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

 柳河二中张泽荣 2018-11-22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我将从单元地位和本课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方面单元地位:《大自然的语言》位于人教版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理清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而本课作为开篇之作,还要注意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具有重要的地位。

第二方面本课特点:这一课室友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生动科学的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内容,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以及物候学研究对农业生产的意义。提倡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来促进农业丰收。是一篇集说理和美学价值于一身的科学小品文。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说明文的要求是:要学生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那么学习本课除了继续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这就是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我将从学生心理特征、知识储备、阅读能力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方面心理特征:八年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更进一步的需求,更倾向于对知识的探索,但学习情绪并不稳定,还没有掌握好学习的方法。

第二个方面知识储备:八年级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有关说明文的理论知识,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特点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但只限于粗浅的认识,不能做到独立的阅读和分析文本。

第三个方面阅读能力: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水平的阅读说明文的能力,但无法独立进行文本的深入探究,尤其对说明语言的特点体会不深。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我将着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分析文本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构建一个有关说明文的更清晰的知识网络。

三、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能按照要求筛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说明方法,并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表达效果。这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四、教学方法:为了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来进行本科的教学。以学生的合作探究为主,辅以谈话法来引导,讲授法来明确指示点,同时多媒体辅助,让学生更清晰学习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比较侧重于朗读和文本的梳理,学生对文章结构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这节课就比较侧重于文本的深入分析,更具体细致一些,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如下几个环节来完成。课前导入、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这几个部分来完成。

首先导入课堂:我采取游戏的方式激趣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自然也是有语言的,那你听懂大自然的语言了吗?请大家把屏幕上出现的词语重新排列,对应到相应的季节里。”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本课的学习当中。

第二,整体感知:我分为三个小环节进行,大概用时10 分钟。

第一个小环节: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第二个小环节:请用150字左右,根据刚才你所筛选的信息,概述一下本 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小组成员间简单交流一下意见,派代表发言。以上两个环节的设置呢,是为了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师在学生发言完毕,要给予一个相对标准的答案。

第三个小环节: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的梳理,文章是这样安排写作内容的,那我可不可以调换一下顺序呢,我可不可以这样安排?”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说明顺序的重要性,让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更主要的是更明确地理解逻辑顺序是怎样一回事。由此,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就结束了,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使用谈话法逐步引导学生来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深入探究:这是本课教授任务的核心部分,同样我也把这一部分分三个小环节来完成。预计用时25分钟。

第一个小环节:我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刚刚用了150字,就将这篇说明文的内容写出来了。那作者为什么写了那么多字呢?作者写的和我们写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刚一看到这个问题肯定会有些发懵,那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那些我们在概括时,所删掉的部分,结合具体的词、句,看看作者在写这些内容时是怎样写的?慢慢地他们就会发现,文章的第一二段在语言上使用了大量的修辞,而这些修辞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具有美感,也就是本课的说明语言还具有生动性,是本课一大特点。在进行说理时使用了很多说明方法等等,也就是大概会从这四个方面有所发现,修辞、语言、方法、顺序。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我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的发现为主,在巡视指导时,只给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时,对重要的知识点给予明确:比如在写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时实际上也是按照有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并提示学生注意找标志性词语:首先、第二个、第三个、还有;在学生分析说明方法时也要提示学生找标志性词语比如举例子是第四段的“下面是一个例子”、作比较时的“比、要比”、下定义时“第九段这叫逆温层”;在学生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时有一定难度,可以提示学生去掉一个词,换一个词,来体会其表达效果。让学生更明确说明语言的科学性。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提高对说明文本的分析能力。虽然用时较长,但对学生有一定的提高。在合作学习中解决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第二个小环节:对刚才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一个更清晰的学习说明文的体系。

第三个小环节:学以致用,我提出让学生用所学的物候知识,观察以下诗词中有没有物候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在检测知识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明白科学知识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的。而做科学研究的人是很伟大的,竺可桢先生花了一生的时间研究物候学,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大量的观测。让科学更好的服务与人类。所以我们也应该学会用科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尊重规律,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到此,对本课的核心内容就讲完了。

第四拓展延伸和课堂小结:本节课竺可桢给我们讲述了物候学在农业上对人们的意义,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在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我们不去研究科学,不尊重自然规律会发生什么呢?给大家展示几组图片,请谈谈你的思考。紧接着根据学生所谈进入课堂小结。在学生谈完之后,我会总结道:“本节课,我们进一步掌握了学习说明文的一些方法及说明文的知识”,还通过竺可桢先生的物候学,让我们听到了大自然的语言带给人类的福音,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其实不仅仅是物候学,还有生物学,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等科学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希望我们保有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和探索精神,用科学的智慧去更好的生活。

第五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采集农谚,并研究一下其中包含的物候学知识。 下节课与大家分享。”此作业的目的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用科学的思维去理智地思考和看待问题。并热爱自然,明白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怀有感恩之心。

六、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清晰地展现本课的教学重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