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城夜话 | 五·一劳动节有感 黄陂的铁匠

 人文武汉 2022-05-01 发布于湖北

“孝感的木匠”,“黄陂的铁匠”指的是武汉的木匠多是孝感人,铁匠多是黄陂人。今天单表铁匠。

从汉正街谋知巷穿出去就是杨家河河边。有个打铁的棚子,一个中年壮汉,带着他的儿子。无论严寒酷暑,浑厚的打铁声不绝于耳,美妙的能工巧匠畅想曲。我们儿时划“石头,剪刀,布”就叫“丁丁,棒棒,切”,是从打铁匠那里演变的“汉喋子”(汉口话之意)

铁匠把控火候的精准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你们见过“趁热打铁”吗?我要是到河边玩,一定要去看打铁,就是看一场艺术表演。铁匠一手持火钳,一手持小锤,助手挥一个大锤,轻重缓急全凭小锤的指挥。打铁还要自身硬,一点都不假。

工棚不大。一个炉子和墙壁上的挂件,占满了空间。他主要开的是杂炉。打造灶台三件:火钳,疏炉勾,通条。这三件需求量最大。菜刀,剪刀要钢口,技术含高。选择烟煤做燃料。因为烟煤燃烧快,火力猛。打剪刀,菜刀要防止夹灰,温度不能太高。但是必须趁热打铁。有时他们为了抢一批活,到了下午两点钟才吃上中饭。只是简单的借炉子余火温一下饭菜,然后抽一下烟,休息一会。

我想到我的两个舅舅。他们是黄陂乡下的农民,吃苦耐劳,也是打铁的能手。农闲的时候,他与打铁搭档就来到汉口。小舅舅还小,留在家里,长大后也参加了打铁大军。他们在江岸一带。有固定的地方。每次到汉口来。总要精心地打造几把菜刀,菜刀送给我们。

汉口童谣: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包茶叶……这个场景好亲切哟。我把后面一句改一下,“我要回去忙打铁。”大舅年纪大了就不出来了。小舅就接上班,他也打把剪子送姐姐,手艺同样的好。

无巧不成书。我的一位亲家也是黄陂人。同样他的父亲也是手艺精湛的铁匠。他讲当年就是夹一床被子,下汉口的。在江汉路,六渡桥,集稼嘴都有他的足迹。学艺辛苦,出师不容易。他的剪刀打得好。裁衣剪,削皮刀,剪洋铁的,各种专业的剪刀,要求不同的工艺。他都能拿下来。

曾经杭州的张小泉剪刀,在汉正街靠近集稼嘴有个门店。同行互不排斥,生意做红火。

还有本土的曹正兴菜刀,他是湖北武汉手工业老字号品牌,厨师们特别喜欢用曹正兴菜刀。厨师外出办宴席时,就只带自己的菜刀,不用别人的刀子,而且大多数是曹正兴菜刀。曹正兴的创始人曹月海也是黄陂人,远在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正月,第一代曹正兴筹办人曹月海就在汉口搞了一盘行炉锻制菜刀,取标记为“曹正兴”。黄陂人下汉口当铁匠,以他为榜样。

打铁人不怕吃苦,手艺了得,为他们点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