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门墨妙传佳话——明代宫廷书法大家沈度及其家族

 zdjphoto 2018-11-22

一、良好的家学传统


1357年的一天,离元朝灭亡还有11年,在今天金山区金山卫镇农建村沈家宅,传出了一个孩子“哇哇哇”的啼哭声,一户姓沈的人家生了一个男孩,父亲叫沈易,这个男孩就是以后的明代宫廷杰出书法家——沈度。


沈度画像


说起沈易这个人,字翼之,书法很出色。出生在元朝的1333年。沈易年轻的时候,做过谋士,后来遇到大学问家在讲学,后来从名儒学习理学,“师事之,尽得其学”。到了明代洪武年间,官府叫他去当官,他多次推辞,而一心闭门授徒,并且编了很多书。沈易重孝义伦理,逝世后,他的弟子们称他为“苦节先生”。


那么,在今天的金山卫镇农建村,张泾河旁边,查山北侧,一个有山有水有田园的宜居环境中。


査山


从小,长子沈度在父亲沈易的家学影响下长大。他自小好学,尤其是书法,早年就已经崭露头角。


二、人生从不顺利到渐有起色


沈度,字民则,号自乐。少年的时候,他刻苦力学,师承陈谷阳,博涉经史,写得一手清新的文章,书法则涉及篆、隶、真、行和八分书,尤其擅长楷书,笔法以婉丽为特色。到了沈度36岁的时候,60岁的父亲沈易过世,这让沈度开始自力更生,学会挑起家庭生活的担子。


明洪武年间,沈度到府城参加府考一级的考试,但名落孙山,没有考上。更惨的是,他后来因事株连,被上级发配到了西南之地——云南。在云南,所幸沈度遇到了人生中的一个贵人——云南的都督瞿能,


瞿能


瞿都督邀请沈度给他儿子上课。而到了永乐元年(1403年),随着瞿能奉调入京,沈度随同一起离开云南来到京城——今天的北京,他的人生也开始出现了转折点。


当时,明成祖朱棣“崇尚文事”,他认为国家的各种文件、诏令需要一批字写得好的人书写,所以他就广求善书之人,因沈度在当时的学士杨溥家做家庭教师,经过杨学士的推荐,沈度就参加了招收御用写手的专门考试,没想到,考官非常喜欢他的字,就担任了“翰林典籍”,当时的翰林院相当于皇帝的顾问、智囊和秘书部门,负责诏书起草、管理史册、考议制度等,进入这个群体,虽然官职不是很大,但能经常接近皇帝。


明成祖朱棣


三、书法影响明清两代


后来,沈度从翰林典籍上升到侍讲学士,侍讲学士,主要负责文史修撰等事务,也是非常接近政治核心的岗位。沈度的书法尤其受到明成祖朱棣的褒扬,朱棣曾亲口说沈度是“吾朝羲之”,这对于沈度来说,是非常大的荣誉。


当时的沈度,已官居二品,服金织衣,又赐以镌其姓名的涂金象牙朝笏。“凡金版玉册,或用于朝廷,或藏于秘府,必命度书”,第一流的史料典籍、最高等的诏书,当时总是要找沈度书写,除此以外,朱棣还让其它“中书舍人(相当于朝廷文秘)”,都来学习沈度的字,人们把以他为代表的书体,专门叫作“台阁体”,后称“馆阁体”。


沈度墨迹


“台阁体”是指因科举制度而形成的一种考场通用字体,以乌黑、方正等为特点。明代称“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沈度书法因深受明成祖朱棣赏识,遂致名重朝野,乃至其字“片纸千金”,一字难求。


在明成祖提倡之下,官场人士与读书人竞习沈字,后来的仁宗、宣宗、孝宗几位皇帝都对沈度书法赞不绝口,读书人为求高中,无不苦练沈字,一时沈字遍天下,沈度引领了书法潮流,进而延伸明清两代“台阁体”的弥漫之风。


四、沈度参与过的文事已成“中国记忆”


作为明朝国字头的书法家,沈度参与不少文化盛事。永乐十二年,榜葛剌国(今属孟加拉国,是明朝郑和每次远航下西洋必经之地)使者牵了一只“麒麟”向明成祖朱棣贡奉,在使者进京那天,朱棣亲往奉天门主持欢迎仪式,当时朱棣高兴坏了,命沈度写了一篇《瑞应麒麟颂》,有意思的是,这只“麒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长颈鹿,这幅画成了郑和下西洋的见证之一。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瑞应麒麟颂》,沈度撰


如果你去北京旅游,可以看到“永乐大钟”,此钟是永乐帝时铸造的“钟王”,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钟身内外铸有佛教经典17种,经学术界考证其字迹出自沈度的手笔,这只铜钟铸造工艺精美,是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珍品。清雍正十一年(1733),大钟被移到觉生寺(今称大钟寺)。


永乐大钟


宣德炉,是享誉世界的艺术珍品,目前从官窑宣德炉落款来看,专家认为出自沈度之手。包括国内名胜岳阳楼与寒山寺都分别留下了沈度《岳阳楼记》、《枫桥夜泊》的书法题记。


宣德炉


他的传世作品《敬斋箴》等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不自弃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除书法之外,沈度还著有《滇南稿》、《随笔录》、《西清余暇自乐稿》与《自示编》等。


北京故宫博物院网站介绍沈度书法代表作《敬斋箴》


五、明清延绵最长的书画家族


说到沈度的父亲沈易,他其实有两个儿子,除了长子沈度外,小儿子沈粲,字名望,自号简庵。


沈度之弟沈粲


沈粲8岁时,已通读《论语》等,10岁开始写真草,但到了13岁时,父母双亡,哥哥沈度又发配云南。他刻苦自学,家贫无纸,他就每天在墙上悬腕练字。沈度入朝为官后,就向明成祖推荐沈粲,皇帝召沈粲进宫,当堂试字后,入翰林院,授中书舍人,后来官至待读学士,又升大理寺少卿,官居二品。


沈粲墨迹


沈度的儿子沈藻也写得一手好字,沈度过世后,沈藻作为父亲的接班人,也成了中书舍人。


沈度之子沈藻


在沈粲70岁的时候,他和沈藻相约回到了老家。清康熙二十四年,沈藻考中进士,曾担任浙江永康县令。到了沈度的孙子沈世隆,因为家学渊源的关系,也擅长书法,又“奉召至京”,担任中书舍人。


沈度之孙沈世隆


据说,到了明代中期以后,活跃在金山卫与张堰一带姓沈的人,基本是沈易家族的后裔。


沈粲的后裔之中,有一个叫沈荃的,官至礼部侍郎兼詹事府詹事,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书法家。


沈荃墨迹


沈荃第四个儿子沈宗敬,会书法又擅绘画,曾向康熙皇帝进呈作品,受到过康熙的赞扬。沈粲七世孙沈时来,是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八世孙沈士栋,擅长写小楷。九世孙沈绍宾,也擅长书法。


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对“二沈”(沈度、沈粲)的书法成就相当推崇,他称:“文(征明)、祝(允明)二家,一时之望,然欲突过二沈,未能也。”


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


书画宗师董其昌能对沈度和他弟弟下这样的定论,无疑,在专业人士眼中,沈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沈度家族,作为明清延绵最长的书画家族,既是金山的骄傲,也是“中国记忆”!



(作者系金山区诗词楹联学会理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