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志经典——《道德经长悬日月》

 星海经 2018-11-21


阅读提示

毛泽东在率领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时曾引用过一句古人名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是谁说的?世界万物的生产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吗?“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行得通吗?这位老先生是聪明绝顶,还是糊涂至极?

讲故事


公元前4世纪的某一天,夕阳西下,陇中古道上尘土飞扬,一位长者骑着一条细瘦的毛驴顶着呼呼北风缓缓西行,人困驴乏,饥渴难熬,好容易到了函谷关,守关士兵厉声呵斥要他下驴验看通关文书。长者掏出几轴文卷,兵士看也不看,愈加严厉地喝问起来。那长者嘴唇嗫嚅着,不知轻声说了些什么,接着自个摇头叹气起来。


正在这时,一个满身披挂、威风凛凛的长官闻声走过来,询问何故吆喝。士兵刚要说明,不料那官长对着老者惊叫一声:“老聃先生,您怎么在此?”说罢就上前施礼,表情极为敬重。 士兵们顿时傻了眼,面面相觑。 只听长官介绍道:“这是天下名士李耳先生,你们有眼不识泰山!还不快快赔礼!”兵丁们慌忙一个劲地请罪。


这位长官名字叫阿喜,是函谷关的镇守。当下,他请老聃进舍一叙,老聃点头应允。 士兵们就牵着毛驴,拥着他一起进城了。



老聃,姓李名耳,字聃,生于春秋末期,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县)人,时人称他老子,他少时爱听古代帝王传说和英雄故事,也爱动脑肠思考,后来跟一位先生读书识字,颇用功,常是边读边想。他有一大特点,就是爱懵书耱,向人借阅竹简之书若有破损之处,读毕必修补如新归还,很受称道,故人家乐意借书给他。长大后,有人向周王举荐,李耳就做了管理书籍的官员。


在这里,他将国家书籍按类皮藏,管理得井然有序,而且这对他个人有很大帮助,他得以按顺序阅读所有藏书,那书中知识犹如甘泉点点滋润着他的心田,学问上日见长进,在朝廷中谈吐有据,议论有理,很得同僚们的敬佩尊重。 有一次,大学问家孔子还特地老远从鲁国来向他请教哩!


此次,老聃为何离家西行?原来,周朝自周武王之后,朝纲衰败,国力渐微,老聃是洞察宇宙万物万事发展趋势玄机的大学问家,自然深为周朝忧虑然而,周天子并不重视他的警告,仍一味腐化作乐。老聃知周朝灭亡不可避免,他又无力回天,忍看其乱不如隐而勿见,于是决定离开京畿,远走山野穷乡.逃避遁世算了,不料在此受阻。


当下,阿喜长官把老聃请人馆舍,令兵丁摆上酒筵为先生洗尘,席上又虚心求教。两人边喝边聊。老聃教导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物极必反,兵强则灭”,人事的成败得失损灭存亡,不可过多计较。 喜长官洗耳恭听,不住点头。谈到做学问,老聃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点滴积累,必有收获。 做事也是这样,“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要有决心毅力,难事做来容易;从细处着手就能做成人事。 这些深奥的道理一经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令人有大彻大悟之感。 喜镇守想:今日遇先生,实为一生有幸,只可惜吃罢饭就要离去,如何是好?忽然他灵机一动:何不让先生写下教导来,岂不可以天天聆听其教诲?



老聃也爽快地答应了。他关在书房里写了几天。写成之日开门时,只见竹简铺了一地,洋洋五千言,分81章。开头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这就是老子有名的《道德经》。 待喜长官一口气读完回头看时,老子早已离他而去了。


老子《道德经》的中心是谈的道和德,包含着博大精深的哲理。老子认为道是天地的原始,万物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书中也充满了辩证法思想,列举了“有无、损益、阴阳、贵贱”等一系列对立概念揭示了宇宙间普遍存在的矛盾现象,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前后相随”他还猛列抨市上层统治者,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并警告统治者:“民小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依靠高压手段不会有效,主张建立小国身民的社会老子《道德经》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也有厂泛影响,很早就译成了英、法、俄等国文字。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生前深爱<老子>一书。在现代,英国伦敦街头常有身穿印着老子“道”、'静'、“天为”等名言的文化衫的青年男女。老子思想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儒道互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格局。老子还被唐玄宗封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虽不全正确,也未能实现,但他那深邃卓远的哲学思想正从宇宙的宏观上给人们以长久的启迪。

 

动脑筋


(1)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要求人们回到自然去,沿用古朴风俗,亲自耕作,安闲生活,互不往来,请你谈谈,这种思想与我们今天“回归自然”的思潮是否一致?


(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话包含着哲理。追求理想欲做大事的人若从易处做起从小处做起,就可变难为易,积小成大。 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3)老师让一学生把脏寝室打扫一下,该生不屑地说他正在考虑世界与人类的大事。老师批评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此语对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