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建筑本身就在发生教育

 课程教学研究 2022-06-17 发布于浙江

图片   

01

时代影响

学校建筑的历史演变

人类社会几千年形形色色的建筑背后凝聚着文化、技术、艺术的变迁,学校建筑的发展就是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史。

早在孔子杏坛讲学时,学校还没有固定形态,树林里、草坪上凡是能够席地而坐的地方就可以学习,后来逐渐出现了私塾、官学、书院,有了相对固定的学校建筑。

西方工业革命后,教育普及成为时代的重要议题,班级教学制度由此诞生。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学校教育成建制、大批量的形态在西方国家盛行。

到了清朝末年,班级授课制开始在中国起步,学校的概念和形态开始在中国形成,新中国成立后,班级授课制为解放后的文化教育扫盲和后来的基础教育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种育人模式指导下的学校建筑总体上还停留在工业革命时期的传统形态。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近年来,学校建筑引人关注,因为学校建筑本身作为人类感性活动中青少年儿童社会参与发生的主要场所,其本身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言:“我们塑造了建筑物,而后建筑物反过来开始塑造我们。”

02

社会需求

学校建筑的现代定位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传统课程最大的弊端是与学生的生活不相沟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应该是学科知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长期形成的传统学校标准化建筑形态适合传统的学校课程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一体化共性教育。

但是,现代信息革命的深入发展催生出更加复杂的社会需求,我们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完成国家课程,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信息与媒体技能,这种需求重新定义了人才的概念、教学的概念、评价的方式以及学校建筑的空间环境,学校将成为一个跨界融合、深度探究的项目化学习社区。

现在学校的课程以项目活动为取向的课程,注意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探究性、交互性,即做中学。现代教育要充分体现出:真实情境、跨界融合;项目学习、实践体验;理解本位、深度探究。

由此可见,传统的教育是标准化的应试教育,关注的重点是:考纲、考点、标准答案;育人方式停留在:记忆、刷题、复习备考;最终的目的是:得高分、争排名、接受选拔。现代创新教育则需要重点关注:跨界融合、项目学习;育人方式是:实践体验、深度探究;教育目的是:创意创造,关键是要解决问题。

因此,那些按照功能分区、分片、分类建造的传统学校建筑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方方正、排排坐”的教室布局和“讲讲课、刷刷题”和教学设计更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自主选择、互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只有把“课程”融合到“空间”,让空间与课程浑然一体,才能真正发挥育人的综合效应。

基于此,教育家和建筑师充分讨论,共同提出现代学校学习的二十种形式:

Ø 独立学习
Ø 圆桌讨论
Ø 同伴之间相互切磋
Ø 基于表演的学习
Ø 老师一对一学习
Ø 跨学科学习
Ø 教师讲课
Ø 自然主义学习
Ø 团队合作
Ø 基于艺术的学习
Ø 基于项目的学习
Ø 社交情绪学习
Ø 远程学习
Ø 基于设计的学习
Ø 通过移动科技学习
Ø 讲故事
Ø 学生展示
Ø 团队教与学
Ø 基于网络的研究
Ø 基于游戏和移动学习

不同的学习形式需要不同的学习空间,建筑师要为每一种学习形式巧妙地设计、预置好相应空间,想尽一切办法,设计、建造出学习社区。当美好的建筑与生动的课程联结,丰富的学习体验便得以开展,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能顺利激发。

图片

03

环境育人

校园就是孩子的成长乐园

当未来学校的学习形态发生深刻改变时,学校建筑形态也必然随着育人方式的变化而改变,学校建筑将突破现有的设计思维定式,甚至突破建筑设计行业的一般标准和规范,以学校的新理念要求、新课程需求、新教学实施为导向,做出重大改变的校园建筑设计。

那么,学校建筑设计的新需求到底有哪些?

从学校教育的三个维度来看,它们分别是:环境育人,课程育人,管理育人,环境是基础,课程是核心,老师、校长的管理是关键。这三位一体的育人方式都是指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核心任务——立德树人。

美国诗人惠特曼在他的著名诗篇《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中所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学校的建筑环境非常重要。

故而环境育人的根本基础是学校的建筑形态。空间布局与课程实施相伴相生,其关键指标是看校园建筑是不是宽敞明亮、功能齐全,是不是错落有致、灵动多变、童趣盎然,是不是紧密适应课程、教学实施的需要,是不是站在孩子的视角,满足孩子的生理、心理需求,是不是有利于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成长。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新校园的建设,在深圳福田区就出现了一大批设计建造得非常美好的学校。这些新学校都跳出了传统学校的设计局限和政策标准框框,让人大开眼界,并且得到了学校师生、教育主管部门、政府规划部门以及建筑界的广泛好评。

红岭教育集团在2019年开办了第一所小学——红岭实验小学,设计之初便顺应这一时代发展的大势,明确提出了要“办一所看得见孩子'童年’和'未来’的学校”的办学理念,开发实施跨界融合、深度探究的理解本位课程体系,在真实情景中实施探究性学习,重构学校、班级组织形式,彻底改变育人方式。

我们一开始就深度介入到学校的规划设计中,从国土规划,到主管部门在全国公开选拔设计公司……终于建成一座充满设计感与现代感,富有想象力的高密度都市庭院型校园。

红岭实验小学充分利用了垂直向的空间范围,建构层叠交错的立体复合空间,创造出两个曲线形边界的“山谷”庭院校园。

图片

图片

学校的首层全部是架空层,但不是平淡无奇的梁柱和水泥地面,它与负一层空间错落相连形成南北两个大庭院。

这里有蓬勃生长的大树,有蜿蜒曲折的坡道,有恒温游泳池、小剧场、篮球场,有开放的社团活动空间,“文艺庭院 运动庭院”让学校的地面和地下变成绿树红花点缀,动静相宜的儿童公园。

在“公园”的负一层,还有阅览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等等,通过落地窗就可以看到美丽的庭院风景。对着绿树写生,对着小山起舞,用这样诗情画意的校园一直滋养孩子的童年。

上下交错的植物绿廊连接高度不同的东西半区,这样的校园动线为喜欢探索与挑战的孩子提供充分的行走路线,他们每天都可以不走同一条路,发现不一样的景致。

图片


此外,教室不再是千篇一律方方正正的形态,而是多边形结构的新型教室,看起来像一个鼓或者细胞,既可以独立存在,还能分化组合满足大班课、小班课的需求。

每层12间课室分3列共6对布置,教室两两相并,中间是活动折叠门,无论合班教学还是单班教学,可以随时灵活运用,就像细胞一样,会呼吸,能流动,有生命力。

图片

教室的门窗设计不仅是人流、空气、光线的进出口,更是“开启”细胞生命的重要开关,摒弃了传统呆板的样式。

每一间教室,都比传统教室大一二十平米,多出来的空间为互动式、混合式教学提供保障。教室“阅读区”安静的放着两只可爱的儿童沙发。

孩子们特别喜欢学校的每一个空间,无论在哪个学习空间里,都感觉无比兴奋,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特别喜欢在操场上奔跑,就像和小鸟一起在天空飞翔一样。”

当每个学生都特别喜欢学校,喜欢每个空间,喜欢这样的课程时,他们就一定会喜欢上学、喜欢学习的。

这座学生眼中的真正儿童成长乐园,老师眼中的学习社区,家长眼中的成长殿堂,专家眼中的优秀建筑案例,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空间为课程服务、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学校建筑设计新理念。当孩子们在重构的课程与重构的建筑中开展感性活动,接受教育,这种生活构成了他的成长环境,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校园就是孩子的乐园。

图片

04

如何建一所好学校?

设计建造一所好学校真的很不容易。我在教育系统工作了30多年,担任校长也接近二十年,多次参与改扩建老学校,参与设计、建造新学校,对现代学校建筑的设计建造逐步有了一点认识和感悟,尤其是作为学校建筑的最终用户,我对设计建造一所好学校有很多体会,下面就提四点建议。

第一,深度介入。

规划建设一所新学校,首先应该确定办学负责人,这个负责人一般是新建学校的校长,校长要在学校设计建造的前期就深度介入,先有学校,后有建筑,先有办学理念、目标,后有设计和建造。只有这样,在校长办学理念和课程规划引领下,学校设计建造才有了主心骨,有了方向和灵魂。

很多“交钥匙工程”的新建设学校,在没有学校用户参与的情况下,就完成了校园建筑的设计与建设。当校长拿到钥匙准备开学时,已经完全没有调整更改的可能,只能让老师、学生以及课程教学适应不太满意的建筑空间,在使用中逐步改造,费时、费钱且效果不佳。

第二,软硬结合。

对于学校来讲,建筑就像是“硬件”,课程教学就像是“软件”。

传统的学校建筑一般都会按照使用的功能分类,从设计开始就会把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艺术楼、体育馆、宿舍楼分片分区单独设计,自成体系,这种学校的“硬件”比较适合传统课程的“软件”。

但在新的培养目标和育人模式下,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发生了改变,各种功能的建筑物不再分离而是高度融合,就像是一座“超级商城”,课程的跨界融合、学生的项目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随时随地在教室、实验室、功能室、楼道、花园以及校园角落的“第三空间”、建筑物之间的“过渡空间”等等校园里的每一处发生,可以说,现代教育过程中,教室就是集实验室、阅览室、研究讨论室、教师办公室于一体的综合型教室,整个学校就是一个拥有超级功能学习社区。

第三,需求导向。

在学校的整体设计建造过程中,要特别坚持基于新理念、新课程、新教学、新活动的各种建筑空间需求。

整个设计过程当中,学校不断地跟建筑师团队沟通,提出各种需求,讨论到底需要哪些空间来完成新课程教学的任务,如何更多地寻找出适合学生活动、游戏的空间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跟建筑师的设计思路一一对接,不断碰撞融合,确保在设计阶段就能将教育教学需要的空间与育人模式吻合。

其实红岭实验小学规划占地面积只有10000平方米,却要建设36个班级,在面积恒定的条件下,只能扩大容积率,使得把需要的空间延伸到传统建筑想象不到的地方。

图片

图片

比如,学校提出停车场可以设在地下二层,地下一层必须拓展为师生学习和生活的空间,那么建筑师就要想办法满足学校需求,同时建筑师还要面对采光怎么办、通风怎么办、空间格局怎么分等一系列专业问题。因此,在多方巧思设计下,终于产生了把整个地下一层的四周设计成绿化斜坡和一层平面相通的方式,让地下一层变成四面八方都能通风透气的开放空间。这样的设计建设,不仅满足学校强烈的使用需求,更加激发了建筑师的空间想象和设计潜力。

再比如,屋顶是个特别棒的活动天地,有充足的自然光和大块的面积。对于这样面积有限的学校来说,一定不能闲置浪费。因此,学校充分运用屋顶区域,设计成各类活动场所或劳动场所,如:运动空间、读书空间、劳动种植空间、科技活动空间等等,扩充了学生第二课堂的功能活动空间和劳动实践空间,也使学校建筑的每一方空间都能落实立德树人,承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四,多方协同。

设计建造一所好学校,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达成的,要特别注重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从政府发改局的项目立项、可研批复、概算下达,到设计公司的招标确定,再到施工单位招标和施工管理,各个环节都非常重要,有时也会错综复杂。校长要全程参与,主动把控,及时发表学校的主导意见,关键的时刻要坚定、坚持。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现代学校建筑的设计和样态也会越来越多地引起建筑设计界的高度关注,校长和广大师生、家长们都特别期待有更多的政府部门和建筑师重视学校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现代教育在学校建筑空间中变得更加美好。

作者 | 张健
图源 | 深圳市红岭实验小学
责编 | 诗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