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黄陂人,在孝感读中学曾有位湖北光化(老河口)籍的老师。一天,这位老师对我说,解放初他在哈尔滨求学就见到过黄陂人开的理发店,我因此顿生自豪感。其实,很早以前,民间谚语就有“无陂不成镇”流传。
“无陂不成镇”之“陂” 字现己少见,甚有人将“黄陂”念为“黄坡”。古汉语中,“陂”却为常用字,如《世说新语.德行》的“叔度汪汪如千顷之陂”、《国语.越语下》的“滨于东海之陂”、岑参《首春渭西郊行》的“秦女峰头雪未净,胡公陂上日初低”等等。“陂”,虽有池塘、圩岸、山坡等多意,但“无陂不成镇”并不以此解释为“无池圹不成市镇”、“无山坡不成市镇”、“市镇在圩岸”等,实意则寓指黄陂人遍天下。如今的汉口大兴路一带,在明嘉靖前就有很多黄陂人聚居,那时这里就形成一条汉口最早以县名命名的“黄陂街”。又如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在今“黄陂南路”旁,而旧汉口双洞门附近的“黄陂会馆”举行过“中共五大”。我们可将“无陂不成镇、黄陂人遍天下”概括为一种社会现象,称谓为一种文化,品味黄陂历史就可诠释产生这种现象、形成这种文化的真谛。
今黄陂武湖沙口一带古称沙芜口,沙芜口曾是汉水携大富水、涢水、澴水、滠水等汇流长江的入江口。古代,今黄陂南境为长江流域连南北贯东西的水上交通枢纽之一。而上古先民凭借舟楫交通拓疆殖域,这里就得地利领开拓开发之先。境内众多的古文化遗址也表明,新石期时代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启了城市文明之光。如黄陂南端府河之畔的殷商盘龙城遗址被誉为“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 。又如有学者以黄陂腹部鲁台山古墓葬群的西周文化遗存推断黄陂是昭王姬瑕南征的据点和当时“荆”的都邑。可以说,古老的大地,悠久的建城史,积淀了黄陂人“纳四海”、“走天下”之传统。
在《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及《旧唐书》、《陈书》、《宋史》、《清史稿》……等诸多史籍中搜索黄陂历史碎片,其多为战争兵事之记载。黄陂北望大别和桐柏两山脉的间隙孔道,南扼长江之天险,从史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这里就是多种古文化激荡的前沿区域,自秦汉至明清,也为兵家纷争、战火涂炭之地。据《资治通鉴.唐纪》和《读史方舆纪要.湖广二》,唐末,黄陂滠口就为吴王杨行密藩镇割据时围攻鄂州的战场。又如忽必烈1259年率蒙古兵南侵,就择道黄陂渡长江;元兵统帅伯颜1265年偏师南下,也在黄陂偷渡沙芜口攻夺阳逻堡。明嘉靖《黄陂县志》则云:“(黄陂)于元末遭兵,(居民)逃亡殆尽”。清同治《黄陂县志》也说,咸丰四五年间,黄陂由于捻军南下,“其东接黄安麻城西接孝感之地……百里之间一片瓦砾”。然百姓为避战火之灾,必远离多战之地逃生,难怪黄陂人自古就奔走四方。再者,古代因战争衍生的移民运动如明清“湖广填四川”等,也加速了黄陂人的外流。清同治《新宁县志》(四川)曰,“邑多楚人”;清同治《南溪县志》(四川)云,“今蜀人来自湖广之家族”;《西南历史文化地理》(西南大学 蓝勇著)也称,四川有许多湖北移民的会馆,如成都和叙府(宜宾)的黄陂会馆。
黄陂自古有崇文尚武之民风。清同治《黄陂县志》记:“府志宋苏公轼云,陂俗尊德乐道异於他邦。旧郡志曰,黄陂民皆勤农桑,寡游贩,骎慕儒术”,此乃黄陂慕儒崇文之民风也。北宋年间,黄陂就有道德文章名满天下的理学宗师程颢、程颐兄弟生于斯、长於斯;明清间,全国平均每县才中选进士30.4人,然黄陂则达81人,尤清嘉庆、道光、咸丰年间,黄陂就中选进士27名,占湖北同期中选人数的9%(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有人对2008年的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之院士总人数进行分析,全国每百万人口有两院院士1名,然人口仅百余万人的黄陂,根系这里的两院院士就有6人。如远在美国的名校-伯克利加州大学,其历任校长中就有一位祖籍为黄陂,此人乃美国首位亚裔大学校长、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田长霖,田长霖生前也为中国科学院的首批外籍院士。古代,科举及第者多,在外为官者当多,《湖北历人物辞典》收录黄陂在外为官的名人就有,元朝官至江西行省左丞的管如德,明朝任云南知府的嘉靖进士郑佶,清朝任四川巡抚的顺治进士姚缔虞,清朝任梧州府同知的顺治进士陈光龙,清朝官至浙江巡抚、刑部尚书的嘉庆进士刘彬士等等。又如山东,清咸丰、道光年间就有黄陂人王正起、周恒祺先后任提督军门和巡抚。明嘉靖《黄陂县志》也载:“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相传,西陵(今黄陂)乃巾帼英雄木兰将军故里,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也孕育了黄陂人“爱国尚武”精神。如黄陂人曾大观,清嘉庆四年武举殿试榜眼及第,先后任浙江枫岭营游击、太平营参将、浙江提督、福建陆路提督等职。曾大观道光年间征台有功,皇帝还赐其“我朝福将”御匾、封“振威将军”。又如勤劳勇敢的黄陂儿女紧跟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丰功伟绩,开国将军中黄陂籍者多达14人,约占总数的1%。行武人四海为家,这也是形成“黄陂人遍天下”现象的因素之一。
黄陂历史还有“九佬十八匠”“跑江湖”、“闯码头”的非凡之页,如今仍有很多人死认“荒年饿不着手艺人”这个理。所谓“九佬十八匠”,即靠手艺谋生的民间工匠,诸如杀猪佬、骟牛佬、修脚佬,铜匠、铁匠、木匠、篾匠、石匠、泥瓦匠、雕匠等等。汉水明成化年间改道淤成的汉口,很快就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佛山、景德、汉口、朱仙)之一,黄陂“九佬十八匠”在这里筚路蓝缕的创业就功不可没。从《武汉手工业精英集》,就可见识黄陂“九佬十八匠”捷足先登闯汉口,打工卖艺、开设作坊、经营店铺的业绩。如清康熙年间成为“汉帮铜器”集散地的今汉口统一街一带,有条横街至今仍称打铜街,旧时这里铜器业工匠和商人多系黄陂人。称为“大脑壳”的黄陂人方氏,清同治年间从晋帮学得制锣手艺,开本籍铜匠掌握制锣关键技术之先河,使汉口成为全国铜响器的制造中心之一,这里响遍全国的高洪太响锣就为黄陂甘棠人高青庵创牌。如解放前的汉口铁匠(又称红炉帮)也绝大多数为黄陂人,汉口仅以制作“八匠”(木匠、箍匠、篾匠……)工具盛名的黄陂铁匠铺就有罗义顺、潘乾大、胡正兴、席祥兴等十多家,武汉传统名牌产品曹正兴菜刀,就是黄陂祁家湾人曹月海清道光二十年始创;曾名噪武汉的黄云记棕床,创牌人黄云山的棕床手艺也为祖传,其祖父咸丰五年就从黄陂到汉口棉花街开设棕床作坊。武汉集剪纸艺术之大成者,当为解放初被武汉市政府授予“老艺人”称号的黄陂雕花匠蒋在谱,其祖父蒋传德也于清光绪年在汉口经营木版年画和雕剪花样,后来汉口新火路的蒋复泰剪纸作坊又由其父亲蒋芳康开设。由做手艺到经商,旧时汉口的黄陂人中,经商者也称众。清光绪年间汉口江家院、打铜街一带兴起的牛皮行业,黄陂帮就为主力,黄陂商人经营的复慎昌、炳泰元、协义隆等牛皮行在此颇有名气。再如,江汉路的上海村口曾有黄陂城关人喻子和开设的农民银行,经营赓裕钱庄的黄陂武湖人王一鸣二十世纪30年代转业开办胜新丰记面粉厂在汉口传为“工业兴国”佳话。尤其,黄陂能人巧匠从汉口走向了更远的地方,遍布天下。如二十世纪的50年代初期的长江一线,在芜湖鹅卵石路可见黄陂人开的皮毛铺、在安庆大西门外可见黄陂人开的钉秤作坊、在南京下关可见黄陂人经营的板鸭店,上海的闸北交通路也聚居了好多黄陂的“搬运”。最近,又有人告诉我,他2005年在美国洛杉矶也见到过黄陂人开的餐馆。真可谓,天地虽广,然无陂不成镇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