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专一是入世第一法门

 楚士祥丁 2018-11-20
《庄子 <wbr>内篇 <wbr>人间世》(1)专一是入世第一法门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养生主》是个转折,是“道之用”的第一篇。《逍遥游》讲境界,《齐物论》讲道理,到了《养生主》就是讲应用了,首先应用自身,所以先讲养生。《人间世》就是教你如何入世了,也就是为人处世之道。讲到入世,中国儒家堪称入世第一学问,所以即使在这篇道家的文章里,讲到入世之道,也多次引用了孔子的事例。本篇读书笔记的引文,就是孔子说的。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开篇就是孔子的学生颜回来问孔子,因为他想去卫国出仕当官,临行前,来问问老师的意见。孔子老师问他:“你想去卫国做什麽?”颜回先介绍了下卫国的情况:卫国的国君正年轻,心高气傲,专断独行,做事不考虑后果(“轻用”),更可怕的是自己觉得一点问题都没有。在这样的国君治理下的卫国情况当然不好,其国的子民已经死了好多人,就像菏泽上漂荡的水草一样,人民实在是不知道出路在哪裡。我(颜回)曾经听闻老师您说过:“如果一个国家被治理的很好,我们就不用去那裡出仕当官了,因为用不上;但一个国家境况糟糕混乱,我们就应该挺身而出,帮助治理好它。这个和一个很厉害的医生的诊所前面排队的病患是最多的道理是一样的。”想到这些夫子说过的话,我想去那裡实现老师所讲的道理,也许这个国家能救得过来(“瘳”,病愈的意思)。

仲尼曰:「譆!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听完颜回的想法,老夫子很不客气地哂笑一声,你这样去就是去送死!要做成任何事情,你首先要专心不能兼杂其它事情。兼杂的事多了,思绪就多了,思绪太多,就会困扰自己,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就没得救了。古时候的“至人”,先做好自己的事,再帮助别人。连自己的事都没做好,哪有空去看别人的做得好不好?!

孔老夫子说得不客气,但很有道理。他没有否定颜回的理想,治世救民当然很正确,但首先得有治世救民的本事。要有治世救民的本事,首先要学会专一。荀子的《劝学》我们小时候都背过,其中就有这麽一段: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託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这段我曾经作为新年祝词发给我的团队,劝勉鼓励大家专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段文章可以说是儒家讲专一的经典名段,大家都学过,就不在这裡啰嗦了。

释家也讲究专一。虽然,释迦牟尼在世说法时,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可让人修成佛果,但真要成佛,只需一门深入就可。所谓:“一门通贯一切门,一法徧含一切法。”

人在世间行,必定有理想,有追求,想要心想事成,有所成就,专于一是第一法门。就像孔子说的那段话一样,反著来理解就是:只要心能专一,思绪就能安定,就没有困扰,就可以有所成就,也能治世救人。

《庄子 <wbr>内篇 <wbr>人间世》(1)专一是入世第一法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