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于霸气修长的汉代长剑,古人都是怎么佩戴才能更迅速拔出剑?

 思明居士 2018-11-20

秦汉时期是我国冶铁技术突飞猛进的关键年代,铁质武器开始大规模出现,并且以令人猝不及防的速度,迅速替换传统的青铜武器。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大量收缴销毁民间武器,除了解除民间反抗能力的初衷之外,不乏借机在声势和制度上为铁兵器全面取代铜兵大做文章的用意。

对于霸气修长的汉代长剑,古人都是怎么佩戴才能更迅速拔出剑?

铁兵器与青铜兵器的最大优势之一,就体现在出类拔萃的坚韧性,这使得铁兵可以制造出前所未有的长度,冷兵器的长度,直接决定其杀伤半径,所以是一种长足的进步。

以刀剑为例,汉代的剑,普遍采取春秋战果时代不敢想象的“超长剑”的形态,与普遍只有40-60厘米的剑刃长度相比,汉代长剑动辄超出120厘米的长度,甚至有几乎与人体等高的150厘米这样的“超级长剑”。

对于霸气修长的汉代长剑,古人都是怎么佩戴才能更迅速拔出剑?

影视中的汉代士人形象,冠服长剑,潇洒俊逸,相信许多爱好者一定也要如此佩剑,这种佩剑方式应该是符合舆服礼仪制度要求的一种方式,如果是武士,或者在需要警戒的场合,这种佩剑方式就有问题,很容易不能一下子迅速拔剑。

对于霸气修长的汉代长剑,古人都是怎么佩戴才能更迅速拔出剑?

故此,汉代涌现出一句专门显然佩剑武士威风飒爽的成语——“长剑拄颐”,不仅极为形象的展示了秦汉时期士人(不仅是武士)的佩剑礼仪,而且生动刻画出汉代武士身佩长度足以使剑柄抵拄到下巴的形象。这种中国刀剑史上独一无二的爱好,不仅在国内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刻中得到体现,而且也被大量汉代出土刀剑实物所证实。

对于霸气修长的汉代长剑,古人都是怎么佩戴才能更迅速拔出剑?

这种佩剑方式,拔剑时身体弯曲幅度大,拔剑轨距最大化的增加,所以可以迅猛有力的一下子拔出刀剑,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样抽出的刀剑,不需要再摆出额外的战斗架势,可以直接就是一击,这个和日本的居合道抽剑就是一击的原理一致。也就是说,拔剑就是一击。

对于霸气修长的汉代长剑,古人都是怎么佩戴才能更迅速拔出剑?

那这样的方式有什么裨益呢?

采取这种佩剑方式,就会大大的增加拔剑夹角,增长拔剑轨距,可以非常顺畅的迅速拔出长剑,所以是一种专门为那些“拄颐长剑”所设计的佩剑方式。

也许有朋友会不以为然的说:“佩剑方式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不要忘了,佩剑方式不正确,直接影响拔剑速度,而电光火石的斗剑瞬间,不能领先对方拔剑,是完全可能因此丧命的,看看日本专门衍生出来的拔刀术—居合道,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对于霸气修长的汉代长剑,古人都是怎么佩戴才能更迅速拔出剑?

居合道,拔剑顺势一扫,就是非常凌厉的一击,毫不拖泥带水,拔剑时身体扭曲度越大,拔剑越有力,出剑也就越有杀伤力,所以,汉长剑的这种佩剑方式就是基于此种原理设计的。

对于霸气修长的汉代长剑,古人都是怎么佩戴才能更迅速拔出剑?

同时,这种超长剑的普及,也带来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拔剑是否顺畅无阻的问题。

佩剑过长,如果佩戴方式不正确,遇到突然展开的打斗,很可能因为不能迅速拔剑而受伤。这一点在荆轲刺秦王的著名事件中有着非常戏剧性的体现。

秦始皇就是由于身佩超长的长剑,结果在荆轲亮出匕首行刺的危机时刻,竟然无法顺利拔出,显然,秦始皇采取的佩剑方式,还是先秦时期最常见的璏式佩剑方式,剑柄朝上紧贴肋腹部,如果是1米以下的刀剑,这种佩剑方式和角度,是完全不成问题,可是如果佩剑是超过120厘米的超长剑,这样的角度,就会造成拔剑夹角过小,拔剑轨距不足剑长,故而无法顺利拔出。

对于霸气修长的汉代长剑,古人都是怎么佩戴才能更迅速拔出剑?

所以以至于秦始皇的左右侍者惊呼提醒秦始皇“王负剑”,提醒他把剑移到背后拔出,大大增加了拔剑轨距,这才最终拔出锋利无比的长剑,斩翻了刺客荆轲。

从这个最具代表性的典故中,人们不难理解秦汉时期,对于长剑的佩剑方式,的确已经到了需要“非常规”方式解决的时刻。所以就在汉代以及稍后的魏晋南北朝这几百年间,中国刀剑佩戴方式出现了一种极为独特“怪异”的方式,这种佩剑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剑柄不再是朝上,而是朝下!

对于霸气修长的汉代长剑,古人都是怎么佩戴才能更迅速拔出剑?

时至今日,威风八面、修长俊秀的汉长剑,得到越来越多国人喜爱,但大家可能很少考虑过这种汉式长剑应该有什么样的佩剑方式。基于此,希望本文能给爱好者朋友以启发。希望大家在收藏把玩的同时,也增加一点佩剑的相关知识。

对刀剑感兴趣可以私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