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究竟是“二气”,还是“一气”?

 传统文化管窥 2019-11-08

水华究灵奥,阳精测神秘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古人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相交而化生的;同时万事万物中,又都包含着阴阳特性。它是各种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源,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

这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几乎可以用于一切有形或无形的事物。比如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臣为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热为阳,冷为阴,等等。

而最惯常的说法,则认为阴阳是“气”:当天地开辟之时,轻而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为地,阴阳二气交感,乃化生出人和万物。

因此在我们的观念中,一般都认为“阴阳”“二气”,例如《西游记》中大鹏金翅雕的宝贝,就唤作“阴阳二气瓶”,“人在其中,若不言不语,瓶内极是阴凉,一旦说话,就有火烧来,一时三刻,化为脓血”。

不过,与“阴阳二气说”相对,古代先哲们还提出了“阴阳一气说”,即认为阴阳只是一气,一气之消长便为阴阳,一气之阳发展到顶点就开始消退,转化为一气之阴,而不是说阳气尽了,又另外有个阴气出来代替它。

这正如人的呼吸只是一气之呼吸,呼时为阳,吸时为阴;又如一昼夜乃至一寒暑,也是阴阳消长的结果。这是事物阴阳两方面的转化,而不是阴阳两个事物的更替。而且这种转化,总是阳了又阴,阴了又阳,循环不已,没有终结。

一般而言,古人在谈事物的对立统一时,会用“二气说”;而论事物性质的转化时,则用“一气说”。

对这两种说法,你怎么看?

如果您觉得还不错,别忘了点赞、转发和关注哦!

您的举手之劳,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与鼓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