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蒙曼品唐诗之三十九

 江山携手 2018-11-21


听蒙曼品唐诗之三十九


蒙曼解读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从今天开始,要和大家分享属于夏天的诗,第一首是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听蒙曼品唐诗之三十九

     熟悉中国古典诗词的朋友肯定清楚,一年四季里头写春天和秋天的诗多,写夏天和冬天的诗少。这个多和少到底是怎么样的比例呢?我虽然没有精确统计过,但是大体感觉差不多应该是85%15%的样子,甚至比例还要更大。那为什么诗人都愿意伤春悲秋呢?我想首先是因为这两个季节转换特别明显,你看春天树叶绿了,秋天树叶黄了,这不就是生命的轮回嘛,当然会给人很深的感慨。相反,夏天也罢,冬天也罢,它都更像是春秋的加强版,给人的印象就没那么突出。另外呢,春秋两季天气不凉不热,正适合出行,所以诗人们是春日临水,秋日登山,游性大发的同时也诗兴大发,好诗自然就喷薄而出。再加上趁着春秋两季出远门的人也多,光是送别诗就数不胜数。这样一来,春花秋月也就成了古典诗词的主旋律。相反,夏天太热,冬天太冷,大家都藏在屋子里,整个人都不活跃,大概诗兴也就没那么活跃了吧。不过呢,不活跃也有不活跃的好处,就是能静下来体味,静下来思考。这样一来写夏天的诗,往往就有一种禅意。比方说我们今天要讲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就是如此。

 


     先说题目《夏日南亭怀辛大》,“南亭”是什么呀?南亭就在孟浩然家乡襄阳的岘山,是城郊的一座亭子。那“辛大”是谁呢?辛大应该就是辛鄂,是孟浩然的一个乡亲,孟浩然没少给他写过诗。孟浩然一生布衣啊,没有别人那样漫长的宦游经历,接触的人也少,大部分就是身边的亲朋好友,所以他的诗大多数就是写眼前景、身边人。不像李白,一会儿是望庐山,一会儿是蜀道难,一会儿写英雄,一会儿写神仙。孟浩然没有那么大气磅礴,可是话又说回来,画鬼容易画人难呐。能把小场景、小人物、小心情写好,其实需要大本事。那么咱们就来看看,孟浩然怎么写这么一个普通的亭子,这么一个普通的夏日,这么一个普通的人。先说前两句: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很显然,这个南亭一定是依山傍水而建,所以身在南亭既能看见水,又能看见山。那诗人到底看到什么了呢?他看到夕阳一下子就落到山的那一边儿,他又看到一轮素月从池塘上缓缓升起,这就是“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啊。这两句诗没有丝毫雕琢,就像陶渊明的诗那样自然,那样清淡,即时即景,脱口而出。但是我们之前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就算是自然呈现、脱口而出的景象,也应该包含着诗人的心情。什么心情呢?你想,夏日的骄阳是很厉害的吧,可是呢,它一下子就西沉了;夏夜的朗月,应该是非常让人喜欢的吧,它终于从水面升起,就那么一点儿一点儿地升到了高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哎!这一种心情里,有随着日落一起丢掉的烦躁,还有随着月亮一起慢慢升出来的喜悦呀。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诗人身处依山傍水的南亭之中,享受着淡淡清辉,慢慢地就产生了一种惬意的心情。那然后呢,下两句: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听蒙曼品唐诗之三十九

     这真是一种最自在、最闲适的状态了。为什么说自在呀?因为散发呀。古代成年人都要束发戴冠,只有在家闲居的时候,才能披散着头发,所以散发本身就意味着自在,引申开来,不受官场束缚,归隐江湖,也叫散发。所以李白不就写嘛,“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孟浩然傍晚纳凉,散发本来是一个事实陈述,但是呢,因为这两个字自带的归隐气息,我们又能感受到诗人那种飘然出世的自在感。这是自在,那为什么又说闲适呢?因为“开轩卧闲敞”啊。大家想象一下,皓月当空,南亭四面的窗子都打开了,诗人就躺在窗下,披着头发,翘着二郎腿,这不就是当年陶渊明所说的“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嘛,这是神仙一流的生活呀。不过可能有的朋友会说了,孟浩然那个情境比陶渊明还是差一点儿啊,陶渊明之所以觉得舒服,是因为“凉风暂至”,那孟浩然这儿可没有风啊!别着急,风马上就来了,下两句: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风来了,但不是一般的风,而是拂过荷花的风,所以带着荷花的清香。这风吹过竹林。竹叶上的露水摇摇晃晃的掉下来,发出清幽的声响,你看这就在描写夜景啊!诗人什么都没看到,只是听到了露的声音,闻到了花的气息。那我们也可以模仿诗人,闭上眼睛想一下,竹露荷风,这样淡淡的香气,这样幽幽的声响,都能被诗人捕捉到,这环境得多安静,这人心又得多清静啊。这就让我同时想起两个意象来,一个是王维写的“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另外一个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头借香菱之口说出来的,说“不独菱花香,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它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细领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世花都好闻呢”。你看王维写春天,曹雪芹写秋天,孟浩然写夏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样样不同,但都是一样的静,一样的清,一样的让人神清气爽,俗虑全消吧。这是一句警句呀,那竹露荷风都是天籁,中国古代不是讲天人合一吗?诗人被这天籁打动,忽然兴致勃发,想跟天呼应一下嘛,怎么呼应呢?下两句:


    一曲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他想把古琴取来,弹奏一曲,古琴可是中国古典乐器之中最古老,也是最清雅的一种了吧。泠泠琴声正好可以和这清静的环境,清静的心情相配呀!问题是我们都知道《诗经·关雎》里头讲,“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鹿鸣》里又讲,“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琴为心声嘛,鼓琴的人,当然希望有人能够听到,有人能够听懂,有人能够理解自己呀。那当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一听马上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又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高山流水遇知音”,这是中国人最赤诚的追求。可是,孟浩然这儿呢,知音此时此刻并不在身边。所以他虽然“预取鸣琴弹”,但终究没有去取,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却无人分享。到这儿,一点惆怅感油然而生,这就是“恨无知音赏”,其实这也是在点题了。诗题不是《夏日南亭怀辛大》嘛,前面六句都在写夏日南亭这样那样,那这第七和第八两句,辛大终于出场了。怎么出场的呢?他不是飘然而至,而是从诗人的心里升了出来。辛大是诗人的知音,多么希望此刻他就在身边,听诗人弹琴,陪诗人赏月呀。可是呢,“此事古难全”啊!怎么办呢?最后两句: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面对此情此景,我更加怀念你这位故人,就让你到我的梦中和我相会吧。你看全诗写下来,从黄昏时分的夕阳西下,到入夜之后的竹露荷风,再到此刻的夜深人静,期待故人入梦,一气呵成,自然醇厚而又余韵悠长。毫无疑问,诗人在南亭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夏夜,虽然有点儿知音不在的小惆怅,但总的说来,诗人并不苦闷,而且还期待着,用梦境中的相会,来弥补此时不见的遗憾。淡泊宁静,悠然自得,这不正是一个隐士应有的态度嘛!终南捷径不是真隐士,竹露荷风才是大自在。心静自然凉,把这首诗呈现给大家,就是希望我们在夏天都能有这样的风范。再读一遍: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