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蒙曼品唐诗之二十二

 江山携手 2018-11-21

蒙曼解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云: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听蒙曼品唐诗之二十二

      这首送别诗在中国历史上流传最广。那可能有人会说了,“你这个最字,用得也太绝对了吧?”一点也不绝对。因为其他的送别诗,主体上都是以诗的形式存在,属于阳春白雪,而这首诗写成之后呢,很快就谱了曲,成为当时《伊州大曲》的第三段,也编入了乐府,就成了离别宴上的标配了,不仅在诗人之中传颂,也在歌儿舞女的口中流传。从唐朝一直唱到宋朝,宋朝之后,原来的曲子丢了。但是明朝人又对这首诗进行了再创造,重新编词谱曲,就成了一首琴歌。现在作为咱们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的《阳关三叠》,其实就是根据明朝的琴歌改编而来的,所以这首诗的别名又叫《阳关三叠》、《渭城曲》。那这样说来,这首诗传播的形式,不仅有诗,还有曲,有词,不仅属于阳春白雪,还属于下里巴人,当然可以说是流传最广的送别诗了。

  

     那这首诗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传颂度呢?当然因为它好,好在哪啊?咱们先看看题目吧。

 

      这首诗叫《送元二使安西》,元二,当然是姓元,排行第二的人。而安西呢,是唐朝的安西都护府,是唐朝管辖西域的军政机构,置所在龟兹,也就是今天的库车。王维写这首诗,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当时安西都护府的管辖范围是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也就是说,从新疆出发,跨越帕米尔高原,一直到中亚的阿姆河流域。唐朝在这里设安西四镇,驻兵防守,实施有效管辖。那既然是有效管辖,当然就会和朝廷存在着方方面面的联系。这位元二呢,就是受朝廷委派到安西执行公务的官员,而王维当时在朝廷作五品官,和元二应该是同事兼朋友的关系,所以才有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这个题目一出来其实盛唐气象也就出来了。为什么啊?首先唐朝人走得真远啊。你看古代交通是何等不便啊,一般人生活是不离本乡本县的,可是唐朝不一样啊,它疆域大啊!所以这个元二才能有这样的宦游经历。从今天的陕西,一直到龟兹,就是现在的库车,一走走出三千多公里啊。想想看,这是何等雄壮的旅行啊。其次呢,也可以看出来,唐朝的民族融合真好。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位元二啊,很可能就是胡人的后裔。要知道元姓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就是出自鲜卑拓拔氏,不是北魏的皇室么。北魏迁都洛阳,拓跋氏统一改成了元姓。这些出自鲜卑族的元姓,在唐朝政治舞台上相当活跃。所以我怀疑这个元二本身是有胡人血统的。那一个有着胡人血统的官员,和出身汉人大族太原王氏的王维结为好友,这又是何等动人的故事啊。你想想看,这样广阔的空间,这样开放的心境,这真是一个属于大唐盛世的题目啊!那盛世的题目就应该有盛世的风骨啊,怎么写呢?

 

听蒙曼品唐诗之二十二

 

     先看前两句吧。“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是在讲什么啊?这是在讲送别的时间、地点,还有环境。渭城其实就是秦朝的都城咸阳的所在地,汉朝改为渭城,在长安的西边。唐朝人从长安往西走,第一站就到渭城。那元二去安西都护府,自然要经过渭城。但是王维呢,他可是一直送出长安,一直送到渭城的。这一送,送出了60多里地啊。在古代,这已经是整整一天的路程了。这就是情分了。因为头一天开始送行,一直送到渭城的驿站,二人当然就在驿站留宿了一夜,第二天清晨再正式告别,所以才会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两句话,是实情实景。

 

     那到底是怎么样的景色啊?这一天的清晨啊,是下了一场雨,雨不大,刚刚湿了地皮。可是呢,就因为这场小雨,一切都不一样了。怎么不一样呢?先看看天和地吧。一场雨过后,天应该也是半阴半晴的吧,蓝天刚露出来,可是还会有灰的云、白的云流过。那地面呢?要知道,渭城的驿站,正当西出长安的大道,平时是车马如簇,自然尘土飞扬,可是这一场小雨落下,尘土飞不起来了,地面是微微潮湿的褐色。空气也好像是洗过了一样,特别透明,这是一个多么明媚透明的大环境啊。

  

      那具体来看诗人和朋友身处的驿站吧。春雨洗过,驿站房舍的颜色都加深了一点,周围柳树的枝条也洗去了浮尘,透出了翠绿的本色,显得什么都是焕然一新,这真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啊。其实大家还可以闭上眼,想一下,清朗的天空、洁净的街道、轻轻的客舍、碧绿的柳丝,是不是色调特别清新的风景画啊!甚至好像都能闻到空气中泥土的味道和青草的味道。这就是王维的本事啊。王维本来就是画家么,苏东坡说他诗中有画,这两句就是明证。

 

     那问题是,这两句就是在讲风景吗?当然不是。我们之前也一直在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诗人笔下,没有不带感情的风景。那这两句诗的情感在哪啊?就在客舍和柳色之中啊!客舍自然是送别之地,那柳树呢?柳树是中国的送别树啊。要知道“柳”的谐音是“留”啊,代表着送行之人依依惜别的心呐。“你真的要走吗?你留下来吧!”这是一层意思。那还有一层意思呢,人离开家乡不就像枝条离开树根一样嘛。所谓“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一出门就会遇到很多不可测的困难啊。但是柳树呢,柳树是最好活的树啊。它的枝条是可以随插随活的,所以呢,就拿它送给远行的人,祝愿这个人像柳条一样,随遇而安,四海为家。有这么多意思在,所以柳条就成了古人送别的伴手礼了,也成了送别的代名词了。比方说李白的《劳劳亭》就说,“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柳条一返青,人们就把它折下来,用来送别了。所以我们在这首诗里,一看到柳色新,就知道这虽然是一副最明媚的风景画,但是里面也有如柳丝般既柔且长的情思在啊,牵着元二的马,也牵着诗人的心。只是呢,这样的情绪是藏在景色里的,不露出来,这就是诗的蕴藉所在。

 

 

听蒙曼品唐诗之二十二


    那再看后两句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场清晨的小雨,仿佛给元二扫清了道路,终于到了出发的时刻了。这一刻呢,诗人端起了一杯酒,递给即将离别的朋友,说“你就再干了这杯酒吧,西出阳关了,就再见不到老朋友了”。

 

     那阳关在哪啊?阳关在现在敦煌的西南边。当年汉武帝开丝绸之路,在敦煌以西设立两个关。北面的叫玉门关,是从北道出西域的必经之路。南边的是后设的,因为在玉门关以南,所以叫阳关,是从南道出西域的必经之路。出了阳关啊,就算是真正出了中原内陆了。从长安到阳关是一千多公里,从阳关到龟兹还有一千多公里,西出阳关就已经没有故人了,那从阳关再往西呢?就更是绝壁大漠,荒无人烟,不用说故人,连人都少见啊。

  

     我们不是说这诗的前两句最含蓄、蕴藉,一切意思都藏在风景里吗,这两句话就完全不一样了。它太直白了,仿佛是脱口而出,不假思索,直白到有点残酷的地步了。它就告诉你“西出阳关无故人”,一点都不回避你远行的艰难和寂寞。但是你仔细想一想,正因为它是如此真诚,如此实在,才如此打动人心呐。诗句脱口而出,感情也喷薄而出,这就是力量啊!

 

     那大家觉得这句话说完,元二会不会干掉这杯酒啊?一定会。我一直觉得啊,这两句话特别有镜头感,像什么啊?像老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里唐僧从长安出发,唐太宗给他送行的那一刻。当时画面不是唐太宗捏了一点土,撒在酒杯里递给唐僧。唐僧说了“贫僧从小不饮酒”,唐太宗就告诉他“这杯酒你必须喝,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啊”,唐僧听了之后一饮而尽,纵马西去。那在王维说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想来元二也一定会一饮而尽,纵马西去啊。

  

     我为什么要说这一点啊?因为这就涉及到这首诗的基调问题了。我之前两期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壮别,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俊别,而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是畅别。不是惆怅的怅,是畅快的畅。为什么这么讲?别看诗人说“西出阳关无故人”,好像很残酷,很沉痛,但是正是由于这次旅行的残酷性,被如此直白地说出来了,我们才觉得它不是特别伤感啊。它有一种豪迈的情怀在,而前两句清新明朗的景物描写也加深了我们的这种印象。这不是满天风雨、黯然销魂,这是仗剑去国、大道如天啊!换句话讲,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既悲且畅,明媚之中有深情,沉重之中有力量。这就是盛唐之音啊!

  

     我们之前不是讲这首诗,在盛唐不就谱了曲了吗?据《唐音审体》这本书说,这个曲子的调门最高,高到笛子都会吹裂,大概表现的就是这种激越的力量吧。那王维这首诗呢,在历史上影响特别大,几乎成了送别的代名词了。你比方说,刘禹锡的诗“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的诗“听唱阳关第四声”,都是从这首诗中演化的。此后演化的还相当多,所以后人就评价说,“唐人别诗,此为绝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