室在上海陆家嘴滨江完成了集市民休憩及公共卫生间两个功能于一身的建筑望江驿。该项目工期紧,从8月11日设计开始到9月25日建造完成,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为了这个用常规设计及建造程序几乎无法完成的项目,张斌及其团队利用当代施工企业在施工、结构核算及细节处理上具有的自我协调能力,合理切分设计工作界面。他们将建筑师可控的部分抽取出来,通过设计与施工的高度整合调节节奏,及时完成了工程。设计让建筑更多地由建造体系自发生成,并在其上略施形态控制,在一个易施建的胶合木结构为主的钢木混合体系中,用放射性的木梁及相应的空间组织,获得了具有空间品质及综合效应的建筑。

望江驿,上海 / 周蔚 + 张斌|致正建筑工作室


也在同一时期,庄慎主导的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完成了上海宝山贝贝佳欧莱幼儿园设计。从性质上看,这是一个室内装修设计。建筑师通过系统性地在现状框架结构中贯穿次级结构的手法,以类似吊顶的策略在原有空间中设计出了一系列大房子中的“小房子”。吊顶虽然是常规的室内设计手法,但它超常的尺度(像常规建筑设计一样需要结构工种的配合)、在整座建筑中系统性的贯穿方式、对各种设备的容纳及整合、对建筑空间氛围非常大的调整,都让它看起来更像是完成了一个建筑的命题,并得到了全新的空间体验。当代社会中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不可避免的隔阂,造成了当代中国建筑及建筑内部的特有形态。阿科米星这项设计是对这种状况以及由这种习以为常的状况造成的当代建筑面貌的设问,也是由这个设问得到的思考的物化。


宝山贝贝佳欧莱幼儿园局部剖透视,上海/庄慎丨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


2016年5月,王方戟及博风建筑完成了德清山区中的七园居。该设计是对一座木结构民宅进行改造,并在其周围加建钢筋混凝土次级结构,以形成一座包含7间客房及其附属设施的小旅舍。利用当代小型乡村建筑建造及设计上灵活性高的特点,设计在结构交接处将木、钢筋混凝土、砖混及夯土四种结构交错咬合起来。在技术上解决新旧结构交接问题的同时,创造出了客房空间内材质的连续感,以及局部极小尺度的内部空间,以契合人们对乡村民宅的预期。灵活的结构咬合方式也得到了一个整合了各项技术要求的集约紧凑的空间组合。 


七园居局部墙身剖面,德清/王方戟丨上海博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以上三个项目是由本书所记录课程的三位设计教师及其团队设计的。建筑与其说是建筑师脑子中某个形态意向的物化,倒不如说是当代社会条件的直接反映,是特定建造体系的物质表现。建筑师需要对自我及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辨识,才能很好地利用当代的条件进行设计工作。前述三座建筑功能虽然不同,但三位建筑师不约而同地利用了当代中国建造体系中的特定条件,而非形态本身的奇思妙想作为设计的主要推动力,因势利导得到设计结果。


对建筑来说,社会条件除了建造体系外还包括很多内容,建造传统、社会文化对建筑的要求、人与建筑在使用上的特定关系、 域或城市元素进行不断的考察,并以一种图像化再现的方式对被考察的对象进行认知,得到了颇多研究成果。王方戟及其团队以文案研究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木结构的构成方式进行探索,试图理解中国传统木结构在当代的存在境况,并探索非工业化条件下不同结构体系共存及组合的可能性。张斌及其团队对田林新村的空间与人群的契合模式进行了研究。这正是本书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


田林新村并不像它的名字那么富有诗意,充斥在这个曾经的城乡接合部的只是无穷无尽匿名的房子。这里既没有气势足以称霸整个区域的大型公共建筑,也没有空间格局上具有悠久传承的居住建筑。这里缺少的是那种从市政地图上可以一眼辨识出来的特征,但这里并不缺少特征。这里的城市格局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存在的时间尚不长,但是对于在这里居住的不同人群来说,已经伴随他们度过了人生的主要时光。在这些时光中,居者与居住空间之间经过了外人难以察觉的巨量磨合,这种磨合既是空间对居者生活的塑造,也是人对空间细节的改造。今天的田林新村正是这种塑造及改造的平衡。


这个研究工作并不是从规划的视角进行审视,而是以田野调查的方式直接切入特定的人群与其生存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这份报告,田林新村不再是外来者眼中的匿名建筑群,也不是居者眼中的柴米油盐,而是可以触及的、由空间塑造出的生活,及由生活浸染着的空间。也就是所谓的功能与所谓的建筑已经融合成了整体。虽然研究只针对可以取样的个别居者及其居住空间,但这个切口打开后,我们就可以对着整个居住区进行有效的想象。


也有建筑师做过类似的研究,其中比较知名的是塚本由晴及贝岛桃代对东京小住宅的观察和研究。他们认为东京的小住宅依据一种类似生物学的秩序逐渐演化出了一种历代共存的现象,他们希望通过研究找到这种秩序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眼前景象中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最后他们梳理出东京四代住宅划分的“建筑世谱”, 并将这个研究物化。研究的成果直接指导了他们对“第四代住宅”的设计,并总结出“第四代住宅”在设计中可以使用的一些方法:

第一是在单一住宅功能的住宅区域中混合进其他的功能,通过单体设计的方法调整因功能分区的做法而带来的城市乏味感;

第二,以连续的内部空间,让狭小场地中的建筑内部感觉更宽敞;

第三,以物品的摆放改变楼板或墙面的性格;

第四,以设计的手法有效利用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夹隙;

第五,以设计的手法利用好室外空间。 


他们的自宅及犬吠工作室(House and Atelier Bow-Wow)是“第四代住宅”中重要的实践作品,并且如实履行了研究得到的五个要点。

被周围民宅包围着的自宅及犬吠工作室(摄影:柳亦春) 


从世界范围看,建筑进行建设的社会条件是极其不均匀的。比如,某些施工精度对于日本建筑来说是常规做法,但对于中国建筑来说可能就需要超常的投入才能做到。日本建设的精度是由建造传统及工业化体系下更加精细的分工保证的,相比之下中国建造的分工尚没有那么细,大多数普通建造中施工比较粗放。但在这样的建设条件下,建筑师设计的触角往往能伸到项目更多的角落,他们甚至可以通过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变更获得对项目不断微调的自由度。无论情愿与否,建筑都是在建造条件的前提之下得到的结果,是这样的社会条件的物化。建筑很难获得远超社会所能提供的精度,也很难以损失精度为代价换取建筑设计更高的统合及灵活度。犬吠工作室对社会条件的研究及物化为中国的相应研究提供了参考,尽管研究对象有很大的差异,但无论是张斌研究的田林新村还是犬吠工作室研究的东京当代小住宅,在研究方式以及将研究成果物化成实体建筑的目的是相同的。 


2015年8月,张斌与塚本由晴在犬吠工作室就相关的研究进行过讨论。在讨论到田林新村研究时,塚本由晴提到了研究指向的问题。他问过,在日本住区住户的想法是可以反馈到后续物化层面的,在中国这种转化比较难,那么田林研究这种针对个体的观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张斌认为中国的情况是各种与居住区相关的营造活动越来越需要住户的认同:从设计的角度看,以后的建筑必然越来越多地需要从住户、居住模式、社会组织等角度来进行思考;而对于建筑师来说,如今有哪些类型的住户、不同住户的生存状态如何、居住的经济模式如何等内容却并不清楚。这个研究正是要应对这样的状况。 

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个研究不仅仅是为未来的实践做铺垫,也是为未来建筑师的培养做准备。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围绕形态等纯本体内容展开的建筑设计教学,那种将一个瞬间呈现的形式,或纯空间体验作为设计目标的培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要求。与此同时,学科分化又使规划、技术、生产、消费、经济等要素充斥进建筑设计教学,使得对于本体的讨论极度萎缩。未来的实践更多需要建立在对社会条件的观察和认识之上,并用本体的方式找到顺应条件的设计物化方式。从这样的考虑出发,本课题的三位老师共同选择了这个课程的教学模式,并决定此次由张斌主导的课程以田林新村中的场地为基地,以田林新村的社会条件为基础。本书将教学内容与张斌及其团队的研究内容并列起来,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示教师的思考、研究及这些研究在教学上的物化。


至本书成书为止,张斌与几位老师一同主导实验班3年级的建筑设计教学已经有六年了。在这六年中,老师们一同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以暑期住宅调研及基地调研的方式,让学生对“设计的空间是如何在一个社会性的环境中进行运作的这类问题” 进行认识,并让他们主动将这样的认识结合进后续设计的教学方法。而张斌在基地调研课程上对学生作业的评论常常让我有一种“确实是这样,但我怎么就没看出来啊!?”的感叹。在设计指导阶段,张斌则认为自己“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改图老师,而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 这种教学思想让学生可以调动自身免疫力克服设计过程中遇到的“病毒”。经过反复及犯错,最后得到的是更具有自发性的成果,具有强悍的原生力。在这一点上,张斌的教学思考对我有很大启发。


作为一位活跃的实践建筑师,张斌不但持续推出新的设计作品,同时参加了本课题教学、组织相应的研究,并著书对研究及教学进行总结,表现出高超的专业及职业精神。在高校内的教学与社会中的实践之间背离感越来越强的今天,这次的出版显得尤为珍贵。 




田林新村共有空间中的溢出及共生:

小菜场上的家4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3 级实验班

2015 年建筑设计作业集


《小菜场上的家4》主体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对2015年秋季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3级实验班三年级建筑设计课教学活动,以及围绕这个活动所进行的教学讨论的梳理和总结。该实验班由张斌、王方戟和庄慎三位教师负责课程教学组织指导,内容包括任务介绍、成果展示和教学讨论。


王方戟、张斌、庄慎


其二是张斌老师及其研究生团队对田林新村共有空间的调研,包括其历史沿革、空间物理特征、居住状况、社群结构等多个方面,试图发现日常生活是如何以一种微小、临时、往复的方式,最终重塑整个城市空间面貌的。


©致正建筑工作室 



ISBN:978-7-5608-7917-0

单价:45.00元

版次:第1版

著者:张斌、王方戟、庄慎

开本:24

页数:264

字数:343 000

出版时间:2018.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