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了解类:黑色;掌握类:红色。
第一章 中药学总论
1、基本概念 (1)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2)本草: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自古相沿把中药称本草。 (3)中药学: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中药学的起源与发展
时期 | 著作及作者 | 特点 | 夏商周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 西周·《诗经》 | ①. 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 ②. 收录100多种药用、动、植物名称,如苍耳、枸杞、鲤鱼、蟾蜍等 | 先秦·《山海经》 | 史地书,其中有关补药和预防的记载,反映了当时我国古代预防医学思想萌芽 | 春秋战国·《黄帝内经》 | ①.奠定四气五味学说的理论基础 ②.中药归经学说之先导 ③.后世中药升降浮沉学说的理论依据 | 先秦·《五十二病方》 | 载药240种,医方280个 | 秦汉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 汉·《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 | ①.现存最早的本草(药学)专著,被奉为四大经典之一 ②.载药365种,按药物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③.首次提出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④.首次记载“大黄、石膏” ⑤.初步总结了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 | 两晋南北朝 公元265—581年 | 梁·陶弘景(公元456—536年)《本草经集注》 | ①.本草专著,载药730种 ②.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 ③.首创“诸病通用药”,如治风通用防风、川芎等,治黄疸通用茵陈、栀子等 ④.首将芍药分为赤芍、白芍两种 ⑤.首见“服药食忌例” ⑥.初步确立古代综合本草模式 | 雷敩 《雷公炮炙论》 | ①.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系统介绍了300种中药炮制方法 ②.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 隋唐 公元581—907年 |
| 我国使用激素制剂始于唐朝 | 《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 唐显庆四年 (公元659年) | ①.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著作,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学著作 ②.载药844种,新增药物114种,图文对照,首载“山楂”的本草文献 ③.记载了用羊肝治夜盲症和改善视力的经验 | 陈藏器 《本草拾遗》 | ①.最早提出“十剂”分类法,中药按功效分类的开始 ②.记录了人胞作为强壮剂的效力 | 甄权 《药性论》 | 首次记载“神曲”功效的医著 | 孟诜 《食疗本草》 李殉《海药本草》 | 对某些食物药和外来药,都有了专门研究 | 宋金元 公元960—1368年 | 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 | 载药1558种,增加476种,附方3000余首,始载“苍术”之名 | 元·忽思慧 《饮膳正要》 | 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首次记载了用蒸馏法的工艺制酒 | 《开宝本草》 《嘉佑本草》 | 宋代的官修本草 | 《本草图经》 所附药图 | 官修本草,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 寇宗奭 《本草衍义》 | ①.最早提出要按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决定药量的本草著作 ②.首次提出将“四气”改为“四性” | 明代 公元1368—1644年 | 李时珍《本草纲目》 公元1578年 | ①.载药1892种,附图1160幅,附方11096首,新增药374种,本书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16部62类 | 《本草品汇精要》 | 附图1385幅,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 | 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 |
| 缪希雍《炮炙大法》 | 明代影响最大的炮制专著,“雷公炮制十七法” | 《白猿经》 | 我国最早记载提炼制成乌头碱结晶的文献 | 兰茂《滇南本草》 | 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 清代 公元1644—1911年 | 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 | ①.载药921种,新增716种(增收新药最多的本草文献) ②.首载冬虫夏草、鸦胆子、太子参的本草文献 | 民国 公元1911—1949年 | 陈存仁 《中国药学大辞典》 | 全书200万字,收录词目4300条 | 中药学讲义 | 浙江兰溪中医学校张山雷编撰的《本草正义》影响较大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秦伯未的《药物学》 浙江中医专门学校何廉臣的《实验药物学》 天津国医函授学校张锡纯的《药物讲义》
|
真枪实练

答案:E B E D C
1.答案与解析:E。《五十二病方》载药240余种之多,医方280多个。 2.答案与解析: B。《食疗本草》作者孟诜;《本草拾遗》作者陈藏器;《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负学敏;《新修本草》作者苏敬。 3.答案与解析: E。《本草品汇精要》所附1300多幅药图,是古代彩绘本草图谱的珍品;是我国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 4.答案与解析: D。《新修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著作。 5.答案与解析: C。
编辑:珊瑚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