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口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马路驿站 2018-11-20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市政协副主席、民建周口市委主委程新华带领民建界别的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人员到商水、项城就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新农村社区建设扎实推进。截止目前,全市在建新农村社区110个,计划整合行政村476个,规划建设总投资450.87亿元,已完成投资71.89亿元。新建住房29040套,整理节约土地15.14万亩。其中,已初具规模的新农村社区有77个,商水县黄寨镇刘井和谐社区等34个社区已实现部分搬迁入住,入住总户数达4922户。另外33个新农村社区已经做好规划设计。为避免盲目发展和“一刀切”,我市分两批选择一些条件成熟的地方作为新农村建设引导点。目前已确定并上报沈丘县冯营乡李寨村为2015年度河南省新农村规划建设第一批引导点申报对象。
    (二)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从2014年开始,我市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深入开展了以保障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和净化乡村环境、硬化农村道路、美化村庄面貌“两保三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通过目前正在开展的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和示范村创建活动,村庄内外道路硬化和村庄绿化美化工作将逐步推进,到“十二五”末(2015年),全市50%以上的村庄将基本建立起政府主导的长效保洁机制,包括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在内的25%以上的行政村将达到达标村的标准。
    (三)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增大。2013年至2015年,省财政厅选定26个项目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项目资金补助按照4:3:3的比例,乡镇政府所在地项目为1000万元,中心村及特色村为300万元。期间,共争取到中央、省级奖补资金22344万元,市县配套9615万元,合计31959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一些县(市、区)推进速度较慢,一些村庄特别是乡镇政府所在地脏乱差现象依旧突出,一方面是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更主要的还在于认识不到位、思想不解放。各级各部门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研究、落实,要敢于应对客观困难,才能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稳步有力地向前推进。
    (二)建设规划不合理。我市多数农村建设规划不合理,整体布局散乱。通过这次调研发现,一些中心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配套不足,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河网,导致水环境质量逐年恶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不配套造成周边环境局部污染,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难以推广,严重制约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村容镇貌的整洁。
    (三)产业支撑明显不足。美丽乡村建设,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将成为空壳。从此次调研的几个试点村看,示范村产业基础差,没有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就业渠道窄,美丽乡村往往是村庄美了,但农民并没有富起来。没有把产业发展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偏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了产业培育,导致镇村经济普遍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四)后续建设资金难保障。目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仍以财政投入为主。虽然近年来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财政扶持毕竟有限,在污水处理、环卫设施、垃圾清理、绿化建设、道路整修等方面资金仍有很大缺口,保洁等长效管护难以为继,部分已经实现亮化、绿化的村庄不能对相关的设施进行有效的维护。
     三、意见建议
    (一)科学规划布局。根据镇、村产业特点,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围绕试点村产业布局,按照各地区发展条件和发展基础,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严格按照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编制完善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
    (二)加强产业支撑。以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采取“企业+农户”原料加工等模式发展农村经济。加大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倾斜扶持力度,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村镇。
    (三)加强分类指导。针对一些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基础较好的村,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完善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着力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对于城中村、城郊村、产业集聚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村庄,按照城市标准进行打造,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于一些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村庄,要切实增强村庄自治功能和发展能力。
    (四)强化要素保障。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市场化手段筹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统筹整合相关涉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制定完善新农村建设投融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快相关金融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积极利用小额贷款等方式,安排信贷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同时,引导本土成功人士,为家乡的美丽乡村建设出力。
    (五)建立长效机制。美丽乡村建设,清洁工程是重点,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通过开展清洁活动,才能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村居民生活得更舒适、更健康、更幸福。出台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办法,督促重点示范村建立健全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污染付费、财政补助”的垃圾、污水处理运行机制,加快配置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积极推进“户收、村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
    (六)营造良好氛围。保护庙宇、古树木、古民居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有关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本着对历史和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科学、合理、有效的保护、传承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和文化遗产,使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元素。同时,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动员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政府与村民互动的良好局面。
    (七)强化人才支撑。选优配强村“两委”领导班子,特别是选好用好管好村党组织带头人。支持新农村社区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挂职锻炼等方式配备和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加强对乡镇干部、村“两委”成员和农村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提升推动新农村社区发展和服务农村居民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